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照常升起讀後感(一)
很喜歡看老電影《乞里瑪扎羅的山》、《太陽照常升起》等美國老電影,後來才了解原作者是大家熟悉的美國作家海明威,他是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61年以62歲高齡自殺身亡。他以自己硬漢子的形象也以作品中主人公的硬漢子形象而著稱。中國人比較熟悉他的作品當首推《老人與海》,然後有《永別了,武器》,以及《戰地鐘聲》等。所謂「迷茫的一代」(thelostgeneration)就是從海明威這裡而起。
說實話我一直都不太明白「迷茫的一代」為什麼不能積極起來面對人生與社會,就像我一直不太明白如此成功的一個硬漢子何以用自殺來了結自己。《太陽照樣升起》具體劇情我就不用介紹了,大家可以去直接看他的同名小說作品。其主要人物和其他作品一樣是個男人,中間穿插一些奇特的情感糾葛。《太陽照樣升起》因故我只看了前半部,就覺得改編的很成功,人物刻畫非常細膩。同時在電影中就可以感受到海明威的特殊品味。這集中體現在男主人公那軟中帶硬的形象,充滿了可信的人格魅力。
這個影片讓我想起來許多外圍的東西,比如海明威的自殺,一戰後迷茫一代的形成。影片開頭就是一戰的殘酷場景,然後就展示一群美國老兵在戰後法國的生存狀態,主要是他們的心理狀態。看了這部影片就不再迷茫為什麼會有迷惑的一代。而且直接參戰的海明威的心靈創痛很明確地告訴了我們它們發生的根源。海明威對於人類的絕望,含蓄的哀傷,心理上不能癒合的創傷,都直接來自殘酷的戰場。連愛情都不能挽救他,實際上是連愛情他們都拋棄了。與殘酷的死亡相比,愛情能有什麼作為呢?
能夠創造出這樣角色的作家本人,讓人神往。海明威的許多作品中其實都有他自己的身影。可惜,這個人主動離開了我們,用的是一管槍。
為什麼海明威要取這樣一個看似樂觀的名字來作為他作品的名稱。「太陽照樣升起」,他在用這樣的話來勸說過自己多少遍,忘記過去忘記過去,但看來他還是不能忘記。
太陽照常升起讀後感(二)
得益於中國反盜版的不利,我已經看過數不清的電影了。雖然我肯花時間去看的電影都是有一定好評的電影,但是,按照我對它們的喜愛程度,還是可以再把它們分為三類:少數電影我看了之後仍然留在電腦上,過後還會再欣賞幾遍;大多數電影雖然也很優秀,但都不值得我重看;還有少一部分是被宣傳給騙了,看上幾眼覺得沒意思,我就開始往後拖進度條,如果全片都沒什麼亮點,可能幾分鐘就瀏覽完全片了。
除此之外,偶爾會有那麼幾部影片是我對他們充滿期望,不論它們多濫,我都耐著性子看完的。這樣的影片都是國產影片。國產片中能跟我電腦上充斥的美國大片一較高下的實在是少得可憐,我是多期望能在國產片找出點亮點來啊。
《太陽照常升起》就是這樣一部影片。前天晚上,我花了一個多小時把它看完。之後心情極其鬱悶,這一個小時乾點什麼不好,浪費在它上面真是太不值了。今天想想,還是寫一篇觀後感,緬懷一下我的失望,這樣我那一個多小時就不算全浪費了。
兩個多月前,我和同事拼車上下班。每天早晚兩次,我都坐在錦江出租,司機斜後方那個位置。路上無聊,我就盯著前座的小電視看廣告。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太陽照常升起》的預告片在裡面反覆的播出。預告片拍的相當不錯,有秀美的南部山村、盡情歌舞的人們、賓士的列車駛過、一塊燃著的紅布隨風飄去……於是我對這部影片也產生了好感和期待。
誰知看了全片後發現,整個影片值得一看的地方,我原來都已經在預告片中看過了。
該怎麼評價這位導演的,也許是江郎才盡了吧。我至今還記得同為姜文導演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那裡面少年們的痛苦和歡樂、衝動與壓抑,都激起了我的共鳴,讓我回想起自己的少年時代。《陽光燦爛的日子》我來回看了好幾遍;後來的《鬼子來了》就只值得我看一遍了;《尋槍》是拖著進度條看完的。
