高祖本紀讀後感2000字(一)
看《高祖本紀》時有一處令我印象深刻,當陳勝吳廣起義的風波席捲到沛縣時,蕭何曹參都因為怕起義失敗,秦軍會殺害自己的家庭,而並沒有自告奮勇去領導大家,這是劉邦卻站了出來,並且和沛縣的諸多百姓闡明局勢,號召他們共同殺了沛縣的官吏起來謀反,從此有越來越多的人來投奔他,形成了屬於自己的一股勢力。
蕭何曹參都是很有才華的人,但是由於關鍵時刻的畏畏縮縮,所以沒有做到劉邦那個地步。但是分析當時的局勢,他們的這種做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動盪的局面下,誰也不能預測起義是否會取得勝利。沛縣的父老鄉親們面臨起義被秦軍鎮壓,不起義被陳勝吳廣的軍隊攻擊的危險,估計蕭何和曹參也不是沒有想過要當首領,但是考慮到自己家人的安全問題,於是就順水推舟的推給了劉邦。劉邦也不是沒有家屬,並且以多年後劉邦與呂后對於丞相人選的討論中可以看到劉邦不是一般的聰明,所以說他肯定不是沒有想到同樣的問題,他估計有兩種想法,一種像其他人一樣不確定,但是他毅然選擇了自己的前途,另外一種就是他對自己具有足夠的自信,相信自己終究會會成為不平凡的人,相信自己一定會帶領大家走出水深火熱。其實這樣的一種主動與自信,正是我們生活中好多人所缺少的一種精神品質。
劉邦當初與一群人在夜晚行走,有人向他報告說有一條大蛇擋住了,當別人都建議繞道而走的時候,劉邦卻說「壯士只有向前而已,有什麼可怕的?」,之後斬殺了白蛇。劉邦絕對不是魯莽之人,如果沒有充分的自信,是不可能做出這樣的事情來的。他斬殺白蛇,讓周圍人對他刮目相看,對他更加信服。
後來在劉邦帶兵打仗的過程中,智者酈食其去為劉邦獻計獻策。他說:領兵的將軍們,經過此地的有很多。我看只有沛公是一位大人物,有仁厚長者的氣度。這裡他所表達的沛公應該具有兩種他所看重的品質,一種是寬厚大義得民心,另外一種我想就是沛公具有充足的自信而散發出來的一種氣質,既不是簡單而魯莽的用事,也不是關鍵時刻的畏畏縮縮,即使是遭遇失敗也會依然向前,這也許就是眾多有才華的人,張良,蕭何,韓信,曹參,陳平,周勃,臣服於他的足下,甘願聽他指揮而少有謀反之心的原因吧。
一個領導者,重要的不在於他自身具有多少特長和才華,而在於自身散發出一種氣質,能把這些有才華的人糾集起來,(或許這就是老大說我的領袖氣質吧)。自信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以前和我關係最好的老師在上高中之前對我說「其實你各個方面做的都不錯,只是缺一點自信」,我當時並沒有很在意。今天讀完,一邊思考一邊意識到,如果想成為一個領導者連自己都對自己的想法沒有充分的自信,連第一個提出來的勇氣都沒有,底氣都不足,還怎麼讓別人對你的想法充滿信心?具有信心,身上就會像劉邦一樣散發出領袖的氣質。所以嘛,實現自己的夢想,首先得先從培養自信心開始。
這就是《高祖本紀》帶給我的思考。
高祖本紀讀後感2000字(二)
作為一代開啟輝煌漢史的帝王,司馬遷並未將其一生渲染的過分神奇。我在讀過《高祖本紀》後,感受到更多的是一個人從民間奮鬥到萬人之上的歷程。
古人對於帝王和傑出之人的描述難以避免會融入些神話色彩,從文中我們明顯的感受到"君命天授"的思想。高祖的降生就是神跡,見"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高祖本紀》)。他的天生奇相在之後仕途的初段起了不小作用,從呂公嫁女可得知,見「呂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無如季相,願季自愛。臣有息女,願為季箕帚妾』」(《高祖本紀》)。但我們又得知,劉邦原本「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又「好酒及色」,很多後人評價他時常用市井流氓來形容。司馬遷在此評價是「大度」。《史記》是「不虛美,不隱惡」的,司馬遷不掩飾劉邦的似乎不光彩的行為,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來自民間的皇帝,沒有受過文化禮儀的教育薰陶。但他同時認可平民劉邦身上有不拘小節和仁而愛人,好善樂施的優點,展現出一個活生生的民間英雄人物的形象。而這些性格特點也是他成就大業所不可或缺的,可見所謂帝王之相也並非空穴來風,高祖的成功更多的還是來自自身的性格。
劉邦最突出的優點便是善於用人。
談到這裡就不得不提經典的南宮論三傑。"帝置酒洛陽南宮。上曰:「徹侯、諸將毋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其利;項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供給軍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所禽也。」群臣說服"(《史記》)。
