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中國歷史人物讀後感

中國歷史人物讀後感(一)

張學良,堪稱傳奇的一生,中國歷史上聞名的人物,他傳奇的一生經歷與他所處的歷史背景深深吸引了我,所以我閱讀了《張學良傳》。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我對張學良將軍一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對那時中國的歷史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張學良傳》通過大量翔實的歷史事實為依據,對張學良將軍公正評價,是一部很優秀的歷史著作。這本書敘述了從張學良將軍的青少年時期一直寫到他住在台灣的晚年生活,包含涉及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眾多,書中展現出了張將軍的曲折坎坷、又極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生道路,並從多方面角度表現出了他那紛繁複雜的精神世界,揭示出了他從一個封建統治集團成長為一個傑出愛國將領的過程,他的一生,更是從民國初年至今的一部歷史畫卷的縮影。在我看來,張將軍面對中華民族遭受日本帝國主義者蹂躪,國破家亡的局勢,主張愛國一家,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力諫蔣介石放棄「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要改弦更張,聯合共產黨共同抗日。

1928年,在張將軍父親被日本人炸死後,也就是「皇姑屯事件」後,張學良就任東三省保全總司令,開始統治東北。張作霖被炸死後一星期,張學良將軍以「東北易幟」的果斷行動,宣布服從南京國民政府,改旗易幟,背負國恥家仇的他,為國家的統一和對外抗戰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張學良將軍在個人利益的與國家利益選擇中,選擇中選擇了國家利益;在個人安危與祖國安危的選擇中,選擇了祖國安危,正確處理了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個人安危與祖國安危的關係,使日本帝國主義分裂中國的企圖變為泡影,使國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他這種顧全大局的行為以及他將民族、國家放在首位的行為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都說是時勢造英雄,但我認為張學良將軍能成就一生,還在於其優秀的各種品質。從張學良早年的經歷中可以看出,作為一個自幼處於「東北王太子」地位,年紀輕輕就帶兵打仗的年輕將領來說,他能虛懷若谷,團結部屬,並始終保持清醒頭腦,不隨波逐流,確是難能可貴的。但他的不同凡響之處,還不止此,在瞬息萬變的政治軍事鬥爭中,他也是敢作敢為、雷厲風行的。據說,他有一把刀,那是大帥的珍貴遺物,他很喜愛,一直把它帶在身邊。這刀做工精緻,鋒利無比,刀柄上有一行字,寫的是:事到臨頭須放膽。看得出來,這對他以後的行動也不能說沒有影響。

張學良一直在探求著救國救民的出路,為了追求一統的中國,愛國情懷一貫始終。在他28歲的時候他以少帥身份成為東三省的領袖,按理他完全可以獨樹旗幟稱霸一方,但他深明大義,以統一祖國為己任,怒斥日本帝國主義的威脅利誘,拒絕日本顧問要他做滿洲的皇帝,毅然宣布東北易幟,歸屬南京政府,為了祖國的統一大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他遊歷歐洲期間,受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影響,相信領袖至上,以為這樣就可以救國,可以實現統一,但在後來的實踐中他發現,單單的領袖至上,僅僅依靠蔣介石是不能救中國的,必須聯合共產黨才能救中國,他敢於承認錯誤,知錯必改,敢於承擔責任,胸懷坦蕩。為了國家的富強民族的團結,他可以犧牲個人的利益,顧全大局。晚年的張學良,他反對台灣脫離祖國,期盼兩岸早日實現和平統一,並發揮了自己的作用。在答記者問時,借于右任的詩「葬我於高山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苦。」,表達思鄉之情。

看了這本書,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他是一個性情中人,有雄才有大略,可是一輩子因為一個西安事變再也無法為祖國的建設出力,這怕也是他的一生的遺憾,看完張少帥,突然聯想起三國名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覺得這兩位在氣質上到真有些相仿---「出身官宦,少年得志,意氣風發,壯志未酬。」但是,張學良將軍對國家和民族的貢獻也是十分重大的,其為國貢獻的行為是值得我們學習與實踐的。

張學良是現代愛國主義者的典範,儘管愛國主義征程中也有過挫折,但暇不掩瑜,他為祖國和平統一,為東北的建設,為抗日民族解放大業所立下的豐功偉績,以及那種心地純潔的愛國主義和舉世罕見的犧牲自我精神將永垂青史。