《太陽照常升起》,看得出,比前幾部拍的都要精緻,不論是演員還是景點得選取,都是從前不能比的。恐怕這部影片的投資不在前幾部一個數量級。但影片最重要的東西卻缺失了,簡單地說,影片既沒娛樂性,也沒思想性,最終成了一個精心製作的垃圾。藝術這東西要高於生活,但卻不能脫離生活。有些藝術工作者,搞不出什麼有新意的東西,只是一味的把自己每一部作品向著自己認為是藝術的方向再推進一步。最終卻是完全脫離現實生活,也失去了觀眾的支持。
就以《太陽照常升起》中幾個主要人物為例,媽媽是瘋子、兒子是傻子、小梁人格分裂、林大夫花痴、老唐夫婦是墮落放蕩的一對。這些人的故事如何可以引起普通「正常」觀眾們的共鳴呢?這就註定了影片不會有好的票房。
而乏味的故事情節不會因為顛倒一下順序就變得充實,膚淺的思想也不會因為故弄玄虛就得到提升。這部影片註定也不會贏得多少叫好,就更不要提國際獎項了。
太陽照常升起讀後感(三)
這本《太陽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的第一本長篇小說,也是他的成名作。有人說海明威的長篇小說沒有他的短篇寫得好,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觀點,我不知道。我只相信,如果一個故事如果用一個短篇就可以寫出來,海明威是不會把它寫成長篇的。反過來說,如果一個故事用一個短篇寫不完,那他就會把它寫成長篇。這樣說的意思是:與其說他的長篇是長篇,還不如說一個大號的短篇。短篇與長篇的區別是它的結構更為緊湊、主題更為單一。如果說長篇象是個十連發的散彈槍,短篇小說就是個「單打一」,海明威的這種拉長了的短篇就象一個射程長,精度高的狙擊步槍了,他小說的篇幅無論多長,那主題都會把它的前後洞穿。
關於上面一點,沒有人比福克納看得最清楚。在海明威寫完《老人與海》以後,福克納寫了一個短評,最後一句話是:「讚美上帝,但願創造出、愛與憐憫著海明威的那個力量——不管那是什麼——約束住海明威,千萬別讓他再改動這篇作品了。」這句話里包含的意思很明顯,它就是想說這小說多一點則散,少一點則缺。這篇《老人與海》既不是長篇,也不是短篇,而是正好介於其間的中篇。所以海明威的小說就是這樣一種小說,這是一種既要寫完整又要一句話也不多的小說,它的篇幅什麼也不代表,僅僅代表著它就是恰恰應該成為的那個長度。
如果一個讀者第一次看海明威的小說,而這個讀者又是在聽說了海明威的大名以後才開始讀他的小說的,這個讀者可能會遭遇這樣一種事,那就是被海明威的大名和他的小說語言的平淡弄得一臉茫然。因為他在聽到海明威的威名之後,他就會抱有期望,認為他的小說一定寫得非常出彩,扣人心弦,驚險激烈,高|潮迭起。但是如果他是這樣看的,那他一定在看了幾頁以後就失望了,()然後,他就會從閱讀變成瀏覽,越是這樣,他就越是覺得小說寡淡無味,最後是再也讀不下去。
造成這種原因的其實我上面已經說了,海明威的小說有一個洞穿全篇的主線,而這個主線在海明威的小說中又常常是隱敝的,如果你沒有好好的把握住,不知道他的「冰山理論」,那就對小說的精彩之處視而不見。他的「冰山理論」所說的「看得見的部分是八分之一,而看不見的部分是八分之七」,而這八分之七其實就是主線,或者更準確的說是人物的「心理主線」。而「心理主線」,只要思慮一下人說過的、做到的,和他心理曾經存在過、出現過之間的比例,你就會認為這個「八分之七」的比例其實劃分的很有道理。
在這部小說中,主人公巴恩斯在大戰中受傷,此傷讓他不能與他所愛的女人過正常的生活,而且更要命的是,他愛的這個勃萊特又天性活潑、熱愛生活。勃萊特和巴恩斯很早就認識並且相愛,但就因為上述原因沒有結婚。小說開始的時候,勃萊特已經經過兩次不幸福的婚姻,正準備結第三次婚,小說的故事也就在這個時間段里依次展開。
首先從這個小說框架里,我們就可以想像巴恩斯心裡應該具有的複雜滋味,內疚、隱痛、妒疾、失意、孤獨、無奈,還有空虛、屈辱等等。而這種種複雜滋味也就是海明威要隱匿下的那「八分之七」。讀這小說如果沒有先認同一下巴恩斯的感受,那麼你去讀這小說中巴恩斯與其它人的所有的酒桌前的閒言碎語都會覺得平談無味。而這小說中有八分之一又是由這樣的「閒言碎語」所構成。
當然,聽到這裡你可能會認為,我是想說只要學會「聽話聽音」就能看懂那些「閒言碎語」,從而也就能讀懂這本小說了,不過你可能會問,讀懂是一回事,喜歡又是另一回事。下面就說一下,海明威的小說真正讓讀者熱愛的到底是什麼東西?
