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小說讀後感

小說讀後感(一)

今天是九一八,早晨打開電腦,看到蹦出的新聞,才發現,說實在,我昨天荒廢了一天,看小說,今天似乎也是,沒心情學習,想想這大半年來,我不看韓劇,偶爾為學習而看看日劇和美劇,其餘大部分的消遣就是看小說了,從一開始的網路小說到後來的看的天翻地覆的蝴蝶季,說起來以前我很鄙視網路小說,可是當我沉浸其中時,我就不知道說點啥好了,不過說實在的,這種小說的作者也就是20歲到30歲之間,和我一樣,在愛做夢的年紀,雖然我一再標榜我心理年齡很大,自我感覺我也很成熟,很世故,甚至有時我都有些討厭這樣的自己,想讓自己變得單純些,但環境使然吧,我沒法變得純粹,從小我考慮的應該更多,我看人看事容易在第一感覺下往悲觀方面想

放暑假之前,因為要去雲南,想想漫漫旅途就頭痛,因此借了幾本小說,就這樣我莫名的借到了《蝴蝶季》的小說《金龜記》寫得真的很不錯,很喜歡男主人公---翟知今,說不上多喜歡女主韓京冀,感覺,說不出來的感覺,就因為她一次次拒絕翟?還是因為她不是處女了,稍顯輕浮?亦或是她大翟2歲?不知道,只知道說不定她的命運就是我的,現在看小說總喜歡把自己也安插進去,真怕我將來嫁不出去,我剛剛過完生日,嚇了我一跳,我已經這麼大了,我希望27歲前出嫁,30歲前生子,但是有時候事情真的不會想我想的一樣發展,

這周,去圖書館一查,果真還有好多《蝴蝶季》的書,幾乎整個周末都奉獻了出來,看了《守候瞬間的永恆》《試離婚》《愛在阿拉斯加冰川下》《紙婚》《這麽遠那麼近》《指末的幸福》,有時候我也蠻佩服自己的閱讀速度,24小時不到,精讀了三本半小說,泛讀了兩本多,我如果看英文看日語能有此速度的一半,我就謝天謝地了,看守候時,觸動也不小,但是感覺他前面寫的有些唯美,有些韓劇范,總之有些超現實,覺得不是很妥當。後面還不錯,這就是為什麼我感覺金龜記更勝一籌,至少少了一份理想化,多了一些現實性,守候裡面有兩段出自張愛玲的引用。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遲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輕輕地說一句:「喔,你也在這裡嗎?」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看了前一句就情不自禁的想到了奶茶的那首《原來你也在這裡》,雖然早知道那裡面的歌詞化用了張的話,但是在小說的背景襯托下,越發使人悲從中來。

另一本筆調惆悵的書就是《愛在阿拉斯加冰川下》。女主人公一出場就是心事重重,憂不勝猶,雖然穿插全文的關於酈小橋和付越明中學時代的敘述讓我笑翻了好幾回,但是我還是在一片沉重之中讀完了小說,我在想,如果小橋不是因為那場變故,應該和《檸檬色琴聲》裡的桑檸有的一比,我喜歡那種陽光的性格,縱使我沒有,其實我一直覺得倘若不是那次該死的轉學經歷,我應該會一直開朗下去,如果不是我對自己的顧忌,我也應該會有這種性格,但是少年時代終究一去不復還,我的性格終究還是這樣無情的定了性。

我喜歡付越明那種默默地喜歡,喜歡小喬與都督的諢名,喜歡沈瑤佳對鹹魚施以淫威,終歸我還是喜歡他們那青蔥的歲月,但人總要長大,不是嗎?去面對不想面對的,去工作,去為了那個虛無縹緲的所謂的「錦繡前程」拼搏,我很早前就發現我已經不太能看悲劇作品了,都說悲劇比喜劇有更強的震懾人心的力量,但是我的確很認同《守候》作者的一句話:生活中已經有了太多的不如意,何必在小說里製造更多的不愉快,因此,無論電影還是電視,還是小說,我堅信我要一個明亮的結局。

《這麼遠那麼近》是我最佩服的一部作品,不是因為情節有多末吸引人,而真是作者只寫了肖穎和葉昊寧平淡的分居生活,卻有一種魔力,吸引我迫不及待的看到最後,合上書,感覺作者沒有寫多麼狗血的情節,沒有多麼激烈的衝突(小說本來就是由一個個衝突組成),但是我被征服了,我被吸引了,說實在,一開始還真有些接受不了作者不溫不火的筆調,但是這也是一種風格,就像我弄不懂葉昊寧究竟愛不愛肖影。不過豆瓣上的對此書的吐槽倒是蠻嚴重的,批評這兩個人就是一對神經病,我笑了老大半天,再次審視這不小說,不得不承認,確實如此。

