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塔鋪讀後感

塔鋪讀後感(一)

這個社會每一天都會有許多的故事在上演,自然每個故事也會有不相同的結局,或完美,或遺憾。《塔鋪》所講述的則是一部充滿著傷情與悲情的作品。

文革十年的動盪終於結束,人們終於在1977年迎來了可以改變命運的高考。當然在1978年,高考對許多人來說依舊有相同的意義。然而故事中的人卻在備戰高考的過程中體驗著各式各樣的辛酸與痛苦。比如王全,他說他參加高考的目的是為了有朝一日自己可以當個官改變官場的腐敗之風,然而他畢竟已經是成了家的人了,還有妻兒老小需要他去照顧,因此在高考前一個月選擇了退學回家割麥,不得不放棄了理想。再說磨桌則更加悲情了,他的考學目的很簡單,就是不想在太陽下面割麥。可是他在複習過程中卻吃盡了苦頭。由於身體瘦小總是受人欺負,在平時的複習中,總是有著太多的精神壓力,已經幾近精神崩潰的邊緣,最終倒在了高考的考場中。但我覺得在這部作品中最具悲情色彩的是作品中的「我」和李愛蓮的愛情故事和李愛蓮自身的悲慘經歷。

「我」與愛蓮相戀相知,兩個人相互扶持,心中牽掛,本想通過高考雙雙改變命運,可是老天爺就是這樣,總喜歡對相愛的人開玩笑。愛蓮的家庭條件很不好,父親又患有重病,愛蓮能來上學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可偏偏命運弄人,就在高考前夕她爹的病突然急轉直下,急需錢來做手術,她只能嫁給鄰村一個不喜歡的暴發戶通過犧牲自己來換取治療的費用。然而為了不讓「我」分心,又寫了封信給我,說了個善意的謊言,讓我安心參加考試。可是誰能體會到愛蓮當時的心情呢?那該是怎樣的痛苦的心情啊。

看完這個作品,我的心中頓時有了一些傷感。人世間就是這樣,總是充滿著這樣那樣的故事,每個人在自己的故事中經歷著各式各樣的情境。在這些情境中人們會留下或喜或悲,或難忘或傷心的記憶。「暮色蒼茫,西邊是最後一抹血紅的晚霞。我走了。走了二里路,我向回看,愛蓮仍站在河堤上看我。」不得不說,這樣的場景是多麼的憂傷啊!正如「我」與愛蓮的感情是那樣濃烈,可依舊無法走到一起,終於在那抹晚霞下,我倆也走到了盡頭。

人生是一段旅程,在旅程中,我們遇見彼此,彼此相識相知,可是走到最後會發現,我們只是兩根相交線,在相遇之後便會越走越遠,甚至再難以相見。然而在相交的那一點上,你我又留下了多少回憶,儘管苦澀,儘管痛苦,卻值得我們一生品味!

塔鋪讀後感(二)

一年寒窗,兩行情淚,三個同舍,四五百元,六七件事,大概八九不離,總是還有希望

劉震雲的早期文章以個人生活經歷為主,《塔鋪》寫的是「我」復員後正好趕上了恢復高考,一年複習學習中的生活狀態。

1977年中國剛在文化革命中走出,那是百廢待興的時代,也是允許有夢想的時代。參加高考復讀的人很多,在塔鋪中學有「我」這樣在外面闖蕩一番,心野了的人,也有象王全把那樣已經成家卻未立業想當個縣官州官的孩子爹,還有做粉色夢為追女孩而參加補習的幹部子弟耗子,以及懼怕農活不想在麥子地里曬死的磨桌,這些人走到一起,成為一個奇特的群體,所有人都懷揣夢想。

物質貧乏時期,這些學子門在飢腸碌碌下苦讀,白菜蘿蔔湯,家裡送來的窩窩頭,支持著他們;甚至連教科書都都沒有,一本世界地理需老爹跑幾十里路用三天時間才借來。因而,這場決定命運的競爭從一開始就不公平:體質差的最先被冬天的寒冷淘汰,家庭拖累大的在農忙時無奈離開,基礎弱智力差的在苦讀中衰弱,不用功的在最後時刻自我放逐。塔鋪中學的考場裡出了幾個大學生?劉震雲沒有交代,可以想見的是,九曲黃河萬里沙,經過風簸浪激,能到天涯的,肯定少之又少。

在《塔鋪》裡,劉震雲用很多筆墨描寫了農村生活的困頓,寫出了農家子弟求學之不易。尤其是那個叫李愛蓮的姑娘的遭遇,讓人感慨良久。李愛蓮算是「我」的初戀,倆人同命相憐,同心協力,想徹底改變命運,但臨近考試,李卻因父一場大病把自己的前途和身體賣了500元,徹底喪失了改變的機會,善意的欺騙只是為了不讓「我」分心,真相大白,「我」奔到李的婆家,相顧無言惟有淚兩行,李愛蓮說「你是帶我倆上大學的,無論在哪裡,無論享福,還是受罪,你都帶著咱們兩個。」這樣的話,真讓人傷心落淚。造化弄人,劉震雲尚未真正入世,便有極深體會,這對他以後的創作,有很大影響。這樣的生活經歷對一個來說,是刻骨銘心的,因而對小人物生活的述說,成了劉震雲一以貫之的寫作內容,他明白自己該為誰而寫,為誰而流淚。

