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孟子讀後感600字

孟子讀後感600字(一)

我覺得孟子的厲害處正在於,所提倡的「仁義」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質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對事物利益關係的短視,而仁、義卻能長遠影響到未來,故有「捨生取義」、「舍利取義」之說。狹義的「仁義」是指封建時代人倫的忠義孝悌,實則是千百年來對孟子的誤解,因為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三綱五倫已革了命;《中庸》講:「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那末,此「仁義」還有永恆的意義可言嗎?所以我們今天理解孟子的「仁義」,實應站在高處,從廣義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對客觀普遍規律的認識,孟子的「仁義」也不二致。而這種認識,可讓孟子如一熟練漁夫的手鉗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縱有大腿大腳亦是擺脫不了。無論事物表象出現多麼錯綜複雜的問題或困難,孟子皆顯得不昏沉也不散亂,經常化險為夷、轉難為易,而綽綽有餘。

當今著名於世界的「系統論」、「系統思考」,雖口口聲聲反對捨本逐末,而要動態、長遠地看事情,說透了:皆可從孟子的仁義思想找到雛形。用毛澤東的話「乾振而枝披, 將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義之道最為恰當不過了。而抓不到仁義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終生疲命於隨時浮現的海市蜃樓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點,我覺得孟子最值得後人效仿的是他獨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氣概。這點即註定了他若有機會作為,給予一發揮才幹的舞台,則必能成一王業的大人物也!獨行特立者,立場堅定,意識獨立;不同流合污者,則能做到不見異思遷、不心隨物轉。有此二者,則造就了孟子之大氣魄,表現在文風上則氣勢雄奇而磅礴,用來創業則整個世界都向他一人傾倒,孫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於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體現。當今社會形勢風起雲湧,常常人置於其中而莫辯方向,倘學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驚天地而泣鬼神呢?

雖然研習《孟子》的時間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義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終生了,最後,再對孟子的仁義之道作一總結: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獨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駕馭形勢的氣魄。

孟子讀後感600字(二)

最近,我有幸拜讀了被列為「四書」之首的《孟子》,深深地被該書暢達的說理,充沛的氣勢所感染。

孟子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其「仁者無敵」、「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思想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其「仁政」觀點,被歷朝歷代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治國良策。宋朝以後直到清末,《孟子》一直是科舉考試必考內容,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最感興趣的還是《孟子》一書中有關教育方面的內容。出自《孟子》一書的成語「揠苗助長」,曾經被改寫為一則寓言故事編入國小教材。這則寓言通過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光靠良好的願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願望相反。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規律性,不可違背規律。要想使地里的幼苗長得好,只能勤於耕耘。不願耕耘,拔苗助長,最終必然失敗。教學和植物生長一樣,也必須遵循學生學習的客觀規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學設計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時刻關注學生主體的體驗。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科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通過學生自身的努力去汲取營養,學會知識,提高成績。切不能揠苗助長,急於求成。

這則寓言故事也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欲速則不達」。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發展的速度和方向,我們應該遵循規律、順其自然。當我們急於求成的時候,往往顯得過於浮躁,一味冒進反而更容易迷失方向,適得其反。

孟子讀後感600字(三)

最近,筆者通讀了我國古代的儒家經典《孟子》一書,頗有些感想。

《孟子》一書的內容,總起來看大體上可以概括為兩個字「仁政」。大多數的篇章就是講什麼是「仁政」,如何才能實現「仁政」。當然,還有關於修身、學問和教育等方面的內容,暫不討論。

什麼是「仁政」?孟子在書中並未加以解釋。但從《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關於仁政的某些觀點。你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食,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亡。」、「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願藏於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願出於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民為貴,社稷次這二,君為輕。」、「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說到底,仁政也是兩個字:「保民」。作者並椐此得出結論:仁者無敵。()

應該說,孟子的「仁政」觀點,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裡,被歷代統治者奉為經典,並被當作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長期處於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