劉邦能正確地總結了他取得戰爭勝利的成功經驗和項羽的失敗教訓,即「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其中包含著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必須有人才,尤其是傑出人才。人才的靈活運用是制勝的靈魂,戰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較量,軍力人數等缺陷不是絕對致命,歷史上從不缺乏以少勝多的例子。人才質量的高低是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這正是劉邦在軍事上的獨到之處,優勝之術。而他手下的三傑是楚漢戰爭期間質量最高的人才。其中,張良是戰略家、政治活動家,不僅能制訂正確的戰略,而且能通過自身的政治活動來實現,他的天才在楚漢戰爭時期獨一無二;韓信是當時傑出的軍事家,其軍事天才在當時也是獨一無二;蕭何是傑出的政治家,其治理、協調才能在當時也是獨一無二。而這三個獨一無二的人才皆在劉邦運籌之中,戰爭的勝負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有人才必須保得住,保不住反受其害,劉邦在這點上相當果斷利落。要保住人才,就要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眾所周知劉邦重才是中國帝王中的典範。他對張良敬之如師,自始至終保持著這種特殊關係;他對韓信,以軍權王爵相付,穩住了韓信,保證了對項戰爭的進行;他對蕭何,推心置腹,從不懷疑。他與三傑的如此關係,這在中國歷史上都是罕見的。他能做到拿得起放得下,賞罰分明。不似項羽,封賞之章磨鈍了稜角已是舉棋不定。明銳發覺曹無傷的背叛後立即斬殺。因此,高祖才能以傑出人才的資源優勢,戰勝貌似強大的敵人,成為古今政治家尋求成功的典例。漢高祖用人之道,見解之精闢,令人不得不嘆服他強大的凝聚力。
奪得天下之後所需要的便是治天下。秦王朝的暴政和楚漢之爭後已是民不聊生的局面,新政權剛剛建立還面臨著很多敵對的目光。此時的劉邦發揮了他另一種才幹。
在劉邦起義之初他便懂得拉攏民心,當然,他自身也是暴政之下受害者,所以它更能體會到民心所向。當「父老乃率子弟共殺沛令,開城門迎劉季,欲以為沛令」時,「劉季曰:『天下方擾,諸侯並起,今置將不善,壹敗塗地。吾非敢自愛,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願更相推擇可者。』」而「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盡讓劉季。諸父老皆曰:『平生所聞劉季諸珍怪,當貴,且卜筮之,莫如劉季最吉。』」「於是劉季數讓。眾莫敢為,乃立季為沛公。」劉邦能讓眾人自願將自己推向叻統治者的地位,而不是用武力強逼。他能體諒諸縣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能做到「與父老約法三章」,「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能暫退一步,還軍霸上,取得諸侯的信任信服,與其約定先入關為王,時期之後稱王名正言順。能使「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又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做到如此,使眾人敬己而服而非畏己而不敢言,謙遜如此,也是其對手項羽無法做到的。這也許正是劉邦性格中的閃光點,也是民間生活的給予。但能守住這閃光實屬不易,農民起義很多走不到最後都是因為抵制不了權利金錢這些糖衣炮彈的誘惑,使其忘本。而了解歷史的人可知劉邦是一位相當節儉的皇帝,漢初的道家思想的運用,休養生息,鼓勵生產為之後的治世奠定了基礎。司馬遷評價:「故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矣。」
總結下來劉邦從一介庶民走向漢朝高祖之位歸於「君命天授,善用人,撫百姓」三點。相比宿命之說我更認同他自身的能力與努力。後世對劉邦的評價多隻看到了歷史的「不隱惡」,而忽略了很多「不虛美」之處,造成了尷尬。從最客觀的整體實際評價,劉邦的首要功績便是使自周王朝東遷後動盪了幾百年的社會生活復歸於正常,這樣的功績,當然只能用大聖來形容。而他寬厚仁愛,有遠見善用人,以天下蒼生之心為心,敢於承擔責任,不自矜其功,勇於自責這些都是不容忽視的。即使有些手段是狠辣了一些,但也是成就大業,顧全大局所需,不能因此否定整體。成功都不是一簇而就的,成功的路上必定布滿了荊棘。不斷的失敗,總結,學習,完善,劉邦亦或所有偉人皆是如此。世上沒有生而完美的存在,而從塵埃歷練到真金的過程才是最震撼人心的。
高祖本紀讀後感2000字(三)
