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沈從文作品讀後感

沈從文作品讀後感(一)

沈從文先生是一位淳樸的藝術家,他的作品也充滿了真善美。「鳳凰」是充滿神聖感的地方,因它的文化氛圍,因湘西的淳樸,因古鎮的厚重。《蕭蕭》一文又一次地將鳳凰推浮出水面,露出她嬌羞欲滴的臉孔。

蕭蕭在湘西就如嘆息一樣輕微,沉入水底不會漾起過多的漣漪。然而,在沈從文先生的筆下,她「風裡雨里過日子,像一株長在園角落不為人注意的蓖痲;大枝大葉,日增茂盛」。湘西女孩兒漂亮的不多,自給的不多,有智的不多,蕭蕭只是萬千塵埃中平淡落定的一顆。作為童養媳,她過上了能吃飽飯的日子;害怕成為城裡短頭髮,穿洋服的大學生;被長工花狗大把肚子睡大後卻幻想和他一起去城裡去自由;逃跑失敗後等待著被「沉潭」還是「發賣」;生了兒子後卻繼續做小丈夫的大妻子。宿命與自由,落後與文明一次次與他擦身而過。 蕭蕭有不被人涉足的角落,任憑月光再皎潔也無法將她照透。靜默不是因為她軟弱,而是因為她實在婉約得猶如深居簡出的大家閨秀。她早已不會被生活裹挾著向前,這個女孩子生在長在種田的莊子上,才十二歲,就出嫁,事實上就是從這家轉到那家。她的丈夫還不到三歲,不過她也不為這婚姻愁煩——她不想也不懂得愁煩,在抱抱丈夫,做做雜事中,象棵蓖痲一樣長大起來。小說寫的蕭蕭的成長,是一種原生的、自然的成長,她沒念過書,對於身處其中的婚姻制度、禮法制度從來沒有過自覺的反抗,但是成長中的自然的人性,卻與制度不可避免地衝撞在一起。因為沒有受過教育,蕭蕭不可能去反抗她的婚姻,也因為沒有受過教育,她沒有強烈的貞潔觀。沈從文先生筆下的蕭蕭,是近乎完全自然的,聽從的是自然人性的召喚。於是,在花狗的山歌聲中,她變成了個婦人。變成婦人的蕭蕭,並沒有因為失去了貞潔而痛悔,這種抽象的道德觀念沒有使她害怕,可是她有了孩子,具體的身體變化讓她恐懼,她也知道這是明明白白的罪證,於是她打算逃走,「收拾一點東西預備跟了女學生走的那條路上城。」可是沒有動身,就被發現了。所以,蕭蕭此刻要面對的是禮法制度。出了這樣的事情,家裡自然是「生氣的生氣,流淚的流淚,罵人的罵人」,不過沈從文添了一句有意思的話:「各按本分亂下去。」好象生氣流淚罵人都是應盡的義務,做完便也罷了。而對蕭蕭的懲罰措施,依法倒是十分嚴厲:「沉潭」或「發賣」,伯父不忍將蕭蕭沉潭,而發賣也找不到人家,蕭蕭就又住下了,丈夫與她還是象姐弟一般。家人依舊對她好,住到生了個兒子,「照規矩吃蒸雞同江米酒補血,燒紙謝神」。蕭蕭在與禮法制度的衝撞,終於因為家人的消極執行,也有驚無險地避了過去。

在人性與制度的對抗中,沈從文寫的是人性的勝利。對於婚姻,蕭蕭以天然的人性來對抗,以於禮法,家人以農人純樸的天性來對抗。這樣的對抗,都是不自覺的,甚至是自我抑制的,這樣的力量看上去是弱小而偶然,但是卻隱藏在這些「種田的莊子」里,在這些「種田的莊子」里,沈從文不動聲色地在搭建的是,是他心中愛與美的,永恆的「人性的希臘小廟」。然而,既便沈從文是將矛盾都儘量淡化,在衝突的弱化中進展情節的,但他還是不得不寫進了殘酷的現實與制度。——蕭蕭的命運帶有這樣大的偶然性,她仿佛是幸運的,可她的一生卻只能服從於外在力量的擺布,從來沒有過對於自己的命運的自主的權力。她的快樂裡頭,潛伏著無知與痳木。人性的力量是天然的,卻帶著蒙昧的面目,於是小說中還有另一個群與蕭蕭們完全不同類的人,「女學生」,是這群人,引進了自覺的反省反抗的力量。

