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務虛筆記讀後感

務虛筆記讀後感(一)

獨特的命運成就了史鐵生獨特的命運之思。《務虛筆記》是他的心血之作,更是他真誠地用生命來觀照生命,緊緊地抓住存在的思索歷程。

小說的人物只是用字母來代替,並沒有具體的名字。在史鐵生看來:名字,只不過是命運的代號;不同的名字,其實都是由「我」演變的不同命運的象徵。而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在經歷不同的「生日」後,「我」可以是C,可以是Z,也可以是WR或L。所以,在「寫作之夜」,作者並不關心「誰一定是誰」,人物被以字母來指代,沒有真切的形象,沒有明確的記述,C與X、Z與O、F與N……他們僅僅是表示一種關係,一種腦海中抽象的記憶與模糊的印象。

作者正是在這種自己構建的虛無縹緲中,悲傷而冷靜地思考愛情,思考生命、思考歷史與現實,更追索人的欲望與差別。小說里提出的種種詰問,最終並不都是可以回答的,當然,也許在詰問的提出和思討中已經作出回答。「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小說在第一章的結尾就提出了這樣的悖論,並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不斷發掘現實中的悖論,以人物的對話表現思想的探索。

殘疾人C知道,外界的眼光在勸說:「你愛誰你最好遠遠地離開誰,放了她吧,那樣你就像是一個好人了。」醫生F緊閉嘴巴不發一言,因為他明白:「世間的話並不都是能夠說的,或者並不都是為了說的。」叛徒女人只能是叛徒,那是因為「你被殺死了,你就是一個應該活著的人;你活下來了,你就是一個應該被殺死的壞蛋。」詩人L在愛情里一直迷惘,飽經痛苦始終不明白:為什麼真誠地說了真話反而就不再是真誠的愛。命運給了史鐵生特別的角度、敏感的目光,同時也給了他思考的機會,讓他能夠這樣單純而深入地發掘生命與存在中的種種。他試圖了解人,了解人性,也努力去發現道德、傳統是如何將人性置於進退兩難的境遇。

作者從自我的命運出發,卻普及到了每個人的命運。《務虛筆記》寫的是C與X、Z與O、F與N、L與戀人等人的故事,也是作者本人故事的影子。在作者的故事裡,肯定也有白色的鳥、美麗的房子、孤傲的羽毛、黃色的葵林……它們都是曾經偶然闖進作者視野的事物,卻成了作者心中不滅的存在。也許,它們中的每一個便是作者故事裡每個「生日」的標誌。在作者心中,「南方」,「北方」,似乎有著某種特別的意義。相反的空間維度里,「南方」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去處,總是透露著美滿與幸福,卻又隱含著往日的悲傷。

面對命運,在作者的故事裡,對它的殘酷肯定有過不少的痛咒與憤訴,也肯定因它而感到過徹底的絕望,甚至產生死亡的念頭。然而,作者最後還是走過了自己,在「寫作之夜」用筆冷靜地敘述了「歷史」編織的網,而他就「被編織在一個既定的網結上」,「看不出條條脈絡的由來和去處」。我不知道要做到這種坦然到底需要多大的勇氣,生活的經驗還不能讓我真正地體會那極端的絕望痛苦。

不錯,獨特的命運成就了史鐵生,然而史鐵生卻成就了獨特的自己。獨特的命運處處可尋,卻只有他,能夠只用一半的身體思考每一個人,受盡命運的折難還能以人道主義之心關懷每一個人的命運。

務虛筆記讀後感(二)

《務虛筆記》以錯綜複雜的時間軸展開,宛如在立體空間內的無數線條,不停地交錯、縱橫,每個不同的生命都有不同的靈魂,但卻似又有著類似的遭遇,正如書中所說那便是「人生道路上性格的小小差異有如一塊小小的石頭,在我們曾一度同行的路上把我們絆了一下,或是不知把我們中的誰給絆了一下,使我們的方向發生一點小小的偏離」。

唉,命運是如此弄人,在一條長廊上迫使你推開了一扇門,誰也不知道那裡面是鮮花還是魔鬼,只是帶著一絲好奇與後怕,輕輕轉開把手,讓外面的光亮靜靜流到門背後的黑暗中去,悄悄吞噬不為人知的神秘,不管是鮮花還是魔鬼總會展現在你的面前。

