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劉墉作品集的讀後感

拜讀了劉墉的作品,真的是一次非常讓人滿足的歷程。讓我覺得一個人的語言文字的力量雖然不能像武器那樣瞬間致命,但是文字的魅力還是很大的。我的讀後感是這樣的。

在這本書裡,劉墉用自己教育兒女的方式通過實例來講解親職教育這個現在的熱點問題。從這本書我能瞥見一個父親在教育兒女的不同對待,事實上這樣是,養兒子不同於養女兒。

我們都是為人子女多年,在處理與家人的關係的時候,我們或多或少會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和父母的矛盾會激化,或許在青春期,或者在小時候我們的淘氣等等,親子關係一直是一個非常讓家長頭疼的話題。

該不該,和對不對的討論,其實已經很久了。有時候真的沒有一個定論是對或者不對。但是我至少知道,絕大多數父母絕對是愛自己的兒女的!

在書中,作者用爸爸的口吻講述了一個個鮮活的例子來告訴一個個大道理。世界上成功的人不見得是最聰明的,也不見得是學歷最高的,而是最能面對問題、鍥而不捨的人。

小孩子可能不喜歡聽大道理,這個是肯定的。對於去年開始熱播的《爸爸去哪兒》裡面涉及的親子問題,我想如果結合來看的話也是一樣的道理吧,天天爸爸換位思考讓孩子接受要好好聽別人說話的觀點,想想看這樣的方式才是獲贊的根本吧。

道理是每個人都能講的,但是能不能講到聽講的人的心坎里去?這就要看爸爸媽媽的功力了。另外還有一個不錯的話題:關於追星。

劉墉爸爸鼓勵女兒去喜歡一個人,但是又不和其他家長相同。他重在一種正能量的引導,引導的是一種冠軍精神,而不是簡簡單單的拿冠軍而已。從小冠軍關穎珊的身上學到了一種不服輸的向上精神。

關於愛,關於生死離別。小時候的我們可能不理解生死是什麼東西,不知道明天看不看得到家中的老人,我們究竟該怎麼讓小孩子理解這其中的道理?這是個問題。還有面對傷痛,面對挫折,面對不同的環境。

啟發比較大的應該算是關於學習的那段文字吧,當女兒因為練琴被親友打擾而不能專心的時候,爸爸的教育就及時到位糾正。並且能做到用自己親生的經歷來說服人,從某種意義上告訴女兒爸爸小時候很行,然後還告訴女兒要加油,要克服困難。

的確,當你遭遇困難的時候,你可能會以為全世界都是為什麼不幸的事情就發生在我身上。或者你會認為你遇到了全世界最難處理的問題等等,其實這只是你自己沒有走出去而已,世界上的不幸太多了,我們有時無法選擇是否面對,只能選擇是用怎樣的一種態度去面對,或樂觀、堅強,或消極、懈怠。

劉墉作品集的讀後感(二)《讀後感

在你一生當中,必定走過不少橋吧!他們有木架的、石造的、混泥土築的,也有鋼鐵構成的。它們的功用都一樣,使你踏著他它,走到河的彼岸。他們都默默地,臥在潺潺的流水之上。

沒有河的地方,就常有橋。當人們不耐於長久的舟楫,便架起了木橋;當木橋朽壞了,並改為石橋;當石橋頹圯了,又築混凝土橋;混泥土裂了,又再改成鐵橋。至於以後,又將有更新的結構。所以同樣是一座橋,千百年前跟千百年後幾經更替,橋的樣式與材料也將改變唯一不變的是:「它是一座橋」。一座讓我們走,連繫兩岸、縮短距離的橋。

人就是橋,從知識未開的遠古,到科學昌明的現代;從縮短易朽的獨木橋,到堅固耐久的鐵橋。自貢獻微博的小民,到影響深遠的哲人,

我們都在扮演橋的角色。上一代的橋毀了,這一代的橋又築了;這一代的橋朽了,下一代的橋又跟上了。只要人存在一天,便不能沒有橋。千年萬年,人們就是這樣將歷史文化的種子傳遞下去。

