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書籍讀後感(一)
音樂,本來應該陶冶人的情操,給人以藝術享受的,但當它成為一門「課」 後,很多老師的課頻頻出現 「走調」現象,如何上出學生喜歡的音樂課?這是終日縈繞我腦際的問題。我認為在遵循音樂課程標準的前提下,我們要放寬眼界,立足學情,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式,積極地整合、裁剪具體的課程資源,換言之要學會開發課程資源;同時要重視常態課的研究,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常態表現,從中發現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課堂行為規律,打造一個智慧平台和魅力舞台。花了2個多月的時間讀完《音樂課堂教學藝術》整套書,我思考、消化、提煉,形成了初步的認識,得到了一些感悟,這些感悟有助於審視我們音樂教學,促使音樂教學進一步最佳化。
感悟:音樂要回歸本質強化審美魅力
講到藝術的東西, 不管是語言還是音樂都離不開「美」。音樂是聲音的藝術,要想使音樂課堂有魅力,必須在聲音上狠下功夫。
我們覺得,音樂課堂首先要感受到音樂的「美」,為追求美而學。音樂是一種語言,一種通過音響說話的語言,有它獨特的句法和表達思想感情的規律。要想讓人聽得懂,我們教師先要清楚,增強敏銳豐富的音樂感覺。要求學生掌握的,教師自己要對教學內容熟練掌握,要隨時在表演的感覺中,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大禮堂裡面上公開課,由於聽課教師多,拿不拿話筒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細節。有的老師始終手持話筒上課。實際效果是拿了話筒,聲音清晰洪亮,具有震撼感,不拿則自然真實,更容易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只要投入了,用心了,再細小的聲音也能明辨。為了促使學生養成自覺的動口、動手、動腦、動心的良好學習習慣,教師要善於調動學生多種感官,讓他們聽,讓他們說,讓他們演。
我們的課堂是一個特定的舞台,要給學生充分的自由、自主、自信,激發和鍛鍊他們的思維想像和創造能力。藝術講究形象生動、有聲有色,有形有味,有情有致,一定要以其本身獨特的「美」的魅力感染學生,影響學生。現列舉我的課堂實錄。
「牛肉和芹菜」
「又到了我們的音樂時光。今天的音樂課我們一起真誠地交流音樂。我知道,同學們很喜歡音樂,也很喜歡音樂課。我知道有些同學因為感受不到音樂的味道,所以不太喜歡音樂課。」說到這裡,班級且全校有名的調皮鬼徐陟、孫錚點點頭。
「是啊,有的人喜歡吃青菜,有的人喜歡吃蘿蔔,各有所愛。你有沒有不喜愛的菜餚?」我問。
「肥肉!我看到就討厭!」有同學說。
「香菜!那味道刺鼻!」還有同學說。
徐陟說:「我討厭的是牛肉,因為我長得瘦。」全班大笑起來。
孫錚說:「我討厭吃芹菜,一直不喜歡。」我說:「老師也有不喜歡的菜,那就是青菜。不過,我嘗試著改變自己,現在已經很喜歡吃了,因為它的確富有營養。」
「至於牛肉和芹菜,我知道你有不喜歡的原因,但牛肉和芹菜無疑是好東西,蛋白質維生素成分非常多。今天晚餐時候,你們吃吃看,看能不能吃出味道來。不喜歡音樂,是因為你沒有聽出味道來,沒有走進音樂,大家注意是進步的『進』,不是遠近的『近』。走到音樂裡面去了,你就一定會喜歡音樂。」我用心地和學生在交流著。
「今天我們來欣賞由我們班劉昕瑋同學提供的《天路》,大家一定非常喜歡這首歌。聽後請你告訴我你的感受,請大家用心聽。」一曲終了,大家有所觸動。於是我讓他們談感受。
有同學說:「青藏高原真美!」
有同學說:「共產黨對百姓真好,把溫暖送到了西藏。」
有同學說:「天路就是人間天堂里最美的路。」
我順勢導情:「同學們聽的真用心,講的真好。我也很感動,感動於藏族歌手韓紅真摯的演唱,感動於西藏翻天覆地的發展,感動於祖國的強大和美麗!」
接下來我們復聽了一遍歌曲。《天路》這個作品音樂製作精美,確實是一個能夠打動人的景美情美的藝術精品。前奏就有一種開闊的氣勢,一下子把我們帶到了雪域高原。
