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故鄉》讀後感

《故鄉》讀後感(一)

想必大家都知道這本《故鄉》是魯迅先生寫的。在這裡,每一個靈動的文字都是一節美妙的音符,每一篇動人的文章都是一道永駐心底的風景。

作者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樹,後改名周樹人,自豫山、豫亭,然後改名魯迅。我們知道,毛主席對他有很高的評價: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被稱為「民族魂」。、

此書中,有很多文章。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阿長與《山海經》了。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這篇文章記敘了「我」兒時和長媽媽相處的七件事,刻畫了一位雖然沒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熱心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保姆形象,我覺得魯迅先生對她充滿了尊敬、感激和還念之情。

還有魯迅與兒時閏土的喜愛,可真有趣!但中年閏土可不一樣了,閏土說出來的第一句話就是:「老爺!……」我們就知道,他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變化真大。

在這裡還有許多著名的文章:瑣記、吶喊,狂人日記、阿q正傳、仿徨……

這本書使我印象深刻。

《故鄉》讀後感(二)

從魯迅的《故鄉》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塵封的大院。童年的魯迅,仿佛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著「之乎者也」。

閏土還可以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現在已經有那麼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可是,到了現在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地為我們打造一個標準童年:束縛。

我覺得束縛再加上比較再加上無窮無盡的學習,與監獄相比也已經只有毫釐之差了。作為社會未來的新動力,我們的生存狀態難道沒有理由受到關注嗎?大人們總是以為吃飽穿暖學習好,就是一個孩子的全部,可這些卻恰恰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忽略的。我們需要自由,我們要親身經歷,我們也要知道許多新鮮事,我們要一個快樂的童年,我們要逃離束縛!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藥》,《孔乙己》。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痳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甦醒。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

《故鄉》讀後感(三)

在上學期我們學習了大作家魯迅寫的短篇小說《故鄉》,學完以後我一直深有體會,所以趁這個假期我就又再讀了一遍。而這次我又別有一番感受。

童年的魯迅,仿佛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著「之乎者也」。閏土還可以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和我一起去我那撿貝殼……」「那猹可狡猾了,它……」「潮汛來到的時候,魚都像青蛙似的有兩隻腳……」「老爺……」「這就是水生,我家現在困難,我……」

閏土那經過三十年磨損而相差巨大的話語,久久迴蕩。

三十年後,因為那封建社會的帝國主義,使兒時天真活潑,健康快樂,見多識廣的閏土,不見了;帶來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手也不像當初那麼細嫩,而是滿手褶皺,口子;眼深陷進去,看起來似乎有什麼煩惱令他睡不著覺。在他的家裡,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一棵苗子,就這麼被泯滅了。

那時,魯迅第二次見到閏土的時候,閏土叫了魯迅一聲老爺,讓魯迅好不驚訝。

當魯迅母親說:「不要叫他老爺了,還是照舊,叫迅哥兒。」

他卻搖了搖頭,說:「老太太說什麼呢,這不和規矩,不行。」

魯迅的心也頓時涼了,心中的那些話語也漸漸消失了,一時竟不知說什麼好。一顆主僕關係的種子,已在閏土心中深深紮根。那一夜,再說什麼也覺得陌生。

這就是封建社會的帝國主義造的孽。

我們改變不了環境,於是只有隨著環境所變。()而閏土就是這樣,有事我也想,他是長大了,還是變傻了,友誼畢竟不是用身份地位與金錢可以衡量的啊。

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現在已經有那麼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可是,到了現在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地為我們打造一個標準童年:束縛。

我覺得束縛再加上比較再加上無窮無盡的學習,與監獄相比也已經只有毫釐之差了。作為社會未來的新動力,我們的生存狀態難道沒有理由受到關注嗎?大人們總是以為吃飽穿暖學習好,就是一個孩子的全部,可這些卻恰恰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忽略的。

《故鄉》中,魯迅不僅點到了家鄉的改變給人一種惆悵的感覺,更用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證明一個詞——改變。不論是家鄉的改變還是人物的改變,魯迅的文章總是給人一種微言大義的感覺,特別是最後一句: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