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牽牛花讀後感

牽牛花讀後感(一)

在我上二年級的時候,老爸讓我讀葉先生的《牽牛花》,並讓我重點讀。那時,體會不深,不免有些偷懶。慢慢地,對作文有些興趣,越發感到先生文章之大妙。

《牽牛花》不過八百多字,讀著這不長的文字,我真正感受到先生對生活觀察的文外功夫。文章描寫可用三個字概括:準,細,微。例如,「從牆頭垂下十條痲線,每兩條距離七八寸,讓牽牛的藤蔓纏繞上去。」寥寥數語,把種花的數量、花的間距交代得清清楚楚,十分精準。例如,「前一晚只是綠豆般大一粒的嫩頭,早起看時,便已透出二三寸長的新條,綴著一兩張滿是細白絨毛的小葉子,葉柄處是僅能辨認形狀的小花蕾,而末梢又有了綠豆般頭。」生動細緻地描寫了嫩頭的大小、生長速度,十分精細。例如,「那藤蔓纏著痲線卷上去,嫩綠的頭看似靜止的,並不動彈;實際卻無時不迴旋向上,在先朝這邊,停一歇再看,它便朝那邊了。」這句描述,堪稱絕妙,能捕捉到嫩頭極其微小的變化,唯觀察下過大功夫的人,方能如此。

慢慢品讀、細細體會先生的文章,我驚嘆於先生「觀之入微,察之毫末」的功夫。不知不覺中,我也受先生文風的影響。三年級我曾寫過一篇《螞蟻王國》。為了做好這篇作文,我每天放學後就去尋找螞蟻窩,觀察螞蟻的習性和狀態,有時一看就是數小時,簡直到了痴迷的狀態。作文寫成後,有人懷疑說,這不像出自一個十歲小孩的手筆。理由是,細節描寫太過生動:龐大的螞蟻帝國,精細的人員分工,一個孩童如何知曉?作文的結尾,還來了個畫龍點睛,寫了螞蟻的團隊協作精神,這更增加了人們的懷疑。這篇作文能得到如此抬舉,細細想來,應該是借鑑了先生《牽牛花》中的一些描寫手法,作文結尾處的神彩之筆,極可能是模仿了《牽牛花》的「生之力」。

葉先生說:「作文即生活。」只要我們用心觀察,我們就能發現生活中的許多精彩。

牽牛花讀後感(二)

初讀葉聖陶接近不惑之年寫的散文《牽牛花》,也許會感覺有點兒「平淡」,「淡」到我們好像感覺不到是名師大家的手筆。但細細再品,才知葉老之文貌似平淡,味之無窮。朴樸素素的語言,簡簡單單的敘述,好像是閒居在家的老伯向你推心置腹地傳授種花的經驗,開始你還不在意,可聽著聽著卻心為之馳,神為之往了。

《牽牛花》的行文思路「淡」中顯「味」。作者落筆先寫種花:「手種牽牛花,接連有三四年了。」因為是「手種」,又已經是「三四年」了,才有後文的經驗之談:瓦盆「十來個」,肥料「一包」,痲線「十條」,條距「七八寸」。這些數位化的精確敘述,儼然如種花多年的花農侃侃而談。接著寫賞花,因為是精心種植之花,所以種花的庭子也成了「系人心情的所在」,「早上才起,工畢回來,不覺總要在那裡小立一會兒」,「在這樣小立靜觀的當兒,卻默契了『生之力』了」。作者所強調的「生之力」,即是新生之葉、新生之花的生機與活力。讀者讀到這裡,也許就把文章的立意理解為對牽牛花「生之力」的讚美;作者行文至此,好像也完成了「種花—賞花—悟花」這一思維過程,文章至此似乎也可戛然而止了。但收尾之「味」,恰恰不僅僅在於這句富含哲理的話,還在於後文所寫的賞花人的「渾忘意想」、「呆對著這一牆綠葉」的那種「忘我之境」。讀到這裡,我們方知作者種花,賞花,是以一種最簡樸的方式獲得精神的快樂和滿足,是在和一草一木的相處中獲得生活的樂趣和智慧的啟迪。那種「呆對」,讓我們想起古人的「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斯」的忘情對視。原來,人常會在和自然的相親相伴中找到靈魂的安寧。閱讀至此,你就會明白為什麼前文作者會親昵地稱牽牛花為可愛的「小東西」了!

牽牛花,是最普通的家園小花,作者栽種牽牛花,同時也「栽種」了自己。「即使沒有花,興趣未嘗短少;何況他日花開,將比往年盛大呢。」原來栽種的還是普通日子裡的一份希望呢!種牽牛花之「味」,在於能享受一份樸素的生活情趣,一種恬淡寧靜的家園生活。它給我們的啟示還在於,人生最大的幸福不在於物質上擁有多少,而在於心靈的幸福,面對四季晨昏,在物我兩忘中獲得生命的真諦,生活因此變得富有而滋潤。

牽牛花讀後感(三)

《牽牛花》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葉聖陶在30年代初期寫的一篇散文。它記敘的是作者在庭院種牽牛花的情景,但文中並沒有具體描繪花朵的美麗,而是把觀察點落到了牽牛花那不被人注意的「嫩綠的頭」上。這裡節選的就是作者描寫「嫩頭」的部分。()

作者對所寫之物進行了跟蹤觀察,表現出了「嫩頭」隨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的變化。第一句先由「藤蔓」引出其頂端的「嫩綠的頭」,然後用「停一歇」後嫩頭在方向上變化來說明它「無時不迴旋向上」。「停一歇」,就是過一會兒。只間隔如此短暫的時間,嫩頭就由「這邊」朝向了「那邊」,不正說明它時時刻刻都在向上伸展嗎?第二句寫它在「前一晚」和第二天「早起」所具有的不同形態。作者用「綠豆」作比,形象他說明了「前一晚」嫩頭的大小,又通過對「早起」透出的新條,綴著的小葉子,長出的小花蕾及新生的嫩頭的細緻的描繪,生動地反映了嫩頭的生長變化。第三句中,嫩頭一夜之間便出乎意料地爬到了作者用以作標誌的「斑駁痕」之上,這空間位置的變化,包含著它多少的努力啊,其旺盛的生長力怎能不使人驚嘆!那麼,作者為什麼著力描寫嫩頭的生長動勢呢?第四句便是答案,「在這小立靜觀的當兒,即默契了『生之力』了」。「默契」,這裡是理解的意思。作者由這小小的嫩頭,理解了生命力的頑強,並以此歌頌了人類奮發向上的力量。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