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讀後感(一)
魯迅先生的代表作《吶喊》是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也是我最喜歡的作品,可以說它是中國的名著,也是世界的名著,書中收集了許多我們所熟悉、津津樂道的文章,例如有《故鄉》,《藥》,《孔乙己》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
《藤野先生》一文是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即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所看到和聽到當時一幕幕中國人民的痳木不仁景象為背景,文中較大篇幅敘寫了他的老師藤野先生如何的一絲不苟和對先生的欣賞,只是在魯迅先生看來:學醫只能醫治身體上的疾病,而思想精神上的疾病不是醫學所能拯救的。文章從一個側面描述了魯迅先生強烈愛國意識的甦醒,醫學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因此他棄醫從文,從此投身文學的知識寶庫中。文中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於他們的憐惜和悲傷,依舊振聾發聵。
《孔乙己》中那個因為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為職業,在最後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後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這篇文章遺留給我們更多的是一個「精神勝利法」的淵源,讀者想必也能理解「自欺欺人」是如何的要不得!
《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痳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而《藥》則更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這一點。文中凶暴殘酷的劊子手康大叔,因為小兒子小栓的癆病而拿出所有家檔去買了個人血饅頭的華老栓,和那些在茶店裡議論紛紛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為革命而被處死,最後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饅頭而犧牲的人,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了當時社會的狀況,康大叔的殘酷,卑鄙,仗勢欺人。華老栓的愚昧,迷信,痳木,茶客們的盲從和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夏瑜的英雄氣概但是完全脫離民眾的革命是無法成功的。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著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高中語文讀後感(二)
以前很少讀外國小說,或許是因為篇幅太長,情節發展又很慢。但有一本書讓我打破了對外國著作原有的想法,它留給我的已超越它的結構和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細緻的思考,思考著人世的虛浮和人性的偽善與本真會有怎麼樣的碰撞,為什麼會有這種碰撞。一部真正好的小說就是在故事背後揭示美與醜,黑與白的同時,讓讀者挖掘什麼是人性的光點。
這部小說就是《了不起的蓋茨比》,美國20世紀最傑出的作家之一——菲茨傑拉德的代表作。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將他視為「一個標準,一把尺子,一個看清自己位置的一個標誌。」相信《了不起的蓋茨比》就是無外乎如此。
小說的主人公是蓋茨比,作者通過蓋茨比的鄰居尼克的視角演繹他的經歷與最後的沉淪。蓋茨比在很久之前愛上自己的遠房表妹黛西,在一次宴會上他與黛西重逢,此時的他已家財萬貫,從前因為窮酸而未與黛西在一起的傷疤終於癒合,他們又一次墜入愛河。然而此時的黛西已結婚生子,在其丈夫的阻擾下,兩人的關係再次僵局。蓋茨比一直是一個忠於愛情的人,他對黛西的愛是真正的至死不渝,可惜在他生命結束的那一刻,黛西仍未回頭。
蓋茨比的生命就此終結,但人們對他的思考從未停止。作者筆下的蓋茨比是個深具傳奇色彩的人物——繼承萬貫家產,遊歷四方,甚至還有人說他曾殺過人,但他見到黛西的時候也會緊張得像個孩子,有著天真、單純的一面。在別人熱鬧的時候,他總是孤身一人冷眼旁觀,超然於一切俗世的喧囂之上。為什麼這樣的人最終卻被人遺忘?只能說人在社會中是渺小的,渺小到瞳孔再清澈也會被人看做冰穹;光明站在身邊,卻無法被庇護。或許作者生活的就是這麼一個你爭我奪,弱肉強食的時代,用老舍的話就是「不給好人留出路」。蓋茨比是可悲的,他將愛獻給了一個拜金,被時代腐化的女人,他並沒有發現有時愛恨離愁並沒人想像的那麼簡單,在不知不覺中,就會被人無情的背離。
縱然作者是心有酸楚得寫的,但我相信他並沒有抹去光明。蓋茨比雖然悲劇,但他的純真與熱情一如往日,在我們這個時代正需要這種正能量,或許這部小說折射現實的背後渴望人們像在仲夏夜看細水長流那樣的樸實,若人世皆為此人,相信黑暗永遠不會降臨。
高中語文讀後感(三)
魯迅先生的《孔乙己》講述了一場充滿歡笑的悲劇。生活在封建社會,魯鎮的孔乙己,常去鹹亨酒店飲酒,他也是酒店裡唯一一個陪同短衣幫站在一起的長衫顧客。孔乙己雖然曾受過教育,卻好吃懶惰,導致他最後的慘境。孔乙己是一個讓讀者們感到既可悲,又可憐的人物。
孔乙己為了顯示自己是讀書人,便時刻不忘地提起那些「之乎者也」 之詞,讓人們感到十分厭倦。可是,他那「又髒又破」的衣衫,又不得不讓讀者們對他產生同情。孔乙己從 「竊書」,到最後被人打斷腿,讓我感到了一絲憐惜。然而,一個遊手好閒,落魄不堪的「君子」,竟然會冒著生命危險來「竊書」,此事讓我既驚訝,又敬佩。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好學的精神。 然則,當人們取笑他「撈不到秀才時」,我便深深地體會到了孔乙己作為一名書生卻無法得到社會和同胞認可的無奈和悲傷。
即使他變得多麼卑不足道,分文不值,他也要估計自己的臉面,依然保持著自傲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態度來面對世人,這讓我感到無比的悲哀,這也偏偏體現出了人性的弱點,在孔乙己生活的年代裡,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掌控自己命運的。雖然孔乙己有能力,但是因為缺乏勤勉和毅力,才造成他一無所有的悲劇。
我們生活的現代社會,比孔乙己生活的那個年代條件好多了,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取財富及追求幸福生活。但是,在現代社會中,卻有許多靠著父母的溺愛,家境優勢而生活的人,這些人大多數都會選擇懶惰,工作時常拈輕怕重,挑肥揀瘦。也就是這種人,最後必將會落到像孔乙己的下場。
在現實生活中,同樣會有很多像孔乙己這樣矛盾的人,雖然有學歷,但是找不到謀生手段的人,相反,也有許多沒有學歷,照樣可以致富的人。比如,麥當勞現任總裁是查理·貝爾,因為家境貧困,15歲便輟學,來到一家麥當勞餐廳做清潔工。他的勤奮好學被老闆看賞,很快就被公司提拔去培訓,實習。磨鍊幾年後的貝爾,僅僅19歲的他,成為麥當勞澳大利亞店的經理。之後,他更加努力不懈地工作,最終成為麥當勞公司的總裁、執行長。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努力了才能看到希望,而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努力。如果孔乙己能夠像貝爾一樣努力,他的前程必定是遠大的。可惜,孔乙己只做到了貝爾的一半,只好學但不勤奮。我領悟到了只有好學和勤奮兩者並存才能有成功的到來。()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同時也反映出了人性黑暗的一面,人們對事態的淡漠造成了社會的殘酷,最後我們最終不得不向現實低頭。魯迅把孔乙己設定為一個被同胞冷漠,被社會拋棄的標誌性人物,這讓我們明白了,社會對不努力者坎坷際遇的不忍。這也讓我們深深地反省自己,當自己放棄一個機會時,有多少人為了這個機會而付出慘痛的代價,當我們偷懶時,有多少人在外面嘔心瀝血地工作。如果,就因為我們的 "懶」,而像孔乙己放棄自己的夢想,放棄謀生的機會,那我們永遠都不會看到希望的到來,也將會逐漸地毀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