為了進一步在情感上啟發和引導學生,唱到「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啊」時我深情地說:「那可是一鑿一鑿『鑿』出來的路啊!」當音樂唱到青稞酒和酥油茶會更加香甜時,我說:「酒還是那杯酒,茶還是那口茶,但是生活水平高了,心情不一樣,味道就不一樣了。」「牛肉和芹菜,請你嘗試吃吃,你一定會喜歡的,就象音樂一樣,用心走進她!」代禮磊、姚濤又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接下來的歌曲哼唱和學詞環節學生因為有了情感的寄託,聲音也比以前好聽多了,仿佛歌曲唱的就是他們的心聲。
音樂教育書籍讀後感(二)
讀完郭老師的《音樂教育書簡》一書,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真是百感交集:有高興、激動,有後悔、沮喪,還有感動……
我覺得這本書不應當只是中國小音樂教師的入職讀的,而是在職的每一位音樂教師都應該好好看看。以前總覺得音樂教育的理論在大學走得太高深、太遠了,大學的老師都高高在上,很難了解到我們一線老師的「窘況」,而我們一線老師又迫切需要一些學術型的專家給予我們現狀的一些解讀和幫助,因為你們的高度或者比我們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讀完,我才知道,原來還有像郭教授一樣「關心」和「關注」我們一線老師的「學術型專家」,你們的理論也可以讓我們不再「仰視」,也有輕鬆!我們一線老師沒有被孤立,在迷惘之際有你們這樣的專家及時地給出一些有助我們自我判斷的建議,是我們的幸運,不止是書中的小米老師。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也明顯感覺到似乎自己進入了職業生涯的倦怠期,我所在的學校也是農村學校,第五年了,每年都重複初一初二的教學,每個年級在 10 個班左右,除了音樂還有其他課程的兼職,課餘時間緊張繁重的排練任務,這些都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有時候課到上完,有不安的感覺,好像又「欠」了學生什麼!反思自己,最近好像沒什麼進步了,像一個機器在運轉,而不是學生需要的老師!而我,不願意自己成為機器。這也是最近看了一部電影《三個白痴》給我的警示:老師不是機器操作者,不是生產固定產品的操作工人。
之前在教學中困惑的地方,在書中得到了解答,謝謝郭老師您與我們分享了小米老師的成長,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一、 師生平等
和小米一樣,如何做到這一點,我到今天還在摸索著,看到郭老師的解答,我知道這樣的課堂,不是美國才需要,美國才會有,我們也需要,我們也應該有,觀念可以改變。社會體制、等皆觀念可能我們變不了,可是小小的課堂,我們可以改變。明白這一點,就不難明白學生們為什麼出現上課熱情不高,回答不熱烈,參與度不高的種種行為,反思自己,是我們老師與學生距離太遠。要想讓音樂走近學生心中,首先,放下高高的老師架子,放下教材冷冰凍的知識結構,在平等對話中了解學生需要,是我當務之急要補救的!
這裡是農村中學,不是市區裡的學生,首先,我對他們的學習要求是不是過多地建立也一個城市地區的學習要求上,要求太高了,我需要好好思考,重新定位。
二、 教材主導教學
以前總覺得,教材如同聖旨,教研活動公開課的模式,專家的點評就是教旨,不加思辨地認為都對,就要按照那樣。結果,慢慢地,我發現找不到自我了,工作的第一年,上課還很有激情,很多點子,現在發現被批判得連自己也找不著了,教材真的是不可推翻、不可質疑的嗎?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痳木地生產產品時,也會厭倦的啊!為什麼不能還原自己?為什麼要做教材的「忠實擁護者」就不再敢質疑和拓展?
三、 教學模式的單一
唱歌課就你一句,我一句,欣賞課就講解背景,聽全曲,分析結構,講音樂要素,器樂課也是你一句我一句。說是傳統課,其實現在自己的課堂也莫過於此,我在機械地操作。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走進這樣的「舊」式的教學模式,只是走著走著,就感覺出不去找不著北了,回頭一看,當初還雄心勃勃地要改變這種舊的音樂教學模式,可自己竟然成了它的「忠實擁護者」,看到有時侯自己的課堂竟然變成這樣,心裡也不是滋味,甚至很害怕,這是我一個年輕音樂教師應該有的課堂嗎?
小米老師的創新,我看到了她的大膽創新和成功!這不是一兩節的課堂可以早就出來的變化,是用心經營的課堂「感化」的學生,從學生不敢唱到愛唱到會唱,可能很漫長,可能就在老師觀念的一次不經意的改變。我的學生這一屆初三的學生,我從初一到初二下學期才看到他們的完整變化,小米的方法比我取得的成效更大!值得我學習!