海明威小說的魅力首先是在他對人心的洞察力上,這表現在他的角色塑造上,他的角色正象是人們都知道的就是一個「打不垮的人」,這個「打不垮的人」的本質不是拒絕向命運低頭,而是拒絕自己的命運被別人操縱。與上帝認同,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這無損勇敢和堅強。但是任由別人插手自己的命運,這就不可忍受。這些人總把手插在你的錢袋裡,把腳踩在你的肩膀上,把路上修在你的土地上,或者總是要求你為他們的事業獻身,然後賞給你一個你再也無法享用的東西。只有在這種人面前,這個「打不垮」的形象才真正的金光閃閃,具有真正的價值。
在這篇小說里,圍繞著這個「打不垮」的形象塑造的其實是三個人,一個是巴恩斯,一個人科恩,一個是勃萊利的最後一個男朋友羅梅羅(他是一個鬥牛士)。在巴恩斯身上,我們首先看到一個安於命運的人,這是個被天意命運「打敗了」的人,但他是「敗而不垮」。他的形象只有投射到那個追求勃萊利的猶太人科恩身上,就會顯現「打不垮」的真諦。
科恩這個人,我們首先看到的是一個生活得意的人,但是他最後不僅垮掉了,而且垮掉的醜陋無比。他雖然把巴恩斯揍暈了,把羅梅羅打得爬不起來,但是在勃萊利、巴恩斯和羅梅羅他們眼裡,他卻一敗塗地。他最後只好灰溜溜的走了。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愛情奴隸,他不是被命運擊敗的,而是被勃萊利這個人擊敗的,而勃萊利之所以能擊敗他,是因為他本身就是個可以輕易被什麼人都可以擊敗的、一個可憐的傢伙而已。正是從他身上才反襯出巴恩斯對生活的認識,對打不垮的精神的認識。而羅梅羅這個人,海明威用他與科恩(前拳擊冠軍)的決鬥把那種「打不垮」的精神展現的更確實。決鬥那一段寫得簡直太精采了。一個是鬥牛士,一個是拳擊手,鬥牛士用鬥牛的那種不屈精神面對拳擊手的兇悍。最後的結局是:拳擊手比公牛難斗和鬥牛士比拳擊手頑強,也就是說「打不垮」的本質不是兇悍而是頑強(海明威最喜歡的兩個主題「拳擊」和「鬥牛」在這本小說里發生了撞擊,只不過這個拳擊手有點菜)。從這裡看,海明威對人性的洞察力就很讓人著迷。
另外海明威講故事的技巧也是非凡的。科恩這個人的心理在這個小說中被他從頭抓到尾,僅僅這一點,就非常不簡單,小說中對科恩和勃萊利之間發生的事沒有一點正面的描述,但是他們之間所發生的事卻讓讀者感到非常清晰,就仿佛海明威在小說里全都講過。而這只是因為他在描述科恩那些怪異的行為時描述的非常真實。
最後把海明威關於「冰山理論」的一句話作為本文的結尾:「如果一個散文作家充分了解他所寫的東西,那他就可以省略他和讀者都了解的東西;如果這個作家寫得極為真實,那他會強烈地感覺到那些東西,就仿佛作家已經講述了它們。」(摘於《午後之死》)上面這句話里最重要的一個詞是「極為真實」。
海明威絕不僅僅是一個打不垮的漢子,而是一個無論生活還是寫作中都散發著既聰明又老練、既謹慎又判逆、既認真又玩世不恭魅力的男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