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編讀後感(一)
《故事新編》是魯迅的小說集,其中大部分是根據老故事改編而成。
魯迅先生的作品寓意深刻,殺傷力強,歷來都是諷刺文學史上的經典,就像鋒利而且帶鉤刺的弓駑,直刺敵人的心臟。一直以來,魯迅先生都以大文豪的高大形象聳立在每一個年青學子的偶像位置,但是自從讀了這《故事新編》之後,我忽然有了一種很失望的感覺。
《故事新編》是魯迅先生根據我國古代一些著名故事改寫而成的。有些文章,例如《鑄劍》,便是改自《干將莫邪》,只是將故事背景、少數情節略作改動。評心而論,改寫是成功的。改寫後的故事更加完美生動,也更吸引人了。但是,《奔月》卻是令人(或許只是我)大倒胃口。《奔月》會使讀者聯想到故事的本體——「嫦娥奔月」。在《奔月》中,魯迅變得有些「惡搞」,把射日大英雄塑造成整天怕老婆、只會打烏鴉的「窩囊廢」,把大美女嫦娥寫成嘮叨羅嗦、不善解人意、不理解丈夫,而且潑勁十足的婦人——這完全顛覆了后羿嫦娥英雄美女的良好形象,就連情節也由「嫦娥偷仙丹是為了永葆青春而守護在愛人身邊」杜撰成「嫦娥嫌后羿無能而迫不及待想要離開」——讀到這裡,我真有一些鄙棄這位享譽幾十年的大文學家了。嫦娥奔月的故事為何能流傳千古?只因它情節優美,寄託了古代勞動人民大膽而美好的願望。可魯迅先生的《奔月》卻完全背離了這個美好傳說的創作初衷。
這就是我對《故事新編》的膚淺認識。或許有人會對我大加鞭撻,指責我對大人物的不敬,但我「初生牛犢不怕虎」,我還是把心中的話說出來了,敬請前輩學人也以同樣的心態來討伐我。
故事新編讀後感(二)
《故事新編》是魯迅的小說文集之一,因為我非常想了解魯迅關於俠義類、傳奇類小說的寫作,所以買了這個集子。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黃牛皮紙的封面,加上內部厚重猶如版畫的插圖,讓人有一種厚重的感覺,的確這也反映出作者的心思,和小說的意境。
小說中我最喜歡的是《鑄劍》,其他的諸如《出關》、《非攻》和《起死》類,整個故事的主幹基本上古代文字記載的現代翻譯本,然後又強行加入一些和民國時代相關的事情,完全是借古諷今,不在小說本身,所以我覺得立意一般。還有就是《補天》、《本月》《採薇》類小說,因為依據的古文本就描述簡單,所以小說中大部分是魯迅構思和擴展的,當然整個內容仍然是借古諷今,不過文章的內容和想表達的意思相符合,所以我覺的還行。但是《鑄劍》不同,講的是一個復仇的故事,整個小說雖然也一半出於歷史文章的記載,另外一半是作者的構思,不過因為其中沒有夾雜多少作者對現實社會的折射,所以整個小說還是比較豐滿的,比之其他的小說,在*文學*意味上強了許多,這也是我喜歡的原因。
其實魯迅對於小說大部分寄予的是對於現實嘲諷的厚望,所以我覺得莫過於用當時社會的事情去描寫才更加妥當,比如《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等,既是當時的故事,又是架空的諷刺故事,比之借古諷今,讓人除去了一種猜測,人物和事件到底是對應現代的哪些事情,又有哪些是諷刺,哪些是歷史,除去這一層隔膜之後,頓時就清楚了,諷刺的歸諷刺,歷史的歸歷史。
不過我也不指責魯迅,畢竟當時的民國是一個「因語獲罪」的時代,文革也是一個,所以採用隱喻、借古諷今,都是保護自己也攻擊敵人的好招數。
現在再來談一談《鑄劍》本身的問題。
首先是情節的構思,本身這個情節就挺奇怪了,一個為了大王盡力的工匠反被殺,遺腹子性格軟弱卻想報仇,一個不明身份的男人突然出現,借腦袋和劍幫助少年報仇,砍掉的腦袋還會唱歌,嗚呼,這是什麼詭異的情節?所以這個情節魯迅本身就不需要加入太多自己的擴展,因為這個本身已經是很奇怪了。本來情節如果很奇怪的話,會削弱小說本身的現實含義,但是對於本就是一個荒唐的妄想——一個少年想殺了大王,這本就是荒唐的事情,也許荒唐的情節反而能夠襯托出故事本身的編造,是為了復仇的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反襯出現實的殘酷。
小說的描寫,我覺得非常的好,平實有力,栩栩如生。在語言方面,就顯得生硬,接近口號性,()而且作者故意將許多語言變的有力,而變成命令的口吻:「什麼什麼去」,「什麼什麼的」。用簡短的名詞短語去說話,表現出義無返顧,決不妥協。不過這樣的話,是普通人說的嗎?好在小說本身就是虛妄的,所以這些語言還算是應景。但是讀起來,晦澀滿口。
