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教育名著讀後感2000字

教育名著讀後感2000字(一)

在閱讀完《國際教育新理念》後,給我啟發最大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終生教育思潮。

「終身教育所意味的,並不是指一個具體的實體,而是泛指某種思想或原則,或者說是指某種一系列的關心與研究方法。概括而言,也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與個人及社會生活全體的教育的總和。」——保羅·朗格朗

「終身教育」這一術語自1965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持召開的成人教育促進國際會議期間,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人教育局局長法國的保羅?朗格朗正式提出以來,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終身教育思潮很快就在全世界傳播開來。

終身教育是指一生的教育不僅包括學校教育和繼續教育而且還包括職業教育,它是人的一生的事業。

對於教師來說,每位中、國小的教師都應該將終身教育運用到實際的教育和學習活動中去,教師都必須具備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斷地提高自我素質,不斷地接受新的知識和新的技術,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專業知識和能力結構,以使自己的教育觀念、知識體系和教學方法等跟上時代的變化,提高對教育和學科最新發展的了解。終身學習的能力既是社會發展對人的要求,也是教育變革對教師職業角色提出的要求。

如果教師的理念、知識無法得到更新,顯然也無法培養出符合現實社會發展的人才!

對於學生來說,要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要讓學生建立終身教育的理念。

了解終身教育對我們不斷學習、不段更新已有的知識技能有很大的鼓勵作用,並且學習不僅局限於書本的理論知識,而應該是全方位的學習。

教會孩子學習方法尤其重要,不僅能讓他們學會某種知識,而且能讓他們養成主動學習的興趣,學會如何進行有效的學習。

二、學習型社會。

「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黨的十六大確定的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學習型社會表現在強調了學習的終身性、學習的全民化、學習的主動性等方面。

所謂學習型社會,就是有相應的機制和手段促進和保障全民學習和終身學習的社會,其基本特徵是善於不斷學習,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其核心內涵是全民學習、終生學習。平等性主要體現為在學習型社會中,人要進行終生學習,必須具有民主、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學習型社會和終生學習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育在此具有了日常的生活性話語權利。

學習型社會和終生學習的實現,必須從空間上打破傳統教育中學校教育居於壟斷地位的終極型教育形態,實現社會各部分教育之間的聯繫和相互開放,把學校教育與親職教育和社會教育看成是教育中的不同組成部分,同時賦予各自以不同的職能和義務。

教育不僅是在學校中進行,而是社會、家庭、學校等多種教育氛圍共同構成的大環境。

良好的親職教育和社會環境,可以促進學校教育。把三方面結合起來,共同產生積極的作用,才能將教育效果最大化。可以整合社會各方的教育資源,調動各方的教育力量,對提高教育效果,改造社會風氣,提高整個國民的素質。

三、多元教育智力理論。

加德納的多元智慧型理論認為:人類至少存在七種以上的智慧型,即語言--語言智慧型、邏輯--數學智慧型、音樂--節奏智慧型、身體--動覺智慧型、視覺--空間智慧型、交往--交流智慧型和自知--自省認識智慧型。全面的教育應該是開發每個人身上的這七種智慧型。

單純依靠用紙筆的標準化考試來區分兒童智力的高低,甚至預言他們未來的成就和貢獻,是片面的。

環境和教育對於能否使這些智力潛能得到開發和培育有重要作用。

傳統教育只重視課堂學習,忽視了社會實踐。

音、體、美或者其他方面的特長,同樣都是高智商的標誌。用這種理論去看待學習成績較差但有不同特長的學生,就會感到,他們很了不起,而不是什麼「差生」。

長期以來,我們把考試分數作為衡量一個學生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桿,這對一部分更擅長動手的孩子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

素質教育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其目標在於培養成功的人格。不僅要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更應該看到怎樣去發展人的潛能,為學生將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我認為素質教育不只是針對孩子,教師以及各行各業的工作者也應該投入到素質教育中來;素質教育不但體現在學習上,也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好的習慣的養成上!