今天說了很多,只因為看了太多,明天我又該奮鬥了,應該快聚會了,說實在我很期待,因為我想驚艷一下,後來又想,期望和失望是對等的,不抱太大期望,也許才不會有失望,萬一他來不了,或者我去不了怎麼辦?萬一沒有達到我想要的效果怎麼辦?因此我只能老老實實承認,我是一個悲觀的人。算了,聚會後再說。

小說讀後感(二)

看沈石溪的文章,經常會出現的一個地點——陽光大馬戲團,我想這應該是作者經常到這兒去觀察這些可愛的動物們了。

《老虎哈雷》初看這篇文章,覺得動物園或馬戲團的動物真沒意思,不但沒有了動物們的本質,本來兇猛的老虎也變得溫順了。而且動物園的馴養員也在馴養這些兇猛的動物的時候方法也用得真多。可細細看完全文後卻有了不一樣的感覺,原來野獸也是有感情的……

陽光大馬戲團要加一個新節目:老虎鑽火圈;這是整個故事的開始。

一般野獸天生都怕火,所以想讓老虎克服對火的畏懼,勇敢地從烈焰中鑽過去,並非易事。馬戲團用了很多方法都沒有成功,在高導演想要放棄時,馴獸員老章提出了一個建議:把從小飼養哈雷的宋大媽接來試試看,哈雷的媽媽是一隻患有心臟病的母虎,產下哈雷就死了,而哈雷從小就是宋大媽飼養的,宋大媽對於哈雷來說就是媽媽這樣一個角色。這時宋大媽卻因為那個癮君子(這裡是說吸毒)的兒子被動物園開除,因為兒子犯毒癮了,偷了動物園的一對小孔雀去賣。所以馬戲團在找到她時發了不少功夫,找著她時是在垃圾場。

久別重逢,「母子」相會,情景應該很是感人。遺憾的是,他們之間隔著燃燒的火圈,不管宋大媽怎麼呼喚,哈雷也只是在火圈的另一邊躑躅徘徊,傷心的嗚咽著,克服不了對火天生的畏懼。試了好多遍,在所有的人都要洩氣了時,宋大媽想到自己有段時間因為對兒子太失望,經常會對著哈雷哭訴、訴苦,想出了一招「淚水攻勢」,沒想此法,一試見效。哈雷和宋大媽之間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所以哈雷只要一看見宋大媽哭泣就會「激動」,這不但幫它客服了對火圈的恐懼,順利的完成了鑽火圈這個節目,而且還幫宋大媽得到了份不錯的工作。

到這裡我有一個疑問出現了,像老虎、獅子這類食肉野獸怎麼可能會同情人類和人類產生感情呢?

一位動物行為學家給我們做了解釋:解剖學證明,老虎半歲齡到一歲齡,是智力發育的高峰期,也是培養行為模式、形成行為特徵最重要的年齡段,對動物來說,一旦養成某種行為模式和行為特徵,終其一生也不會逆轉。

看了這篇文章大家都會明白,宋大媽和哈雷之間的關係就像現實生活中的養父母和養子女之間的情感是一樣的,這種感情甚至可以超越生育之情,雖然我們會經常說一個成語「血濃於水」,但是養育之恩卻也是不能忘懷的。

「生之苦、生之痛;養之切、養之恩」,我在把「生育之恩」和「養育之恩」做對比時在網上搜出來的,同時我也搜到了很多對這兩種感情的辯論,到底「生育之恩」和「養育之恩」哪個更重要,我覺得「生育之恩」和「養育之恩」同樣重要,看到這十二個字,我聯想到了好多年前看過的一部電視劇《搭錯車》,劇情講的就是一對養父女之間發生的所有故事。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這個電視劇!這部電視劇讓我記憶猶為深刻,就好像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一樣。其實《搭錯車》、《媽媽再愛我一次》還有《老虎哈雷》這篇文章同樣都在教我們要知恩,感恩

小說讀後感(三)

前一段時間閱讀了譯林出版社出版的《卡爾維諾文集》,包括了卡爾維諾的絕大部分作品。本來閱讀卡爾維諾是為了寫篇論文的,後來發現自己水平太低,寫不出來,但讀過他的作品後對卡氏還是不由得喜歡上了。

總體來講,閱讀卡爾維諾是一種很新奇的體驗,好像在一個陌生的國度徒步探險,一路上迎接你的都是奇譎瑰麗的畫面,令人目不暇接。不像讀很多其他作家的全集,讀著讀著就覺得乏味厭倦,因為作者總是難免在不同的作品裡重複自己,尤其是在寫作風格上。卡爾維諾雖然也是一個風格鮮明的作家,但他的小說就題材內容和表現形式來講可以說是相當豐富多彩。他在探索小說寫作的無限可能中不斷地挑戰自我,也給讀者留下了寶貴的文學財富。卡氏的小說像一塊晶瑩剔透而又堅不可破的水晶,其結構完整嚴謹,增一分則太肥,減一分則太瘦,如水晶般渾然天成,無需裝飾。卡爾維諾的語言也是恰到好處,流暢自然,在閱讀中能夠感覺到作者思維的迅捷敏銳,寫作也仿佛一氣呵成,不磕絆,不拖沓。