張學良將軍的歷史,也是中們,但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作為一名入黨積極份子,要時刻以他為榜樣,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為祖國的繁華民族近代史的一個縮影,讀完整部書,讓我看到了在那個年代,一個錚錚青年為了國家,為了民族的興亡的頑強拼搏,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高風亮節。張將軍已經離開了我榮富強做出自己的貢獻,時刻維護祖國統一促進民族團結,抵禦外來侵略,扞衛國家主權,隨時回響國家號召。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作為新的年輕一代,我們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那個年代對我們來說也很遙遠,但我們要有憂患意識,要為祖國更加強大,更加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隨著祖國改革的不斷深化,國家的實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挑戰,努力學習,為國家的建設添磚加瓦。

讀完這本書,深深感受到對於一個民族來說,作為個人一個時時將民族、國家放在首位,這樣我們中華民族才能在世界真正的站起來。

中國歷史人物讀後感(二)

《蘇東坡傳》,是林語堂先生閱讀大量資料,包括蘇東坡的札記、詩詞、私人書簡等後所著的傳記。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與蘇東坡有諸多相似之處,不然為何其言己了解、喜愛蘇東坡,而又能將《蘇東坡傳》寫得如此色彩鮮明、感情豐富。

觀蘇東坡一生,無法不對其才智讚嘆不已;而其言行、詩詞、幽默,無一不是其才智的體現。

蘇東坡是幽默的。某次與王安石談及王之所謂"字源學"時,引用《詩經》中"鳴鳩在桑,其子七兮",並父母共九隻鳥,以王安石的方式來向其解釋為何"鳩"為"九"、"鳥"二字合成,實為嘲諷;後某次更戲謔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則'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貶至缺醫少藥的海南之後,對朋友僧人參寥的關心,他仍在回信中說"但若無醫藥,京師國醫手裡,死漢尤多。"以此來告知朋友不必擔憂。

蘇東坡是熱愛生活的。其餘不必說,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說數樁。他自己研究烹飪之法、自己釀酒,更是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後世。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蘇東坡是感情豐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詞,"十年生死兩茫茫",對其亡妻寄以情思,與其"大江東去"風格迥異,淒婉哀傷。在朝雲因瘟疫早逝後,他在《朝雲墓志銘》和《悼朝雲》一詩中,均表達了深切情愛與傷痛,後來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詞中,以梅花象徵朝雲,既似寫花,又似寫人。

蘇東坡是剛直的。儘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詞風。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詩諷刺"群烏未可辨雌雄",後又寫"猶誦麥青青",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剛剛被釋出獄後,即寫詩兩首,隨後自己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蘇東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無數,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對其關愛有加。儘管不如意事眾多,如朝雲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時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稱為過得快樂呢?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誰說不是呢?僅此感懷東坡居士這位曠古奇才吧!

中國歷史人物讀後感(三)

岳飛是宋朝的一位大將,他文韜武略,在愛華山和青龍山戰役中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以八百士兵打敗了一萬金兵。在校場,岳飛的文章明顯比小梁王的好,只是因為考前,小梁王給了考官之一的張邦昌三錠金子,所以張邦昌等人就貶低岳飛。

岳飛是忠義的化身,不僅是他,連手下的兵將也都一樣。比如王佐,為了排解岳元帥的憂愁,不惜砍斷自己的右手,混進金營,把陸文龍和曹寧的身世告訴了他們,陸文龍和曹寧聽後,十分感動。和王佐一起歸宋了。

岳飛之所以屢敗金兵,是因為他治軍嚴謹。()有一次,岳家軍與金兵僵持不下時而被迫掛上免戰牌。岳飛之子岳雲不知道,看免戰牌掛出,一怒之下把免戰牌打碎了。岳飛知道後,大罵:「逆子,這免戰牌是我軍掛起的,把他拖出去斬了!」從這些話語中,可以看出岳飛的鐵面無私、治軍嚴謹。所以金兵口中流傳一句話:「憾山易,憾岳家軍難。」可以看出金兵對岳家軍的害怕。「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這首詞是岳飛的真實寫照,雖然岳家軍作戰勇猛無比,但高宗昏庸無道、聽信讒言。使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秘密的殺害在了風波亭。我們不禁為岳飛這個英雄的凋零而傷心,讓秦檜這種賣國求榮、殘害忠良的小人遭到萬世唾罵。

古往今來,有許多像岳飛這樣的偉大英雄,如勇敢的邱少雲,戰鬥英雄黃繼光……我從心底里佩服像岳飛這樣的大英雄,他們偉大的愛國精神將流傳千古!在這些英雄身上體現的是中華優秀兒女的種種可貴精神和質量,這些可貴精神與質量成為我們少年兒童今後學習和人生道路上努力向前的精神動力和寶貴財富。他們為國家民族奮鬥、獻身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向他們學習。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