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著讀後感(一)
「愛滿天下」是 陶行知 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 陶 先生不僅熱愛兒童,熱愛青少年,而且熱愛教育、熱愛科學、熱愛真理、熱愛祖國人民、熱愛全人類。「愛」是 陶 先生一生獻身教育事業的不竭動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現。「愛學生」是教師人格的靈魂。愛心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沒有愛心便沒有教育教學活動。作為教師,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無盡的愛為孩子們的世界添抹一蔟繽紛。
一、播下愛的種子
作為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滿愛的陽光,把愛的種子播種在泥土裡,就能讓嬌嫩的幼苗在陽光的沐浴下茁壯成長。
陶行知 先生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我們當教師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終想著兩句話「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這樣的情感體驗就能使我們對學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責,多一份尊重,學生內心那顆愛的種子便會在教師的精心呵護之下生根、發芽。
二、澆灌愛的雨露
愛是雨露,她能滋潤人;愛是夏日,她能溫暖人;愛是奉獻,她的無私能讓幼苗茁壯地成長。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愛,希望得到愛的滋潤,愛的溫暖,更何況那些生活上有困難的學生,學習和行為上暫時落後的學生。
滴水,可以穿頑石;清泉,可以潤心田;愛心,可以撥心弦。
伸展在學生們面前的生活之路也許不是那麼平坦,但我想,我們老師可以把愛的雨露灑進每個孩子的心田,做孩子前進道路上的鋪路石。
三、收穫愛的回報
以真誠對待學生,必將收穫豐碩果實。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在這裡,我想說的是,平日裡教師要給予學生適度的關愛,照顧,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視的,那麼,在孩子心裡就會很滿足,很滿足,他們也會特別感激你。
實踐證明,「愛」是教育的基礎,教育是「愛」的事業。教師要以廣博的愛教育人,以崇高的精神感化人,以美好的心靈塑造人。讓我們學 習陶行知 先生的教育思想,堅定自己心中「以愛育人」的信念,在教育旅程中抒寫最為壯麗的詩篇,奏響一曲激昂的人生凱歌!
陶行知教育名著讀後感(二)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那麼,什麼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這一席話,讓我對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讓人為之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
在學習新課程理念,開發園本課程,研究有效教學的今天,我們再回頭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話,是預見?還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時,我想更多還是思考和學習。在學習中領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學習中整合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在學習中進行自我提高。現談談自己對「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
——生活化的教育內容
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資源,貼切學生的實際需要,適合學生實際發展的,是有教育價值的內容,否定一切資源。
——生活化的教育環境
在自然的生活中進行教育,創設生活化的環境更易於學生理解和接受。
——生活是活的教育
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善於開啟學生感受生活、學習探索的興致,教師是一個活的教科書,學生從「活」的書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
圍繞一次區域活動的開展情況,我進行了觀察和引導活動,把關注學生的結果轉移到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來,讓學生真正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方法,獲得經驗。在動手區「製作動物指偶」的活動中,我先引導學生觀察和探索製作的方法,並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進行繪畫。同時我注意觀察學生的各自表現,發現學生對「困難」表現出不一樣的情景:有的馬上請老師求助,有的表現不耐煩,也有的在失敗、嘗試中反覆繼續著……我想這不只是一次操作活動,從活動中,我們更看到了學生處理問題的情緒和方法,因此圍繞這次製作活動,我組織了談話活動「遇到困難了,怎麼辦?」通過談話,讓學生不僅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更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學習經驗。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僅僅滿足於形式上的活動,應該透過表面的活動,更有效的幫助學生獲得全面發展的機會,健全他們的性格和個性品質。
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繼續前進、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教育名著讀後感(三)
教育的智慧來自於實踐,真正高水平的理論成果也都來自實踐。而真正的教育家、教育大師也只能是來自於實踐。無論古代,還是近代、當代,真正稱得上教育家的,沒有哪一個是缺少教育實踐的。日本人評價中國只有兩個半教育家,一個是孔子,一個是朱熹,那半個是陶行知。這當然是他們比較苛刻的說法,但也反映了陶行知在其心目中的地位。陶行知先生是當代著名教育家,是留洋回來的博士,但他真正在教育中產生巨大影響的思想認識,則來自於他的生活教育實踐。教師對教育的各種看法、各種主張,教師所接受的各種理論和學說,只有在與實踐的結合中,特別是在實踐的反思中才能轉化為自己的思想。離開了與實踐的結合,最多只能說我們掌握了教育學知識,而不能說它已經轉化為我們的思想,()上升成了一種智慧。《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了「綜合性學習」要求,並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是指能適應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續發展前景的綜合素養。要培養這種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宗旨的綜合素養,就必須把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和生活緊密聯繫起來。這體現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生活即教育」,那麼,什麼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義是生活之變化。
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這一席話,讓我對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讓人為之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
我們發現目前的英語課堂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學生學習英語習慣性差,對學習英語缺乏興趣,整體英語水平偏低。究其根本原因,在於英語教育只盯在幾本教材上,遠離了生活的源泉,使教學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凝固了課堂教學結構和教學內容。
從英語自身的特點來看,英語首先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用來反映生活並服務於生活的。
在學習新課程理念,開發校本課程,研究智慧教學的今天,我們再回頭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話,是預見?還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時,我想更多還是思考和學習。在學習中領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學習中整合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在學習中進行自我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