這,似乎就是作者獨具匠心創造的一種謎一般的存在……

小說有極其濃重的史鐵生味道,那個在輪椅上不停的思考的靈魂的味道,交錯的故事,就像是破碎的鏡子,不同的讀者從不同的角度,都能從鏡子中看到不一樣的東西,小說處處浸潤著哲學的味道,愛與欲、生與死、光榮與恥辱、尊嚴與卑微;童年的影子、初時的生日、白色的大鳥、舒展的羽毛……在廳室層疊幽雅陌生的房子裡,小小的男孩懷揣著計謀開始他的男人生涯;在漫山遍野金黃耀眼的葵花中,小小的男孩欣賞著花朵隨著山勢漫流記住了向日葵的香味;在藏著一萬本書的屋子裡,小小的男孩隨著幻想看到了亞瑟的歸來……

關於這部小說的創作史鐵生曾經說過:「世界上人很多,每個人的世界其實又很小,一個小小的世界大約只在務實之際有所相關,一旦務虛,便有可能老死難相理解。」所以故事的發生大概便也在史鐵生的心魂之中,真實與虛幻並沒有明顯的界限。正如在《生日》中,在「我」沒有感知過的世界對「我」來說完全就是虛無,但是「我」卻真實地經歷過了。複雜的人物就構成了一個輪迴,似迷魂陣,卻又似乎只是一個印象,情節中這些人物已不重要,但卻真實地構成了這部小說。

真實與虛幻之間穿插著偶然與必然。生活中的偶然也許就是命運註定的必然。小說中充滿了隨時可能發生的偶然,史鐵生對於偶然的頓悟來自於他二十一歲時那突如其來的殘疾,正是生活中突如其來的偶然在平淡的生活中構成了一道別樣的風景。九歲的小男孩在那個下午的層疊的屋子裡,偶然推開了那扇門,推開了他與那個小女孩前世註定的愛情;推開了那扇門,看見了那個靜靜卷舒的羽毛,羽毛從此占據了他畫布的一角;偶然中聽到了那個關於「野孩子」的對話……如果男孩推開的是另一扇門而不是那扇門,那麼也許是另外一個世界吧,兩個世界有或許在輪迴中永遠都不會重疊,現在一切已無從對症。

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從來沒到過的地方第一次去卻又似曾相識的經歷,這種不能僅僅用前世經歷來迷信地解釋,但卻是潛意識裡面對於一個情節的迷戀。《務虛筆記》中就用了這種大量的情景再現,同一個場景,如筒子樓、葵花地等,就像是一幕幕舞台劇的背景,上面換著不同的演員在演著同樣的故事,故事中人物、背景已經不再重要,重點是他們一遍遍飾演的那個故事,錯綜中逃離不掉那個揮之不去的印象,逃離不掉那個一遍遍重複的輪迴。

不同的風景,同一個故事卻一遍遍被演繹,而背後又是一個個不同的人生。在命運無盡的輪迴里,我們感慨,我們抱怨,我們欣慰,我們也在演繹著自己的故事。在輪迴中,史鐵生的小說終了,我們的故事任然未完待續……

務虛筆記讀後感(三)

在書架上看到一本書,叫做《務虛筆記》,署名是史鐵生,也沒怎麼多想,就把它買了下來。心裡大約想著算是紀念吧。隔了一天,才開始讀。這本書沒有前言,沒有後記(很符合其風格),而且讀第一章《寫作之夜》的時候,我更堅定的認為這是一本散文集,記述的是作者對各種命題的思考和心得。但是讀下去,才發現沒有這麼簡單,它竟然是一本小說。中途有過寫筆記的激動,因為自己看到了自己熟悉的東西,比如語境,比如技巧,比如表現方式等等,但是我還是靜下心來,在最終讀完之後,才動筆。喔,不,是才開始敲擊鍵盤。

利用百度,先搜尋別人的看法,別人的讀後感,但看了許多篇都覺得差強人意。周國平寫過一篇類似於我的這個題目的文章,但是我沒能看下去,也許是因為過於理性和冗長。而後看到過一位博士的分析,還是現實主義分析學那一套,好像很有學問,但是沒有觸及實處。誠如他們所說,這是一部不同的小說,風格迥異,打破了小說的寫法,摧毀了小說的規範。我很奇怪,在一個文學不景氣的時代,還繼續運用著老「學院派」的腔調,利用固有的模子去扣每一篇作品,那我不知道,這樣的寫作,循規蹈矩的、墨守成規的寫作還有什麼意義,就算是符合了「審美」,又有什麼意義。真正的寫作應該是生命自然而然的傾訴,不管採取什麼形式,無論通過什麼途徑,甚至,不管有沒有觀眾。寫作不是先以取悅觀眾而產生的,個體生命得到共鳴的前提,必須是,你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