在這一點上對我影響最大的是如何評價和激勵傳統意義上的「差生」。

布盧姆認為,學生經常表現的不及格和學習不勝任,會引起學生懷疑自己的應付能力,因此要引導他們在校外體驗中尋求信任和勝任。

所以在課堂上或其他教學活動中為學生創造一定的成功感非常重要,在我們的預期效果和學生實際反映出的結果中,肯定有一定的差異。如何正確看待和縮小差異是值得我們繼續探索的問題!

教育名著讀後感2000字(二)

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書,我收穫頗豐:讀這本書,不僅是在讀那一條條獨立成文的建議,更是在讀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很大,也引起了我的許多思考。

作為一名老師,只有敞開心懷,展露內心真實的自我,孩子才會慢慢釋放自己,才會讓你更好的觀察到他的最為真實的行為。「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一條,帶給我極大啟發。文中這樣說:「有些學生很長時間都沒有對任何事情表現出特別的興趣,如果學校里沒有一種各科教師都來爭取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氣氛,那麼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學校里這種對學習無動於衷沒有為自己找到感興趣的學生越多,那麼,教師們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學生,那很難把酷愛知識的火花從自己心裡移植到學生心裡。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苦惱和感到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於衷的精神狀態。學生在某一門學科上學業落後,考不及格,這倒並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態度。」是啊,我們每一位老師工作中都會遇到這樣的學生,對於這樣的學生,每個老師都非常頭痛。書中提到,對待這樣的學生,教師要做到孔子說的「因材施教」。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對這樣的孩子進行細緻地了解。我們的孩子來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身體狀況、不同的興趣愛好。教師面對這樣的孩子,首先要對他們的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了解清楚,這樣在課堂上才能「使每一個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可反思一下我們以往的教育、教學工作,是否真正全面考慮到這些因素了?仔細想來,在很多時候,我們大多是按照教師用書上的學習目標,對學生提出同一個學習要求、要求他們完成同樣的作業,自然也會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他們。對此一些基礎差、智力水平又一般的學生,他們很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久而久之,他們對學習也就失去了興趣,同時,也會影響到他人格的形成。為此,因材施教多麼重要。

再比如,有些孩子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表現為愛說話、愛做小動作、無精打采等,其實在抱怨孩子的同時我們應該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們自己身上。讀了這本書,我們不妨仔細地反思一下自己,我們的課備得充分嗎?我們的課堂是不是激發了每一個孩子的探索知識的欲望?是不是讓每個孩子都動了起來?是不是讓每個孩子都有事可做?每天都這麼想想我們就會發現,很多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就在我們自己身上,所以,要精心備好每一堂課就是我們必須要做好的一件事,我們所設計的每一堂課應該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事可做,讓每一個孩子的思維都活動起來,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到我們的教學活動中來,這樣的課堂是令人嚮往的、師生互動的、氣氛熱烈的、和諧積極的課堂,這樣的課堂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有一種愉悅的心情。雖然要做到這些不容易,但是只要堅持努力,真正動腦筋來設計我們的課堂,我們的抱怨聲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少了很多。

當讀到「請遲到的學生安靜地走進教室」這一條時,我深深懂得了寬容比懲罰更有力量。 「報告」聲打擾正在講課的教師,影響正在集中注意力聽課的學生,接著可能還會發生一系列不應該發生的事情。為何不讓學生安靜地走進教室?遲到的學生有他們的原因,很少有故意想攪亂課堂的。遲到的學生也是個別人,在上課時間內,為了問清一個人的遲到原因而耽誤全體學生的學習,實在得不償失。課上詢問後無論是老師、還是沒遲到的學生,精神都無法馬上集中到課堂教學中。如果課下提醒,其教育效果不比課上詢問差。如果凡是上課遲到的,不管什麼原因都不用喊「報告」自己直接推開門悄悄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也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讀到「從你聽明白了嗎到我講清楚了嗎」這條建議時,我在思考:「你聽明白了嗎?」言下之意是,作為老師,我把該講的知識都傳授給學生了,要講的事情我已經表達清楚了,如果學生有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那應該是學生的理解有問題了。而「我講清楚了嗎」是我們教師把「沒聽懂」的責任承擔起來。一聲「我講清楚了嗎」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情感,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加深了師生之間的理解和溝通;一聲「我講清楚了嗎」可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增強對學習的信心。一聲「我講清楚了嗎」大家不防也來試一試。