最後是小說的主題:「復仇」,中國古代小說,尤其是傳奇小說中,復仇題材的非常的多,不過大部分是私仇,沒有基於社會、種族的,我覺得魯迅作為一個在民國,受過民主教育的文學家,應該是將社會的主題加入小說中,不過沒有,小說的原因依舊是復仇,結果也是對於王的弔喪,但是沒有革命的興起,和社會的震動,剩下的還是痳木。這是為什麼?不知道。
這個小說如果作為文學小說來說,我覺得給八分,不過其文學意境和思想內容,也就是五分罷了。
故事新編讀後感(三)
若不是老師推薦我們去看《故事新編》,我還真不知道以筆為刀槍與舊社會抗爭的魯迅一向行文嚴肅,竟然會有如此有趣的作品。
《奔月》的男主人公后羿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大英雄,他射日的史績至今被人傳誦,他和嫦娥的愛情故事也是人間最美麗的傳說,我們總相信英雄會被人永遠記住,后羿和嫦娥雖然是悲劇二人應該相互思念,至死不渝。然而在魯迅先生的《奔月》中,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英雄,不一樣的嫦娥奔月。我們看到,當九個太陽被射落後,英雄並沒有想像中的風光,他得到的是沒有人崇拜,沒有人關心。他的天生神力,它的精妙的箭法都沒了用武之地。此時的他早已不是什麼人人敬仰的天神,它只是一個擁有大莊園,擁有表面上的風光,而實際上為油鹽醬醋而煩惱的普通人。如果他的從前還有留給他什麼,那就是回憶,還有人們對於射日英雄的潛意識中的崇拜。但那崇拜是對天神的,不是對他的,人們早已忘記了天神的真正身份。我們的英雄不見了,因為我們不再需要這位英雄,那些他曾應以為傲的一切都沒有了用處,有些甚至成了他現在生活的阻礙。他的箭是他尋求食物的工具而非英雄的象徵,可是後來就連尋求食物的工具也變得勉強。他的弓太強,箭頭太大,所以將痲雀射碎了;他的箭法太準,百發百中,以至於漫山遍野的飛禽走獸都被他打完了。我們的英雄迷茫了。
這樣的后羿,讓我想起了某些國家體育運動員。許多國家體育運動員都是紅極一時的冠軍,曾經他們不僅給自己帶來的榮耀,也為國家增添了光芒,他們是普通民眾口中的英雄。特別是體操運動員,他們在五六歲的時候就被送去進行體操訓練,由於忙於訓練,許多運動員都沒有像普通孩子一樣接受過系統的文化教育,所以他們的文化程度很低。十多二十幾歲的時候,是他們體育事業最輝煌的時候,但是對於體操運動員來說,二十多歲已經算是老運動員而要選擇退役了。由於我們國家對於運動員退役的保障還不是很完整,很多運動員退役後就等於失業了。有些運動員由於文化程度不高,普通的公司不可能錄用他們,所以出現了前幾年的「曾經的世界冠軍,如今淪落為行竊小偷」的新聞事件。故事中的后羿,和這些運動員的經歷,沒啥不同。所以,我認為,我們要時刻跟進時代的腳步,我們在一生中,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學習新技能,這樣不僅是為自己謀得生存的技能,更可以充實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靈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要老是沉淪於記憶,沉淪於過去的輝煌。即使你再擁有以前的金牌,即使你再擁有無敵的射箭技術,沒有了比賽的場地,沒有了漫天遍野的禽獸,你的金牌,你的箭術也就失去了光環或用武之地。
嫦娥偷吃了梳妝盒的仙丹奔了月,這形成了對后羿的背叛。上古神話里端莊美麗的傾城美人嫦娥,不復見她的孤傲清冷,而她自然也沒有奔月後的幽怨與無奈,我們眼裡看到的,在這故事中,嫦娥成了現實的市井小民,她不滿足的現實生活,只是一個喜歡抱怨、很世俗、一點也不溫柔體貼、貪圖享受的普通女人。故事中,我們很明顯地領會到,沒有物質為基礎的愛情,最終還是抵不過麵包。這則故事,不知道是魯迅先生的個人想法,還是只是把這種社會現象以借喻的手法列舉,讓我們進行深入的思考。究竟是愛情重要,還是麵包重要,我想若這兩者都能兼顧,那麼幸福美滿不在話下。
看完了這篇文章,其實我還不是很懂魯迅先生為什麼要編寫這樣的故事,是因為沒素材可以寫而發揮所謂的想像力嗎?查了一些背景資料,才知道,先生還是以前那位先生,喜歡講這話說那理。后羿被遺忘以後,或者說落寞之後,乃至遭到嫦娥的遺棄之後,他的複雜的精神狀態。而這樣一種精神狀態又與廈門時期的魯迅的心境產生了某種應和。實際上作品中后羿與逢蒙的對話,還有嫦娥、使女的議論很多都直接呈現了魯迅當時所受到的攻擊。因而魯迅正是以這種「油滑」表達了對於現實與落寞的嘲弄。
小小的一篇故事,在人生觀能給到我些許的啟發,使我進一步了解了魯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