而後,我在「史鐵生吧」里,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有一個統計貼吧成員年齡的帖子,帖子顯示,這個貼吧里集中著二十五歲以下的青年人。而這些人對《務虛筆記》有著的崇拜,又是走向了極端。他們被這本書鼓舞著,說著它的偉大、不凡,說它應該得什麼獎,應該成為影像記錄等等。喔,不,這不是這本書的本意,儘管故事的實現形式更容易被新銳先鋒的青年人所接受,但它不是這樣的。它同樣需要時間來閱讀,它是眾多生活的實現者,沒有生活閱歷的人,可以為其語言所折服,但是,還是沒有讀懂。它的台詞。潛台詞。

這本書,就像一個曾經破碎過的鏡子,無數碎裂的鏡片重新按照原來的位置安放、固定。但是,但是你去照它的時候,你就不是一個形象,而是千萬個形象。是千萬個形象,實現了你的形象。而這個形象,也就是作者本人。這本書,其實很簡單,其實就是對這每一個形象的書寫。這不是甚麼艱深晦澀的文字遊戲,而是一種認真。這也是我一直以來,致力追求的一種寫作方式,就是印象、意象、事實的疊加,就是你、我、他的實現。所以,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在叢生的文字裡,找到了幾個答案。包括,為什麼寫,該怎樣寫,寫什麼。這是史鐵生藏在文字裡的謎底之一。

姑且把它的存在叫做謎的存在吧。這本書就像一個魔方,你利用固有的思維是不可能去解讀,只有把思維放置在一個更深廣邃遠的時空裡,作為一個立體模型,才能得到你所想看到和得到的內容。

這是一部「冥想書」,從一個人的冥想中開啟故事的序幕,然後在不同的線索里求證。關於愛情、欲望的由起和破滅、掙扎與重生。而時代則是俯瞰眾生的模具,在這模具之底,無限的形式是因了無窮個體的運動。個性的差異,在相互擠榨和時代的碾壓下,得到了不同的實現,得到了不同的差異。儘管一度在作家的筆下出現了時間的蟲洞、年齡的錯亂、對多極之維的眺望,但是,畢竟時代就在那裡,成為過去時;在那個過去時里,肉體和心魂早已固定成型。但這塑造又遠沒有停止。作者在創造形象的同時,一度對自己的形象產生了懷疑,困惑、求解、剖析乃至拷問,在實在的寫作中,洞開了一扇虛無之門。「存在的核心是一種虛空,就像我之所以了解我是因為我通過與別人的心靈溝通後對自己的體察,這種溝通並不是一個實在的接觸,而是依靠我的一個構想、一個回憶、一個訴說,這些呢都屬於無形的、虛空的。」

這部冥想書裡的故事和推斷不合邏輯但又必然存在。語速緩慢,宛若耳語,甚或囈語,各種藝術手段(插敘倒敘乃至混亂時序、旁白自白乃至意識流)運用嫻熟。直到第十三章的時候,故事才賦予了人間煙火,有了主觀的宣洩,儘管不露痕跡。也就是說,使人在閱讀漸漸疲倦的時候,有了新的興奮點。()

這些故事更像是一篇篇散文的集結,如果不通讀,你會毫無頭緒,也體會不到作者的匠心。匠心獨具。在結尾,散漫得到了團聚,紛亂得到了結合,混沌有了意義,故事得以完整。但這也正是我遺憾的地方,這一部與眾不同的小說,在結尾屈從了小說的規範。它本可以沒有結尾,不用面面俱到去交代每個人的結局,因為故事永遠沒有結局,永遠在發生,永遠有著無盡無邊的脈絡。

這是一部生命之書。愛與欲、生與死、光榮與恥辱、尊嚴與卑微;水與火、靈與肉,生命的暗喻、艱澀的旅程,童年的影子、人生的指向,渴望猶如白鳥自由飛翔,猶如飛蛾義無反顧的蹈火而去。在平靜之下,在萬籟俱寂當中,在如無邊葵田的茂密文字的深處,流淌的是轟然壯觀的對生命的傾訴。

寫作之夜,是永生之夜,也是永無之夜。就像,我們都不知道,史鐵生最終是走向了永生,還是投進了永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