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閱讀了唐浩明寫一部小說 《曾國藩血祭》,曾國藩這人有時我曾是唾棄,有時讓人依靠,有時讓人嗤之以鼻 ,有時又讓人十分佩服,他的所作所為,真的是不可預知的。不過,總體感覺是,他是一個成就大於過錯的人。
曾國藩的一生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是內聖外王。他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戰場上的猛將,其鍥而不捨的性清決定了他不平凡的一生!此外,他的文辭雋永濕潤,諄諄告誡,真誠待人,同樣令人欽佩。
曾國藩待人隨和,經常會耐心傾聽學生提問,這個不僅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且他為官清廉,一生都沒有貪得錢財,深受文人學者好評。
曾是一個永遠無法理解的人,誰也看不懂他,他是一個學者,也是個好官。也許只有那一句最中肯的評價:「曾國藩是地主階級力最強大的人。」
曾國藩血祭讀後感(二)
讀《曾國藩》一書能學史、學文章,亦可學到為人處世,其中瑰寶甚多,值得一讀。
秋花慘澹秋草黃的時節,秋雨綿綿無絕期的夜晚,一燈如豆的枕邊,掩上最後一頁,心情似有陰霾籠罩。早就想看關於曾國藩的傳記,當第一絲涼爽襲來的時候,我有幸捧到了這本書,如獲至寶般地婪閱,陶醉在和古人神交的幸福里。
曾國藩,這個被許多名人所擁戴推崇過,也被許多義士漫罵詆毀過。梁啓超、蔣介石、毛澤東都給予了他很高的評價,近代也有人攻擊他為漢奸、賣國-賊、劊子手……五千年中國文明史上,一個人的蓋棺論定,反差竟如此之大,怎不耐人尋味?!
曾國藩在開卷時奔母喪而歸,在閉卷時又因父死而踏上辭行的路,五年時間,他收穫的是心靈上沉甸甸的痛苦。
從小小的農家荷葉塘走出的曾國藩,有膽識、有抱負,期望著乾一番事業,在組織團練的過程中,他身先士卒,他不畏勞苦,他明正典法,他和湘勇一起復岳州,出洞庭,下武昌,奪田鎮,威播大江,名震寰宇……而回報他的是什麼呢?是官僚貪圖自己享樂而不擇手段地掣肘,是上司不明是非地謫遷任免,是屬下只顧保命的臨陣退縮,是糧餉的匱乏,是同事的猜忌,是愚蠢對頭的升官發財,是肝膽相照的弟兄們命喪黃泉……
曾國藩感到了累,感到了心灰而意冷,感到了前途的渺茫,最終,竟不得不靠暗殺污陷自己的仇敵而保住性命,最終,不得不在接到父親死亡的凶信時趁機抽身,抱著一懷的沮喪和遺憾,踏上歸家的路,他忽然覺得自己是在出征時血祭的瘦牛,臨死前的掙扎那麼虛弱,又那麼痛心。
真為曾國藩感到難過,用盡心血,只不過白了雙鬢。其實,古往今來,不得志的人很多,他們和曾國藩一樣,不缺少激-情,也不缺乏才幹,缺失的卻是「皇上的信任」。任何事業沒有坦途可走,只靠一腔豪氣是辦不成事的,我倒覺得,靠本領掙天下的是英雄,而這本領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人際關係的和-諧。沒有和-諧的環境,事業不可能發展,抱負不可能實現。初出江湖的曾國藩凡事激進,弄得自己進退維谷,可憐可嘆。
讀讀它,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少一點血祭的悲涼,多一些思考,也許,成功會更近一點。
曾國藩血祭讀後感(三)
最近,我讀了一本叫《曾國藩-血祭》的書。
"遠遠地看到家門口素燈高掛,魂幡飄搖,曾國藩悲痛萬分,他三步並作兩步朝大門口奔去。三道大門早已全部打開,曾府老少數十人一律站在中門兩旁。曾國藩一眼看見父親拄著拐杖站在正中,便不顧一切地跑上前去,雙膝跪在父親面前,語聲哽咽地說:"不孝兒來遲了……" 話未說完,眼淚早已一串串流下來。"
"正是要自己辦大事的時候,為何如此瞻前顧後、疑慮重重呢?""世無艱難,何來人傑?"
我看出:曾國藩非常孝順,這可以從"遠遠地看到家門口素燈高掛,魂幡飄搖,曾國藩悲痛萬分,他三步並作兩步朝大門口奔去。三道大門早已全部打開,曾府老少數十人一律站在中門兩旁。曾國藩一眼看見父親拄著拐杖站在正中,便不顧一切地跑上前去,雙膝跪在父親面前,語聲哽咽地說:"不孝兒來遲了……" 話未說完,眼淚早已一串串流下來。"看出。
曾國藩有決心戰勝困難,從"世無艱難,何來人傑?"可以看出。()
如果曾國藩不孝順,那他就不會悲痛萬分,如果這樣,他的母親在九泉之下也不得安寧。
如果曾國藩沒決心,那他就不會成為清代的著名將領。
我要像曾國藩那樣孝敬父母、有決心戰勝困難。我會幫父母分擔家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會對自己說"世無艱難,何來人傑?",這樣,我會有戰勝困難的勇氣。
曾國藩孝敬父母、決心戰勝困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