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十八歲出遠門讀後感

十八歲出遠門讀後感(一)

《十八歲出門遠行》,這是余華除了《活著》之外最吸引我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描述的是一個十八歲的少年的遠行經歷。先是苦苦尋找旅店,但卻一無所獲,然後出現的汽車讓他獲得了暫時的舒適……

這篇文章情節雖然簡單,但展示的冷漠的、難以把握的世界則令我們驚疑、惶惑。十八歲的「我」,剛成年,不知現實世界的冷漠。到了外面,「我」可謂是吃盡了苦頭。找不到旅館、好容易搭上車卻半路拋錨、山民們哄搶車上蘋果等。一系列的事,讓「我」經歷了磨難與考驗。

當離開親人,父母的庇護。我們要勇敢的去面對,去迎接,那些不可避免的磨難與考驗。當我們已戰勝這些考驗,我們就真正成長了。

余華這個作家的這篇文章的手法,像是魯迅的寫作手法。都是以幽默的形式來表達一些在人世間的道理與事情。這個黑暗,虛偽,愚昧的世界被他們兩個毫無保留的展示了。

讀完這篇文章,我深受影響。我覺得要經歷過一切磨難,我們人才能堅韌不拔,才會長大。

十八歲出遠門讀後感(二)

有一次讀余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感覺卻與以往不同,似乎小說中「我」的經歷和十八九的我們有些相識之處,甚至預示著我們的未來。

小說情節極不和理,語言卻新奇幽默,完全是十八歲的孩子應有的思想。難怪莫言會說它是一篇「條理清晰的訪夢小說」。

小說一開始便寫「我」在路上的情景,充滿著對未來的新奇和對過去的回味。這個男孩會對著遠方的雲呼喚熟悉的人的綽號,這也算是對少年時代的一種告別。以往熟悉的事,熟悉的人,甚至少年時的愛戀與夢連那些快樂和憂愁,有些會留在腦海里,但大都會漸行漸遠,慢慢陌生起來。

男孩起初並不在乎什麼汽車和旅店,他只是帶著興奮漫無目的地向前路走著。但人生並不允許他這麼一直漫無目的下去,天晚了,他必須找個旅店住下,就像我們不可能永遠是個孩子,我們不得不為自己的未來打一個基礎,找一個安身之處(人生的旅店)。

接下來的事非常戲劇性。他遇到了汽車,為了能順利搭車,他甚至使用了不屬於他的年齡的方式——讓煙(這其實是他第一次對解決人生問題的嘗試)。接下來似乎一切順利,他不但上了車,還幾乎與司機成了兄弟。但事情卻給了他一個巨大的轉折,讓他感覺到無限的悲傷

為了保護司機的蘋果而被打的遍體鱗傷,而司機卻放任事態的發展而使自己毫髮無損。最後司機拿著男孩男孩的包跳上了搶蘋果的拖拉機,只留下男孩和汽車一起無限悲哀地等待夜色的降臨。

讓人發笑的情節背後卻是一場現實世界與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衝突,每個人在人生中都會遭遇這種衝突,但我們必須適應,我們總得成長。

即將走入大學,對未來會既期待又迷茫,但路畢竟要自己走的,我會認真面對自己的人生。面對未來,要學會選擇,我們會成熟起來,只要心中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夢。

十八歲出遠門讀後感(三)

讀了《十八歲出門遠行》,我認為作者可能用象徵的手法來描述一個剛剛成年的人走進社會的心路歷程。我想這段成長的路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初期、中期和後期,而貫穿其中的就是象徵著理想與追求的「旅店」。

初期的熱情,為了遙遠的理想而執著。剛滿十八歲的「我」懷著憧憬獨自上路。告別童年,告別過去,是成長的第一步,去尋找自己的未來。路上,一直問人前面有否旅店,他覺得在旅途中不能沒有旅店,就像剛剛步入社會的青年覺得人生不能沒有理想。年輕的我們總是帶著理想出發,並試圖在某個地方找到它。()

而中期的疲憊,因找不到理想而困惑。不斷起伏的柏油公路,暗示著將遇到的折磨,爬上高處再滑向低處,如此循環,他始終看不到旅店。於是,他的熱情逐漸冷卻,取而代之的是跋涉的疲憊和困惑。因此,當他看不到旅店時便選擇了汽車。現在他根本不在乎旅店,反正前面是什麼地方對他來說都不重要了,只要汽車馳著,那就馳過去看吧!現實的安逸讓心靈得到了暫時的滿足,就如在平庸的生活中暫得了安逸,完全把自己的理想,拋在一邊,不管這種方式是否是自己想要的,不管這樣的生活將把自己帶到何處。

後期的坦然,他想要的就這麼簡單。人總要接受現實,並且在現實中尋找自我安慰,學會坦然。就像每個在年輕的時候都夢想著將來要轟轟烈烈地乾一番事業,但真正步入社會,發現一切都不像自己當初想像的那樣,所以只能學著坦然面對。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