在讀此書前,我一直認為:做好一名老師,只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即可。讀了此書,我才知道,一名深受學生喜愛的老師,不僅要不斷學習,而且要善於寬容學生錯誤,善於讚美學生。讓我努力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吧!每一次與孩子們相遇,我都有一種農夫面對良種般的喜悅,一個個孩子諒是那一顆顆飽滿且不同品種的種子,等待我將土地鬆弛,輔助他們陽光和養分,給予成長的一份空間,靜靜地等待這些蘊含生命的種子最終成長為最好的自己。

教育名著讀後感2000字(三)

讀《不跪著教書》前是書名的獨特吸引了我,讀《不跪著教書》後是作者對中國小教育問題的真知灼見啟迪了我。該書是著名教育家吳非對一個個教育問題的隨筆雜感,他以故事的形式呈現,沒有空洞的說理,觀點鮮明新穎,分析問題深入透徹,讀完耐人尋味。何謂「不跪著教書」?不跪著教書又該怎麼教書?帶著期待與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了它,一邊讀一邊深深地被它吸引了。

書中篇篇觀點鮮明新穎,分析問題一針見血,給人耳目一新,讀後受益匪淺。正如吳非老師的「序」中說:「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著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呢?」這段話發人深省,由此引出一個話題:不跪著教書,教師怎麼樣做呢?在書中給了我明示:

「不跪著教書」,教師應該具有高尚的師德情操。

師德是為師之本,是教師的靈魂。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里所做的一切,都應當包含深刻的道德意義。」因此,高尚的師德情操應當成為教師追求的首要目標,而熱愛教育,獻身教育,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則是高尚師德情操的基石。教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保持高尚的情操,這才是一個「站直了」的人,一個頭頂天,腳踏實地的人,一個能夠影響學生健康發展的人,一個給與學生快樂與幸福的人,一個能夠感染學生,給與學生良好品德的人,一個永遠讓學生想起來就會含笑於心的人……

「不跪著教書」,教師應該具備精湛的教研能力。

當一名教師容易,當一名具有精湛的教學能力的教師難,時代在呼喚師德的同時也在呼喚著師能。嫻熟的課堂教學能力是教學效果的基礎,這個教學能力有些是可以用語言來向別人表述的,有些只能意會。教師的教育對象是正在成長的、具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個體,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在逐步形成,這無疑要求我們要像對待綠葉上的露珠一樣認真精細地善待每一位學生,教師平素的工作一板一眼,要精緻每個環節,細雕每個問題,準確地傳承文明,科學地啟迪智慧,讓受教育者真摯地感悟人生。教師在課堂上的人文意識、專業技能,包括他對學生的態度,和藹可親的面容、親和的語言、一個鼓勵的眼神都能影響學生學習知識的信念。我們的教學任務不是單純教授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學科,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使他們終生受益,這才是我們每位老師的根本所在。更新知識,學會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反思,力求創新,會用現代化手段教學,身心健康,這是師能的呼喚,這更是「站直」的教師的追求所在。

「不跪著教書」,教師還應與時俱進,永具勇於開拓的創新精神。()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時代呼喚創造性人才,創造性人才需要創造教育。未來教育的挑戰,不僅是針對學生,更重要的是針對教師。教師的創新精神和創新的能力,將是21世紀教育的寶貴財富。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為了讓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創新的天地,教師必須十分重視創造性的教學設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在引導和啟發學生髮展、創新的同時,自身也要不斷創造新的經驗、新的知識、新的價值,做到在繼承的同時有所超越。經驗誠可貴,創新價更高。有專家說,以前的知識是50年更新一次,而今天每三年就要更新,甚至更短時間。可見多讀書,不斷學習是何等的重要啊!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常教常新,永遠流淌著時代的春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開拓創新便是教學的源頭活水。

「想要學生成為站直的人,教師就不能跪著教書。」「不跪著教書」,意味著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必須把學生的教育放在首位,人文為本,育人為先,重視道德教育,重視人文教育,重要的是關注人的健康成長。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