塔鋪的用寫實手法描寫小人物生存狀態,按時間順序推進,層層剝繭的敘述方法,細緻入微的描寫,平和淡然的意象,象老朋友聊天,娓娓道來,有波折起伏,卻順其自然。當然也有劉氏幽默存在。

劉震雲以其河南人特有的幽默方式為人稱道,這在塔鋪里有一定體現。「我」復員回來,去復讀的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三個五尺了五高的兒子,一下子都到了向他要媳婦的年齡,是夠他喝一壺的。」而在上第一節課時磨桌在驢子和老虎爭鬥的過程中打鼾,馬中彎腰站到他面前,竟安慰他「睡吧,睡吧,好好睡。毛主席說過,課講得不好,允許學生睡覺」接著,一挺身,「當然,故而,你有睡覺的自由,我也有不講的自由。我承認,我水平低,配不上列位,我不講,我不講還不行嗎!」這樣活脫一個自負且迂腐且氣急的老教師形象躍然而出,讀罷讓人掩口。當然這是劉氏幽默的第一層——讀了就笑,到後來,劉氏的幽默如王重陽的九陰真經,修煉到第二層第三層,那就是另一個境界了。

順便說一句,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文壇出現了一個被標之為「新寫實小說」的文化思潮,以池麗,方方、劉震雲等人為代表。所謂新寫實主義,其實是對革命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修正。上世紀50年代以來,文學注重政治說教,強調文學社會功能,用「典型化」的手段描寫社會生活,典型化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這無疑已經承認,作品已經不用於現實,有拔高之嫌,使文學遠離了生活。而80年代以後,西風漸盛,一些作家開始嘗試後現代寫作方式,在內心裡徘徊,一樣脫離了現實。這樣,新寫實主義就可以理解為注重對生活本身的表述,注重對現實生活的直接描寫,關注平常人的生活,不刻意塑造高大全式的人物,描摹自然狀態下的生活,展示生活本來面目。這樣的作品,給人以真實質樸的印象,事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人就是活在自己身邊的人,或者,每個人在主人公身上到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表現普通大眾的真實生活,使得文章有真實感和親和力,深受讀者喜愛。

雖然新寫實主義有時會把近乎殘酷的真實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人氣餒,覺得這個世界很冷酷,所有的浪漫、虛幻、憧憬中的理想狀態在現實面前顯得不值一擊,讓人灰心喪氣。但關注平常人平常事的寫作理念,畢竟比空中樓閣里的東西好得多。現在看來,不切實際的玄幻網遊修真武林以及挖祖墳式的賣弄和帝王將相的虛幻總裁老闆美女小三的夢囈充斥於眼球間,仿佛又是一場偽浪漫主義的盛宴開張,平民文化的流行是一種社會現象,與人的需求有關,與寫手的創作理念有關,與寫手的生活狀態有關。在我看來,新寫實小說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和發展的空間。

塔鋪讀後感(三)

相信中文系的學生都知道作家劉震雲,也大都讀過他的小說《一地雞毛》,這是他的代表作,而非成名作。他的成名作是《塔鋪》,寫得也不錯,讀後感受頗深。如果你是位即將面臨高考的中學生,如果你是位從農村走出的大學生,如果你想了解剛剛恢復高考時的情況,我強烈推薦你去讀一讀它。

說實在的,《塔鋪》在寫作技巧上實不算高妙。小說以順序的手法記述了「我」參加1978年高考的全過程,似乎顯得平淡;在每個時間段前分別標上「冬天了」,「離高考剩兩個月了」,「高考了」,「高考結束了」等話,又似乎顯得幼稚。顯然,小說不是以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取勝,也不是以高深莫測的敘事技巧取勝,它唯一打動人心的是建立在現實生活基礎上的真實性。真實而感人,這就是它留給我的最深刻的體會。作者劉震雲是在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的,他真正地為那場高考奮鬥拼搏過,有著那一代人的辛酸經歷,所以在小說中無論是寫人還是記事,都給人以真實之感。但作者絕不是把經歷原封不動照搬進作品中的,小說中的「我」,也不盡然是現實生活中的作者,否則就把文學創作簡單化了,也輕估了文學作品的價值和意義。小說中的人和事,都是經過藝術加工的,所以很有典型性和藝術魅力。比如說吃苦耐勞的李愛蓮,不學無術的「耗子」,脆弱的「磨桌」,寬厚的王全,愛挖苦人的老師馬中,他們的形象都被刻畫得非常成功,從而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小說的語言也很有特色。劉震雲把河南方言進行加工提煉,使它們很好地融進了自己的作品中,既明白曉暢,又生動形象,有時還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幽默,不過這種幽默是浸泡在辛酸之中的,很像果戈理的「含淚的笑」。文中有這樣一段話:「見天在一起,我們多了些相互了解。我給她講當兵,在部隊裡如何餵豬;他給我講小時候自己爬榆樹,一早晨爬了八棵,采榆錢回家做飯。家裡嗎挺善良,爹脾氣不好,愛喝酒,喝醉酒就打人。媽媽懷孕,他還一腳把她從土坡上踢下去,打了幾個滾。」這是對「我」和同桌李愛蓮談話的描述,談話中透露了各自的生活經歷:一個姑娘被生活所迫去爬樹,一個小伙子不得不天天餵豬,()而且他們說起來是那樣毫不在意,讀來讓人發笑。但細想起來,也許除此之外,他們的生活再沒有什麼好說的了,窮人家的孩子,大多老早就參加了煩瑣的勞作,他們沒有富家子弟嬌貴,生活也沒有富家子弟豐富多彩。對他們來說,學習不僅是逃避繁重勞動的最佳藉口,幾乎也成了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然而學習也並非易事,它需要物質和精神的雙重付出,何況又是在文革後剛剛恢復高考之時呢?

