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歷史人物讀後感

歷史人物讀後感(一)

我是個很喜歡讀歷史人物傳記的人,在我所接觸過的歷史任務人物中。我認為綜合能力居首的是建立了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每個歷史人物都有自己的功過得失,所以李世民也不例外。可惜他死得太早,只做了二十三的皇帝。這個集政治,軍事,文學,武功,治國,平天下等才能於一生的英主,留給後人太多的思考,如果說李唐天下為什麼會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那其中的原因只有一個,因為李氏宗族裡面出了李世民。我不知道應該用什麼詞語去讚美他,或許任何詞語都不為過。這個五十四年生命中充滿傳奇色彩的男人,究竟有這什麼樣的驚人的能力和天賦,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更多的人想到李世民第一反應就是玄武門之變。其實我覺得李世民早期的生活更值得我們去關注和了解。李家在當時也算是達官貴族。李世民之父李淵是世襲的王爵,而李世民更是因為才能出眾成為隋煬帝欽點的秦王,但是雄才大略的李世民遠不會滿足這樣的王爵。所以他在天下大亂的"黃金時段"勸父起兵。在深刻分析了天下的形勢後,他選擇了勤王保政,進駐長安的第一步策略。這樣既可以獲得民心和休養的時間,也可以使各路反王相互爭鬥,消耗實力,李唐卻可以坐收漁利。第二步打下洛陽,作為發展的根據地。在當時,洛陽是各家反王都想得到的地方,"得洛陽者得天下".有著出色軍事才能的李世民當然會清楚這一點。第三,招攬人才,以為己用。打仗除了實力,更重要的是人才。李世民對人才的渴望和他出色的首領氣質,使得投奔的英雄人物不計其數。當然,最終李唐的統一根本就是取決於李世民的這三點政策。所以沒有李世民就沒有李唐天下,更不會有後來的強盛王朝。完成統一大業的李世民只有二十二歲。

歷史人物讀後感(二)

讀《曾國藩傳》前,覺得曾國藩只是個眾人皆知、無人不曉的「賣國賊」,勾不起我的閱讀興趣。但翻閱數頁之後,似乎有點愛不釋手了。

從國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國藩的確是個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益不顧,屈服於西方列強對華政策而又竭力維護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賣國賊」。對於其一生的罪惡我覺得不應該歸咎於他個人品質,而具有歷史性和社會性,由他出身的半殖民地條件下的地主階級決定的。從個人角度而言,我覺得曾國藩是個修養頗高,有頭腦、有遠見和有謀略的人物。

他的一生經歷大致可以分成七個階段:躋身六曹、創建湘軍、坐困江西、決戰安慶、攻陷天京、剿捻失敗和抑鬱而死,可謂有起有伏,人生變數無窮,讀之頗有感觸。

首先,曾國藩精通古文,廣泛獵讀,在學術上向很多當時有名人士請教,這些不僅增長了個人方面的見識,也大大提高了個人聲望。曾國藩能如此順利成為二品官,一方面是由於自身勤奮好學和聰明能幹,另一方面是由於受到穆彰阿的垂青和舉薦。也許是這一切對於曾國藩來說太順利了,造就了他當初鋒芒畢露、自恃清高的性格,使他在坐困江西期間處處碰壁、受到地方官員的百般排擠和刁難。

其次,曾國藩經過一年的大徹大悟再度出山,受命為欽差大臣和兩江總督,為其大展夙志提供了舞台。其實曾國藩受命為兩江總督是清政府為形勢所逼,迫不得已,由於清政府所依靠鎮壓太平天國的江南大營就在此時潰敗,只能依靠曾國藩集團所創建的湘軍來鎮壓太平天國了。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機會永遠垂青於有準備的人。

再次,湘軍攻陷天京以後,曾國藩自剪羽翼,釋清廷疑忌,自保末路,足見其經驗豐富,政治嗅覺之靈敏,審事詳明,處事果斷。

最後,曾國藩是個愛才如命,求才若渴的賢人。行軍打仗,每到一地,必廣為訪案,凡具一技之長者,必設法延至,收為己用;聞有德才併兼者,更不惜重金,馳書禮聘。他還能虛心納言,鼓勵眾幕僚直言敢諫,故能收到集思廣益的效果。他在事業上能夠取得如此成功,與其有很大的關係。

讀此書不僅讓我對曾國藩有了更為全面、細緻的了解,從中受到不少啟迪,而且加深了我對近代清朝歷史的認識,同時引起我對那拉氏——慈禧太后的興趣。

歷史人物讀後感(三)

在我的書櫥中,有各種各樣的書。但我最喜歡看的書還是《歷史人物故事》,這本書讓我認識了許多中國從古至今的歷史人物。寒假閒暇的時候,我都會拿出來品讀一番,它陪伴著我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假期。

這本書是由宏雲主編的,書中無論是治水英雄大禹還是愛國詩人屈原以及收復台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都讓我非常敬佩。因為他們為了自己的國家不惜一切個人代價。其中《東北抗日聯軍領袖楊靖宇》這個故事讓我最為難忘。這個故事主要寫了楊靖宇率領自己的部隊同敵人鬥爭,經常不顧個人安危,多次被捕,但釋放後仍忘我的工作。他的部隊衝鋒陷陣、作戰英勇。可是,由於叛徒告密,部隊傷亡很大,最後只剩他孤身一人頑強地堅持鬥爭,同敵人周旋了幾天之後壯烈犧牲。()

這本書的故事各個精彩,他們的名字將千古流傳下去,他們激勵著我刻苦學習,長大後我將用所學的知識把祖國打扮得更加美麗、富饒。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