時代是洪流。我們就是架在其上的一座橋。我們走前人的橋到對岸,又築起我們的橋給下一代。我們知道:不論木、石、混凝土、鋼鐵或更新的材料。沒有永遠不朽的橋。但我們也知道:在這時代的洪流上永遠會有一座生命、歷史、文化、藝術、心靈的橋。

劉墉先生這首《橋》冥冥之中似乎給予我們一些啟示:

父母如橋,孩子便是橋上行走的人。父母的橋斷了,我們便要往前衝,不然,橋上的人過不去。

父母如橋,木橋已腐朽,石橋會 頹圯,混泥土橋會裂,鐵橋耐用卻也抵擋不住更新換代的命運。我們經常吐槽隔代教育,但是每一個年代都有它的優勢與不足。進步的勢頭無法阻擋,不足之處也值得我們反思總結。

這就是橋,帶給我的思考。

劉墉作品集的讀後感(三)《圍城讀後感

假日裡讀了錢鍾書先生的《圍城》,感受頗深,性格決定命運,我想是這樣的,書中的主人公方漸鴻就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他雖然善良,但又有些懦弱,缺乏原則,甚至還帶有一絲玩世不恭的態度,正是因為這種性格,使他身陷「圍城」。其實,「圍城」都是自己創造的,他想成為大人物,這齣發點是好的,但他只想去改變環境,並沒有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在那個時代,作個大人物不容易,必須有高尚的品質和情操,要具備很多優點……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贏得他人的尊重,或者利用旁門左道,利用手段,做一些自己都覺得對不起自己的事情。而方鴻漸,他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面對自己的欲望,他有些亦正亦邪,他一直在兩者交界處遊蕩。正是這種性格,使他身陷自己為自己創造的「圍城」。

我認為,做人應該有原則,應該用正當的手段去達成自己的目標,如果這個目標現在實現不了,就只能說明你自身還存在著一些問題,要多看看自身的因素。如果目標很大,可能自己無法實現,那也不要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要做事,先學做人,如果一個人連最基本的做人原則都沒有,是不可能成功的。我覺得,一個人一生最大的成就莫過於學會做人,當自己已是不惑之年時,回想自己的一生,或順利,或坎坷,但自己問心無愧,這便是一生最大的成就。

這本書寫得也很有文學色彩。作者幽默的筆墨使一個性格鮮明的小人物躍然紙上。有人說,方漸鴻是作者本人的影子,無論是真是假,方漸鴻這個人物作者描寫得非常到位。作者的幽默文采,在幾處人物的外貌描寫中也得以體現。但更令我佩服的是作者以幽默的語言諷刺嘲弄一些社會現象,文字順暢,使人讀起來通俗易懂。在寫作方面這本書也有很多我值得學習的地方。

其實,有時我們也會身陷「圍城」,但更多都是我們自己為自己創造的。我曾經也有很多煩惱和困擾,現在看來,也不足為奇了。成功要靠自己努力爭取,「如果你失敗了,就說明你還不夠強大,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吧!」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想要成功,只能改變自己。只能是我去適應環境,環境並不會來適應我。想要打破自己身邊的「圍城」很簡單,凡事應更多地站在客觀的角度去考慮,多找找自身的原因。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艾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醜也會被同化為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當我讀完全文後,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感到意猶未盡,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這樣都「結束」了嗎?對於主人公的故事,對於整個《圍城》,讓人去細細地思索、靜靜地品味、慢慢地鑑賞。全文最後一句話:「這個時間落伍的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這種時間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蒼涼與變遷嗎?劉墉說:「我們總以為世界的溫暖全來自陽光,其實腳下的大地更有著令人驚異的熱力。天沒暖,大地先暖,所以有許多花能鑽出冰雪綻放;人情不暖,大地先暖,所以我們能在塵世做一劑清流。」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別人的生活豐富多彩,總想闖進別人的生活之中。但事實上這些都是錯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圍城,他們都有著自己的困惑與愁苦。同樣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精彩。()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