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行者無疆讀後感

行者無疆讀後感(一)

我從來不曾如此抗拒一本書,或許是因為它的封面吧——在兩幢古色古香的歐式建築間,清晨金色的陽光鋪滿了並不寬敞的石頭路。第一次看到時給我一種莫名的壓抑和我讀不懂的深沉。

當我終於鼓起勇氣讀完它的時候,我知道,那不是壓抑,而是一種思考。與其說作者余秋雨是帶著讀者走遍那九十六個城市,還不如說他是帶著讀者的思緒飛遍了九十六個城市……無論他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並不止步於眼前的風景,而是要思考,思考這座城市的歷史,思考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後人對這座城市的評價。他讓我做了思者,行者無疆,思者亦無疆。我骨子裡的懶散令我懶得長途跋涉,可我有一顆愛旅行的心,我嚮往著歐洲,卻被簽證和飛機票阻隔,於是我發現了行者無疆。

書中北極圈的旅程是艱難的,然而北極是我個人最嚮往的,冬天最冷的時候闖北極,艱難是理所當然的。也許因為看過太多北極圈的介紹,在所有對北極圈的描寫中,唯一讓我驚嘆的是,在聖誕夜的北極圈,他們竟然找到了一家中餐館,看來中國人是無處不在的,海外,尤其在北極圈這樣的地方,遇到同胞的感受,想必溫暖得可以抵禦北極的寒風吧。

合上書,卻沒有合攏我的思緒。作者走了幾萬里的路,當然不止是為了寫這本書,更不會是為了欣賞異國風情,單純地了解他鄉文化。看完整本書,我腦中似乎留下了什麼。中國的五千年歷史是所有中國人引以為榮的資本,但有時歐洲遲到的文明卻值得我們仰望。

古人說:「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看了行者無疆我覺得:「行而不思則惘,思而不行則殆。」行者無疆,學者無疆,思者無疆!

行者無疆讀後感(二)

喜歡余秋雨先生的書,他給我們的不僅是一本書,更是一種世界觀,價值觀的傳遞。他帶給了我們一場世界各國的文化盛宴。讓我們了解那段歷史,那段被風沙掩埋的歷史。歷史是過去了,但歷史應該也值得被我們銘記。不管那段歷史是屈辱還是輝煌,它都已過去,我們要做的就是吸取教訓,正確的大步向前。文化不是空洞的華麗的辭藻,不是富麗堂皇的建築,是那種真正能觸動心靈的事物。《行者無疆》這本書,每一篇遊記篇幅不長,卻總能給人以回味,咀嚼的空間。每一方異鄉土地似乎在作者筆下都包含著深邃的文化氣息,授人以探索的啟迪。這便是脫俗於一般遊記散文的輕描淡寫,抑或走馬觀花式的長篇累牘。因而在回味中夾帶著思索,在思索中讓人明智。

捧起一本記敘了漫漫行程的遊記,便仿佛打開了一扇引領我們通向新奇的大千世界的窗戶。世界之大,我們無法想像,尤其是文化的差異,更讓我們嚮往。因為之前從未企及因而渴望已久,不必為如何到達那遠在天南地北的目的地而發愁,只需面對充裕的文字,我們想像的翅膀已在不知不覺中伸展。

《行者無疆》這部書主要以歐洲各國的歷史文化為線索,穿插進去許多古建築、古城堡、古文化遺址、傑出人物、藝術、飲食等實實在在的文華的載體,有令人震撼的龐貝古城,文藝復興時期以弗洛倫薩為中心的美第奇家族,以及以美第奇家族為中心的米開朗奇羅、達。芬奇、拉斐爾、伽利略等傑出人物,有法國的飲食,瑞士的鐘表,西班牙的鬥牛場等等。然後,作者在讚嘆惋惜,羨慕哀傷過後,與我國的歷史文化暗暗地進行冷靜的比較,在比較中進行反思,反思我國現有的文化為什麼與西方存在那麼大的差距,我國文化為什麼不被西方文化所容納、所理解。

有差異,就有根源,作者認為這種現象的根源,在於文華的隔膜。然而,這個隔膜,不在古典學理的譯文不同,不在陶瓷、絲綢的喜好不同,也不在社會數據的把握不同,在中國人的個人日常情感方式的不同。因為它既是中國文化的歷史積澱,又是中國文化的基座,既給中國文化帶來了血色,又帶來了恥辱和尊嚴。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和思考的過程總是相輔相成的,在讀書的過程中體會人生,在行走的過程中感悟人生。《行者無疆》給我們打開了歐洲的文化之旅的視窗,讓我更是嚮往自己能親身去體驗一下,欣賞歐洲的一路風景,體會歐洲的獨有文化風情,感受文化帶來的心靈之旅。

「讓心靈去旅行」這句話一直被我深深牢記,一次遠行,不僅是身體在自然與人文景觀中穿行,更是心靈得到洗滌和震撼。余秋雨先生的這本《行者無疆》不僅是一本引人入勝的遊記,更是一本洗滌靈魂的聖經。這絕不是一次簡單的歐洲之行,也不是一次簡單的電視節目,這是一次新時代的東方文明沿著古老的絲綢之旅,去追憶古老西方文明的旅行,是一次重新探索發現新時代西方文化,風土人情的的旅行。這不僅是旅行,更是對文化的探尋。