四、 通過課外文藝比賽提升音樂學科地位
以前,總覺得在這麼繁重的教學任務下,還要一個班一個班幫助排練,指導,很不情願,甚至一手扔,給班主任自己弄吧,班主任又像踢皮球,踢給我們,學生夾在中間,抱怨就自然出來,節目的質量不高,自然也會影響班級形象,更加影響班級對音樂科目的重視。現在看來,很有必要糾正自己以前一些「計較」的看法,視作自己的工作,也是為將來更好地開展課堂教學打好基礎,更是挖掘人才的一個機會。
五、 合唱團的影響不容忽視
我們學校以前從來沒有參加市級比賽取得三等獎以上的成績,況且是這麼多人組成的一個團隊比賽,在今年的十一屆合唱節,我們學校的合唱團卻得了二等獎!這是我現在都為之驕傲的一支隊伍,由於初三的離去,少了很多中間力量,需要重新選拔和培養,又得漫長的一段時間,在初三團員離去的那一次排練中,她們還是用動人的歌聲傳遞她們的熱情給我,作為指導老師,我再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淚,我知道自己的付出值得!雖然現在看來,舉步維艱,校長的重視還遠遠不夠,我們得到展示的舞台還不夠,可是,區領導、外校現在都知道我們鎮龍二中雖然成績不好,可有個合唱團,精神面貌不錯!這也是我們努力的結果,不應該放棄。
做好這次比賽的總結和總結排練的記錄是我應該好好做的,包括學生們的合唱團賽後感也可以讓她們自己寫寫,這是我的財富!好好珍藏。
六、 知識技能與德育教育的關係
平時上課,我一直很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感覺德育教育和情感教育慢慢忽略了,看了書,我汗顏,學生的「審美」,學生的「參與體驗的樂趣」才是最重要的,「知識」不能跟隨學生一輩子,可德育情感教育,個人參與的合作、體驗卻是能跟隨他們成長,影響一輩子的。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是不是把藝術擺的位置太高了,不對了?藝術有層次之分嗎?聽眾有等級之分嗎?
沒有!所以,我們給學生的音樂,不應是剝離情感的空洞知識,而是有生命的美妙旋律!
七、找到我們的學科價值
記得以前不了解的科任老師還在笑話:「你這個音樂老師怎麼總覺得累,那我們都不用活了!」每每聽到這樣的話,心裡很不是滋味,正如許多人看到的:「音樂教師社會地位不高」這是普遍現象,我知道單憑我,不可能改變所有人的看法,可是,我也以每天自己的行動在默默工作,默默付出,以自己的姿態驕傲地告訴給同行們:「我驕傲我是一名音樂老師」!這是一個不可替代的學科,同樣,我們的地位不可替代,我們的學科魅力如同我們音樂教師的人格魅力一樣,音樂賦予我們多少靈魂,我們在傳遞多少!
一本好書能影響人的一生,不記得是哪位說過的話,在此借用一下,我慶幸自己在迷惘的時候讀到了這本書,就像航海中的指路燈,照亮了孤寂的我,讓我忽然感到:方向就在那裡,身邊不止是我,還有很多夥伴,通向彼岸,是幸福的歸宿!
但願每一位音樂老師,您都是幸福、快樂的!
音樂教育書籍讀後感(三)
《音樂教育的哲學》這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貝內特·雷默所著,它是一本純教育理論書籍,其中對音樂教育的價值作了連貫、深入的哲學思考。
音樂是聽覺藝術,音樂欣賞是以具體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聆聽來體驗音樂,從而得到審美感受的一種活動。在音樂欣賞過程中,聆聽無疑是最主要的方式,語言只是一種輔助手段。科普蘭認為:「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樂,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什麼也代替不了傾聽音樂。」教學大綱也指出音樂欣賞應以聆聽音樂為主。但是,如果認為音樂欣賞課只要一味讓學生聆聽,不需要教師作任何解釋,這種認識也是錯誤的。教師恰當的講解,可以引導學生更好地去體驗、理解音樂。()
雷默在第七章——體驗音樂中認為:「音樂教育向來是,現在在某種程度上也仍然是非音樂教育,說重一點是反音樂教育。根據雷默的表述,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反音樂教育強調了音樂的非審美體驗,音樂的審美功能成為它的一種手段,其本質是為其它非藝術教育的目的服務。長期以來,由於無法獲得正確的哲學觀點的指導,許多音樂教育工作 者常常處於困惑的狀態,有時不自覺地遵循一些本質上反音樂教育的哲學。當然,雷默也沒有否認音樂應當為非音樂的目的服務。雷默認為,只要能合情合理地保持充分的音樂性和有效性,音樂完全可以而且應該為一些非音樂的目的服務。「如果因為那些價值不是審美教育的核心而拒絕為其服務,那就過於講究純正性了。雷默不否認音樂教育過程中的道德和紀律,但他認為:「音樂教育工作者並不提供紀律和教授道德,這樣做的是音樂。比如,一個孩子在練習一首曲子時, 必定會遇到許多要求,只有對這些要求作出讓步,他才能真正體驗音樂並使音響捕捉到需要捕捉的東西。這個讓步的過程其實就是在經歷音樂本身所具有的紀律,從而做到有道德。如果我們在此過程中用說教來強調紀律和道德,忽視音樂本身對紀律和道德的自覺要求,這樣的音樂教育無疑應歸入反音樂教育中去。
《音樂教育的哲學》使我非常明確地找到了在音樂教學中一直以來困惑著我的一些問題 的答案,也為我今後的工作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根據,如同迷路的航行者找到了引路的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