小說的結局是,除了「我」之外,其他四人全被大學拒之門外。「耗子」是因學習目的不明確,整天一門心思談戀愛,他缺乏學習動力,失敗是預料之中的;王全雖然用功,但他腦筋本記憶力差,再加上長期失眠的折磨,家裡老婆孩子的牽掛,結果沒有堅持到高考就退了學;「磨桌」是最可憐的,他毛病多不受同學喜歡,性格又脆弱,結果暈倒在了考場上;李愛蓮也許不能稱為失敗者,她為給爹治病,不得不在高考那天出嫁,可以說,她完全是被貧窮的家庭葬送了學業。然而他們大都和「我」一樣為高考流過淚拋過汗,甚至比自己付出的還要多,為高考他們經受了太多精神上的折磨,為高考他們付出了太多的代價,「我」看在眼裡,時時地感到辛酸。是的,辛酸!《塔鋪》中直接提到辛酸二字的有兩次,相似的形容詞「難受」也出現兩次,另外便用「哭」來代替。文中共有四次寫到自己的哭或想哭:第一次是在廁所發現「磨桌」燒蟬吃;第二次是在過節時發現李愛蓮沒有錢改善生活;第三次是看到父親走了一百八十里路為自己借書回來時的一隻血腳,第四次是在得知李愛蓮出嫁的訊息。在那樣的年代,對農村的孩子來說,要想上大學,真正如過獨木橋般艱難。作者在結尾時說:「後來,我近了北方的一所最高學府。玉階飛檐,湖畔桃李,莘莘學子。但我的眼前始終浮動著、閃現著塔鋪的一切,一切。我不敢忘記,我是從那裡來的一個農家子弟。」作者與其說不敢忘記自己是一個農家子弟,倒不如說自己不敢忘記自己是如何掙扎著從窮人堆里爬出來的。還有家人的期待,李愛蓮的囑咐,一個窮人即便走出了貧窮,身上也總是沉甸甸的。

縱觀中國當代文學史,不難找出與《塔鋪》相似者,比如說路遙的《人生》。兩部小說都很有真實性,也都很能打動人心。小說中的主人公「我」都以作者本人為原型,都是奮鬥著的形象。他們有著出眾的才華和崇高的理想,不甘心下層人民的悲苦命運,努力衝出農民的狹小圈子。在奮鬥的過程中,雖然伴隨著血淚的揮灑,但他們都不是獨行者,總有個美麗善良的姑娘送來甜美的愛情和溫柔的撫慰。有姑娘相伴,在艱難的行步,再痛苦的熬煎也會能加幾處美麗的風景,若干年後甚至還會化為美好的回憶。《塔鋪》中的李愛蓮雖然算不上漂亮,但在交往中與「我」建立了很深的感情,文中有幾處對她的描寫是以朝霞晚霞為背景的,這說明她在我心中的形象很美好。他們彼此沒有說過一個「愛」字,沒有遞過一封情書,但在苦難的日子裡互幫互助,相濡以沫,真正是心心相印。由於環境所限,他們的愛情顯得有點蒼白,但彼此卻愛得刻骨銘心,難分難捨。所以在「我」高考後,得知李愛蓮根本沒有參加高考,而是在高考那天嫁了人時,其反應是相當可怕的。

讀了《塔鋪》,我才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多麼幸福的時代。我們再也不必為高考忍受那麼多來自物質和精神的折磨,我們今天所面臨的競爭遠遠小於那個時代的學生。當我們缺乏學習動力的時候,當我們埋怨學校的設備不夠先進的時候,當我們覺得父母在學習上不夠關心自己的時候,想想《塔鋪》中的學生是在怎樣的條件下學習的吧。相比之下,自己受的那些小傷痛又算得了什麼呢?

讀了《塔鋪》,你同時也會發現有時人的精神會很脆弱,像那個常鬧失眠後來退學的王全,還有那個平時腦仁疼最後暈倒在考場上的「磨桌」,他們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是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高考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場,靠的多是一顆聰慧而堅強的心。人之一生,也許高考只有一次,但高考式的考驗卻有很多,我們應該把自己鍛鍊得足夠強大,無論面臨怎樣的挫折,永不倒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