無論余秋雨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在思索著一座城市的文化歷史。

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旅行。我們很榮幸通過大師的眼睛,知道了歐洲這片鮮活了幾世紀的土地,歷經滄桑的考驗,它的國家和偉大的大師們的精魂永不逝去。它和古老的中華文明一樣,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過自己的興盛時代,又經歷自己的文化的衰敗,最後在新的時代中,用自己獨特的方式默默的給路過的人述說著那段歷史,希望人們能停下他們匆忙的腳步來思考,思考下文化留給我的啟示。

在此書的結尾處,余秋雨先生寫到:「我們在學習歐洲文明的時候,不能繼續向文化前輩那樣一味抱著歆羨和追慕的態度,而應該作一些深入的總體思考。」是呀,我們也是文明古國,我們應當為自己的文化而自豪。我們要正視自己的歷史,反對一切非文明的力量。

讀史使人明智,了解歷史,才能更好的創造未來。不僅一個人應該如此,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更應該如此。

行者無疆讀後感(三)

近日,讀了余秋雨先生2011年修訂版《行者無疆》一書。作者在自序中說:這次修訂,比第一版刪去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文字也有較大的改動,使之更加乾淨。讀《行者無疆》,如同在一個斜陽西下的歐洲老街,與余先生不期而遇,於是坐在路邊梧桐樹下的長椅上,低聲地閒談著先生行走歐洲的見聞;又如同某個周末,在歐洲某個埋葬著許多智者的公墓里,我倚靠在草地上,捧書靜讀。余先生在當今,是少有的「文化人」。他的書,值得反覆讀。

很遺憾,至今我沒有去過歐洲。但對歐洲似乎並不陌生,尤其是南歐、中歐和西歐。目前中國人對歐美的了解,遠遠超過歐美人對中國的了解,不僅僅是地理上的,還包括其它方方面面。雖不陌生,但終究沒有去過和深入地研究過,有的只是片斷的,膚淺的。讀完此書,歐洲變得清晰起來。書中作者的很多思考讓我深受啟發,還有些是從來不知道的角度。

余先生們此行的初衷是想通過對歐洲文明、歐洲社會的考察,來比較、思考中華文明和中國社會。余先生講道,在學習歐洲文明的時候,不能繼續像文化前輩那樣一味抱歆羨和追慕的態度。中華文明和歐洲文明雖然差別很大,但既然都稱為「文明」,就必須應對所有文明共同的敵人,一切非文明的力量。二十一世紀最根本的衝突,產生在文明和非文明之間。守護全人類的整體文明,是迫在眉睫的當代大道。講的好,值得研究,我們的對外政策,對外宣傳,有時可以多個角度。

整本書由一個個地理概念或是文化古蹟、人物、故事串起來,初讀的人或不了解的人可能會認為這是一本不錯的旅行筆記,直至讀到結尾「總結在寒夜」一節,恍然大悟,再返回去讀,才會對作者寫此書的初衷和結構布局有深刻的認知。總結在寒夜一節中,作者歸納出對中華文明有價值的七個對比性圖像:一行字母,即美第奇家族與文藝復興。作者經過思考後得出,社會轉型成功的關鍵,在於必須集中權力資源、財富資源和文化資源,一起開創一種新文化;一片墓地,即德國費希特、黑格爾的墓地。作者講道,同樣是知識分子,德國同行在整體上遠比中國同行純粹,並因為純粹而走向宏偉;一份圖表,即里昂一家博物館列出的該市十九世紀的創造和發明。中國由於長期封閉,不僅基本沒有參與人類近代文明的創造,而且對西方世界日新月異的創造態勢也知之甚少。這種情形,使文化保守主義愈演愈烈,嚴重阻礙了創新的步伐;一座城堡,即溫莎堡以及不遠處的伊頓公學。中國近代以來激進主義對社會元氣的損傷、民間禮儀的破壞、人權人道的剝奪,已釀成巨大惡果。而英國該經過的都經過了,一路隨和,一路感覺,順著經驗走,繞過障礙走,怎麼消耗少就怎麼走,怎麼發展快就怎麼走,是一條不錯的路;一群群閒人。()中華文明注重實用理性,拙於終極思考,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較少關心人文理想。財富無限而生命有限,當人生的黃昏終於降臨,你們會在那裡?;一塊巨石,即冰島「法律石」。中華文明的一大隱脈武俠精神,本性上是無視法律的,造成了中華文明與近代社會的嚴重阻隔;一面藍旗,即歐盟的旗幟。目前中國大踏步走向國際社會,既有可能因視野打開而顯出氣度,又有可能因競爭激烈而倒退回狹隘。(實際上,對我來說感受更深的是歐盟大門口鐵柵欄上一大群男孩和女孩的雕塑,青年人永遠是社會的希望,青年興則國興。目前我們政府用人體制上在鍛鍊使用年輕人方面似乎有些倒退)。上述七幅圖像遠遠不能完全概括本書。對本書,可能會有一些人質疑作者的寫作真的有那麼純潔、高尚嗎?作者所做的比較、思考的角度都有道理嗎?有些觀點還需要商榷?等等。但不可否認的是,作者行走歐洲所思所想是值得稱道的,作者和鳳凰衛視做的這件事是值得鼓勵和點讚的。我們的政府和社會應該給余先生們更大的空間和保護。

我認為,貫穿本書還有另外一條線:就是文化與城市的關係。書中的多個章節都有對城市文化的描述、總結、反思,對城市文化空間的構建,以及城市中文化與人的關係、文化與生態的關係、文化與文化的關係等等。作者是深受中華文明薰陶的「文化人」「知識分子」,自然就有一種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自然就比普通人有更多的思考,自然就要為中國正在進行中的城市化浪潮發出一些聲音。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