卡爾維諾的作品中我最先讀到是他早期的幾部短篇小說,當時只是因為其篇幅短小,比較利於在睡前隨便翻開讀一讀才看的。出乎意料的是我一讀起來就被卡氏豐富大膽的想像力以及小說幽默風趣的故事情節所吸引,我覺得《馬科瓦爾多逛超級市場》、《糕點店的盜竊案》、《弄錯了的車站》等故事既妙趣橫生又發人深思。可以說是這些小說滋潤了我呆板枯竭的思維,向我敞開了一扇通向奇異的藝術花園的大門。

要說卡爾維諾的作品中我最樂意讀的還是《我們的祖先》三步曲,包括《分成兩半的子爵》、《樹上的男爵》和《不存在的騎士》。可能很多讀者跟我一樣也喜歡這三部小說吧,我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的祖先》採用了比較傳統的寫作方法,更易被大眾讀者所接受,但這決不意味著這部作品平庸,相反,這三部小說卻極富張力。表面上看小說講述的是過去發生的事情,或者說作者把故事發生的時間安排在了過去,使得作品看起來像歷史小說。而對於歷史故事,普通讀者都或多或少地熟悉並樂於接受;小說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這一點也類似於以情節取勝的傳統小說;此外,作者高超的文學造詣也是讓讀者為之傾心的最重要因素。凡此種種構成了《我們的祖先》大眾化的原因。然而它決不是通俗小說,細心的讀者能夠從中讀出豐富的哲學內涵。在小說的字裡行間經常能夠找到閃爍著智慧光芒的語句,而小說背後的哲學思想更是若隱若現,發人深省。尤其是《樹上的男爵》,它看似平淡無奇,講述的是一個人一生的故事,唯一獨特之處是這個人不像普通人一樣,他生活在樹上。()然而卡爾維諾正是利用了這看似荒誕不經的設計,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人類的生存狀態。總之,《我們的祖先》讀後既令人拍案叫絕又讓人掩卷沉思,是值得一讀再讀的好作品。非但如此,為了更好地理解書中提出的問題,勤思好學的讀者很有可能還會因此找來其它的相關書籍深入閱讀,從而豐富自己的知識,我想這也是好書的一個長處所在吧。

卡爾維諾的代表作要數後現代作品《寒冬夜行人》了。讀這部小說確實是一種與眾不同的體驗。小說不同與傳統的小說,不採用線性的敘事方式,據評論說體現了作者時間零的創作理論。對於這個理論我並沒有搞清楚,而小說新穎的形式確實是一種不錯的嘗試,也是對傳統小說的挑戰。它顛覆了作者與讀者的傳統關係,給讀者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雖然談不上對這部小說有多麼喜歡,但對其探索精神我還是不由得心悅誠服。

另一部帶有鮮明實驗性質的小說是《命運交叉的城堡》,它是作者運用了符號學理論,歷經數年嘔心瀝血創作完成的。小說選擇了塔羅牌作為一個符號系統,利用牌上的圖畫(符號)杜撰故事。小說的最大成功就是將符號學與文學較好地結合起來,因此很多符號學專家對這部小說讚賞有佳。從小說的內容等方面看,作者為了能夠將符號學運用到作品中,確實發揮了極大的想像力。但就文學性而言,這部小說顯得滯重枯燥,並不耐看。

卡爾維諾的其它重要小說還包括《看不見的城市》、《宇宙奇趣》以及早期作品《通向蜘蛛巢的小路》、《煙雲》、《阿根廷螞蟻》等。《看不見的城市》故事發生的時間是過去,但卻體現了對現實問題的思考。《宇宙奇趣》充滿了奇思妙想,讀起來非常有趣。

除了小說以外,卡爾維諾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就是在他死後由他妻子整理的《美國講稿》。這部講稿本來是卡爾維諾應邀去哈佛講學的演講稿,但因其猝然死亡,演講未能成行。《美國講稿》是卡爾維諾的小說創作觀的集中體現,他為2000年以後的小說創作開了一劑良方,其理論價值不可忽視。

卡爾維諾是個嚴肅而勤奮的作家,他有強烈的作家使命感和對文學的熾烈的熱愛,在他並不算長的一生中一直堅持思索和開拓小說創作的無限可能,他的作品也成為文學寶庫的奇葩,綻放異彩。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