《史記·高祖本紀》既沒有把漢高祖作為一個南征北戰,一統天下,「威加海內兮歸故鄉」的英雄來歌頌,也沒有從一國之主榮歸故里的角度純客觀地描述那種熱烈壯觀的場景,而是通過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農民,勾勒了成為天子過程的一幅幅畫面。
高祖從出生的那時刻,文中就開端就預示著天子的降生,「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文中描寫龍與母親劉母融合。無論是不是真實的,都能證明他不是一般人。或許是後人對他的尊敬對他的敬仰而神話了。但是從高祖後續的事例都能證明這不是主要的。
正因為他是來之民間,得知民心,得知民意。正因為他是「小流氓」卻有了野心,有了影響力。所以他有了最基層的基礎,也有了最浩遠的抱負。
正是應為他是平民出生,正因為他流氓童年的生活,正因為他的無所事事。讓他明白了這個國家,讓他從社會的底層與社會高層的關係。讓他明白了自己的地位,慢慢形成自己的性格。明白自己所需要的。也使得他有了偉大的志向。
成就的前期條件高祖都具有後開始了他的大業。用張良計,派說客利誘的「破之」。巧設疑兵,施仁愛,收買人心的「因大破之」。乘勝追擊,取得完勝的「遂破之」。善於用人用計,收買人心都使得劉邦節節交戰的勝利。不殺秦王子嬰,封存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與秦父老約法三章,對百姓秋毫無犯。這些措施無疑起到了安撫民心的重要作用,從「秦人喜」「秦人大喜」「人又益喜」便可見一斑,這也為日後劉邦稱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反面來講,項羽的作為,「聞沛公已定關中,大怒,使黔布等攻破函谷關……項羽遂西,屠燒秦鹹陽宮室,所過無不殘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高祖本紀》)不善於克制自己,不分析不考察形勢(苦秦久矣,人心思定),自恃勇武,兇殘暴虐。不但不善於籠絡人心,而且常常把別人推到自己的敵對面去。劉邦從這面相對比都能看出他民間的基礎作用,他知民心。「欲止宮休舍,樊噲、張良諫,乃止,還軍霸上。召諸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與諸侯曰,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余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乃使人與秦吏行縣鄉邑,告諭之。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沛公又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高祖本紀》)善於包裝自己,把自己塑造成解民困於水火之中的形象,能聽取別人的意見,克制自己的欲望,善於籠絡人心。當然社會的反應卻是剛剛相反,「唯恐沛公不為秦王」與「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這些都能反應民眾基礎的重要性。
鴻門謝罪,項羽入關,稱霸分封,決策東進,追擊項羽,決勝垓下。後世一系列的戰爭都越發明白了劉邦成功的原因,對盟友下屬,劉邦「與天下同利」,而項羽「妒賢嫉能」,不與人共享利益;對人才,劉邦知人善用,虛懷若谷,項羽則不能善用,剛愎自用。
劉邦出生於平民,能屈能伸不拘小節,處事圓滑果斷,善於用人用計,沒有大的勇氣卻有才能,為人心狠手辣,志向遠大,冷靜沉著。
項羽出生於貴族,寧折不彎,優柔寡斷,有勇無謀,兒女情長都成為他成不了大事。氣量狹窄,狂暴浮躁都能使得他失去很多,重要的是沒有民眾的基礎。
在定都之後,他們的舉動也能看出才能的趨向,「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習之。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高祖本紀》)劉邦衣錦還鄉的自得,創業艱難的慨嘆,希望求得人才安邦定國的感慨。重視人才,視角高遠,不因勝利而失去清醒。項羽卻縱橫一世卻連一美人一名馬都無法保全的傷感、不解、不平與怨憤。眼中只有自己,卻又不能清醒地認識自己,不正視自身的弱點,即便是處於英雄末路的情形之下也是如此。()
劉邦成功的路線成為後世的典範,「自古以來,皇帝需要是民眾的支持才能長久。」而漢高祖的成功也正是如此。就如後世的朱元璋,毛澤東。都是從民眾開始抓。
總的來說都說劉邦出身低微,性格油滑,也看不出有什麼雄才大略,那麼他是憑藉著什麼來率領一班豪傑推翻暴秦,打敗大英雄項羽並建立大漢帝國的呢?
社會並不缺有才幹的人,像項羽、韓信、張良、陳平等,但卻缺少能將他們的才幹合理組織和發揮出來的人。以及需要能組織上層與下層的關係才能成功,而歷來的人士往往不能組織的卻是下層民眾。都值得我們現在人深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