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傳讀後感(一)
《儒林外史》乃清代文人吳敬梓所作,以「諷刺」為主感,表現,反映了明清兩代儒生的功名生活,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 下,文人的心理 觀念的腐朽及科舉,禮教和腐敗事態。至今仍十分具有警世好處。
既然寫讀後感 ,就必寫作者經歷,以之結合,才可感而寫。作者吳敬梓,一個厭惡世俗,憤度全倫的清代文人,身在官場的他,更是看透了不知多少沉浮,多少糾葛,也由此著作了《儒林外史》,此書以故事 的形式,塑造鮮活人物,其故事人物的刻畫代表了作者對封建事態的必須看法。魯迅 先生曾評價 此書表述的委婉,犀利卻直白,不失為現實主義文學 的經典,可見此書的成功。
讀儒史,讓我看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頑固不化,吃人,害人。但更多的是讓我思考此刻的中國。此刻的中國早不是如以前一般;此刻的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是高舉列寧馬克思主義,以人民為本的國家;此刻的中國更是為中華民族崛起而奮鬥,為實現「中國夢」而發奮,這令我們中華兒女感到無比驕傲。但在我們前進的路上,總還是有一些絆腳石,例如:貪污腐敗之風不減,法律體制尚未較為完善,諸多政府機構缺乏監察,環境惡化等等,都是我們需要耐心,細緻,認真解決的問題。
「趁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就讓我們行動起來,盡己之力,為建設強大,民主,美麗的中國作出貢獻。
重複的機構,剩餘的機構只會浪費錢和造成腐敗。
有人總是擔心這樣會不會造成社會動盪,事實上社會的穩定在於還政於民,基層穩定了,還有動盪麼?
儒林外傳讀後感(二)
這學期,我讀過許多書,但是在這麼多的書中,唯有《儒林外史》使我記憶猶新,書中的故事一直讓我念念不忘。
《儒林外史》是我國一部著名的古典長篇諷刺小說,它集中了許許多多的人物,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 ,揭露了反動統治的罪惡和虛偽。小說作者吳敬梓運用周進、范進等生動的藝術形象,用辛辣的筆觸揭露了統治者的腐朽和虛偽,作為一部傑出的諷刺小說,作品通過集中概括,典型地再現了生活的真實,揭示了他們的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於可惡。
雖然如此,文中也有不少文人雅士,如王冕 、蕭雲仙。其中,我最欣賞王冕,因為他小時候家裡窮,上不起學,母親只得讓他去給鄰家放牛。懂事的王冕了解家裡的情況,便答應下來。他每天都去放牛,一直到長大之後,他學會了畫荷花,才靠畫畫維持家庭生活,但他一直在為窮人作畫。後來,有一位官府的人請他作畫,他猶豫再三,才勉強答應。之後,有人請他去做官,但他潔身自好,不畏權貴,毅然拒絕了。他時常用梅來比喻自己清正的品質,正如他在《墨梅》一詩中所寫:「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我想:王冕那種潔身自好、不畏權貴的品質,不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嗎?確實,我們應該向王冕學習,從小體諒父母,體諒家庭的難處。即使自己遇到困難,也要學會堅強。在大富大貴面前,王冕選擇了隱居,而不是去享受,這一點不又是我們該學習的嗎?面對生活中那些無恥的人,我們不應躲開,而要敢於指責;面對身邊有困難的人,我們應多一些鼓勵,多一些愛心。正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儒林外傳讀後感(三)
我國的諷刺文學有著久遠的傳統。早在先秦諸子的散文中,就已有頗具諷刺意味的作品。《儒林外史》繼承並發展了我國諷刺文學的優良傳統,《范進中舉》就是《儒林外史》中比較出色的一篇文章。
《范進中舉》講述的是一個叫范進的老書生在他五十四歲那年考上了舉人,周圍的人包括他的親人,由先前的冷嘲熱諷到對他熱情恭維起來,就連平時動不動打罵他的丈人也對范進獻起殷勤來。
當我看到,范進對他的老師說,他年齡五十四,已經考了二十次科舉時,我不禁嚇了一跳,怎麼考到這麼老,難道沒有別的出路了嗎?如果是我,兩考不過就乾別的活了,不可能考幾十年還這麼固執。媽媽告訴我:「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封建時期的大家都認為只有讀書才能功成名就。考過了,就能當官,當官就有了權,有錢人再和有權人進行錢權交易,名和利就雙豐收了。所以,范進張進李進王進等書生才拚命地考試。
果然,范進考過沒多久,就有地主鄉紳給他送錢送物,不久他就過上了人上人的好生活,很快就融入了官場,學著別的官員借視察的名到處打秋風了。
這就是諷刺,《儒林外史》的作者用這本書諷刺了當時的社會現狀,向大家展現了一個病態的社會。
《儒林外史》這本書我還了解的不多,但我知道裡面一定有更多有趣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