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緣緣堂隨筆讀後感

緣緣堂隨筆讀後感(一)

豐子愷是弘一法師的得意弟子,受其影響,思想里便多了一些豁達和仁愛。或許從畫家的角度去領悟豐子愷先生會更合適一些。他寥寥幾筆的人物寫意畫獨具一格。但我更關注於他的文字。

小時候家裡管得很嚴,而母親識字不多,常常僅憑直覺把教課書以外的統統歸為「閒書」,是不讓我看的,那時候是初二吧,好不容易借到了一本《緣緣堂隨筆》,自然被母親列為禁書,便只得偷偷地看,印象最深的是裡面一篇《口中剿匪記》,這篇寫於前,豐先生牙齒不好,要拔掉,豐先生便把它們比作土匪,不但不幹活(咀嚼食物),還要為害一方(讓旁邊的牙齒也跟著壞掉),更主要的是讓主人痛苦,於是和土匪毫無區別,自然就要剷除,豐先生聯繫到當時的社會現狀,把拔牙寫成了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語言風趣幽默,立意別具一格,以致多年後的今天,回想起來還歷歷在目。

記得當時急切地想把它推薦給一位要好的朋友,而書需要還了,無奈,我連夜在燈下抄了一遍,第二日手酸得抬不起來了,送給朋友時卻未引起共鳴。待豐子愷有了自己可愛的兒女,他文字裡的樂趣就更多了,他自身的童真也表現得淋漓盡致,先生非常善於觀察生活,觀察人物(這一點在他的畫裡也得以體現),加之他豁達的性格,想活得輕鬆一些、開心一些,豐先生便是榜樣。

緣緣堂隨筆讀後感(二)

最近看過了豐子愷先生撰寫的《緣緣堂》,感受頗深。作者用幽默、輕鬆與自然的語言,具體描寫了在緣緣堂,無憂無慮的兒童生活與家庭生活,使讀者體驗了一段心靈的輕鬆旅程,而且書中還收錄了許多作者對各種事物不同角度的評價,有的使人耳目一新,有的值得人細細品味,其中的哲理與思想讓我對普通的事物和現象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書中印象較為深刻的一篇文章是《吃瓜子》,本文就是談論了人們「吃瓜子」這一話題,讀來頗有一番諷刺味道。生活中可見許多有閒階級的人們以吃瓜子來消磨時光,作者便抓住這一點,以他們嫻熟、靈巧的動作來寫,將其刻畫得淋漓盡致,使讀者不禁會心一笑,來細細品味這其中所反映出的現象。文中最後一句話:「我本來見瓜子害怕,寫到這裡,覺得更加害怕了」,實在值得琢磨一番。那時許多中國人都整日裡無所事事,常以吃瓜子來消磨著寶貴的時間,他們的技藝幾乎到了精湛,表面上看起來很有趣,似乎很值得中國人來炫耀,其實不然,這其實大大說明了當時中國人們的「閒」,對什麼事都不去關心,只是每日消磨、虛度時光,國家的形勢實在值得擔憂。

因此寫文章、日記等,不一定非要是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情,素材就在自己的身邊,在一點一滴之中,其實我們只需將這些普通的家常小事挑選出來,毫不掩蓋地記錄下來就可以來,並不需要對事情進行無謂的誇張與美化,真實、自然的事物才是最美的。

緣緣堂隨筆讀後感(三)

豐子愷先生在《緣緣堂》裡有很多都是講自己孩子小時候的趣事。他形容孩子們像一群小燕子一樣,熱熱鬧鬧。三歲的阿韋、五歲的瞻瞻、七歲的軟軟、九歲的阿寶,在他心中占有與神明、星辰、藝術同等的地位。

孩子是最天真可愛的了,「為什麼呢?」「怎麼會這樣的呢?」小腦袋瓜里裝滿了無數的問題,在他們看來,()人情的冷暖,辛勤的工作,日夜的忙碌都不過是遊戲。

他們哪裡知道,賣小雞者的心計,越是喊得大聲,竟越是不鬆口。他們一定在想:「為什麼不賣?」「我為什麼說」買小雞「就不還價了呢?大人真奇怪!」

有什麼不對呢?「看見好的嘴上不可說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說要。」這是什麼道理?

大人們之間的勾心鬥角,步步為營,沒有波及到孩子們的天堂,未經任何掩飾的真情流露,在這裡,總能看到最美好的一面。現在回味,小時候我們不也是這樣,每個人都會是這樣,可是什麼改變了我們呢?

宋明理學創始人朱熹,有一句經典的話:「存天理,去人慾。」其實,我更認可心學創始人王陽明的話:「天理即是人慾。」

一位悟道的禪師,出家數十載,家中有老母,禪師如何不想去探望她呢?如果這是欲,「百善孝為先」,這是理所當然的;可如果說這是理,但佛法須「心中無他物,靜心修煉」,這又何不是人的七情六慾,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

孩子雖有欲,但理欲在他們身上最為融合。也許我們可以說,孩子是最率真的人。如果多些「成年孩子」,也許就真的像莊子所言的那樣的太平盛世。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