在小說中,沈從文著眼的不是人物性格的塑造,而是意在關注湘西鄉民代代相承的生命形式。作者以既含熱情又帶惆悵的筆觸,描繪了一種迥異於傳統倫理規範的世俗性規範,一種莊嚴與悲涼互現,落後和 優美同陳的湘西底層平凡民眾的生存狀態。 沈從文先生就像是遙遠故鄉的使者,用文字絮絮地向世人傳遞著湘西的文化與印象。他不停敘說著底層平民的生活,絲毫不抹去人們透露著的愚昧和封建,用著他那紮根在故鄉生活的土壤的語言。故事中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卻刻刻都是小高潮。不要矯情的語言,日常對話更展示了湘西人民的「自在狀態」。鳳凰,是在這種內斂中舒張開來的。沈老先生賦予她的厚重文化,她會接納;現代社會賦予她的先進文明,她會接納;旅遊開發賦予她的喧囂人流,她會接納。她是擁有多大的胸襟!

沈從文作品讀後感(二)

讀完《沈從文精選集》後對沈從文及其文章有了很大的感觸,曾在高中時便十分欽佩沈從文,敬佩於他能夠只上幾年私塾便可寫出許多柔軟的、充滿鄉情的文章,敬佩於他能將家鄉湘西那方水土描寫的那麼純淨、美好,使人心神嚮往。

沈從文骨子裡是水,他的文章幾乎都離不開水。無論是湘水或是沅水,他總能把水寫的那麼多情於嫵媚,我這裡說的「嫵媚」並不是一個貶義詞,而是一種讚揚。他會在《沅陵的人》中寫「溪流縈迴,水清而淺,在大石細沙間漱流。」讓人體會到水的那種清澈與柔美。鳳凰的水哺育了沈從文,而沈從文也從湘西的水中找到了開心與快樂。

沈從文筆下離不開水,也離不開商人、水手和妓女,他的文章里時常會涉及到泥腿的水手、在吊腳樓上將眉毛扯得很細的女子和穿著毛皮大衣的商人。但無論是商人、水手還是妓女,在沈先生的筆下都那麼真實,絲毫不讓人感到誇張做作。他筆下的水手熱情豪放,有情有義,肯為心愛的女人拿出所有的積蓄,而且十分開心,並不覺得自己做了什麼丟人的事情。他筆下的妓女痴情執著,努力認真的生活,不會被別人嘲笑和看不起。他筆下的商人多是淳樸、老實、誠實,不像印象中的商人奸猾、刻薄。字裡行間總能體現出沈先生對養育他的那片土地、那片水鄉的熱愛。也仿佛只有湘西的淳樸,方能養育出沈先生那樣的人。

沈先生的文字平易近人,不像魯迅先生那樣,所寫文字皆是晦澀難懂。沈先生的文字僅是為了湘西那片風景而流淌。如若沒有沈先生,也許到現在我對湘西還是一無所知。在那個動盪的年代,在那一片小天地中,似乎並沒有因為戰爭而影響他們的生活,他們仍然勤勤懇懇、認認真真的生活,固守著從祖先那流傳下來的傳統,以一種簡單、寧靜的方式度過一個又一個的日子,那麼傳統卻又質樸。

對於沈先生筆下的人物,我還是頗有感觸。先說柏子吧,當船隻一靠岸,吊腳樓上的歌聲便會響起,接下來的事不言而知,直到女人將柏子身上的香粉、雪花膏搜完。柏子將身上的銅錢倒光,便又點燃廢纜子快樂的回到船上,期待下一次的相聚。這樣的生活,不知道是該同情還是羨慕,同情他那令人悲憫的生活,羨慕他那無憂無慮的生活狀態。還有三三、翠翠等一批令人悲憫但又熱愛的鄉間生靈。

沈從文作品讀後感(三)

看完沈從文的《三三》之後,我感覺《三三》帶著很濃烈的《邊城》的味道,同樣些湘西村寨;同樣淳樸的少女,翠翠,三三;同樣悵然若失的年少感情,讀起來別是一番風味!

三三本身也是一個愛情的悲劇,自己深愛的男子突然死去,三三那愛情的夢瞬間粉碎,她的幻想和渴望瞬間崩塌… …但從文中,我們卻感覺不到什麼「悲傷」的味道,沈從文非常巧妙地利用了愛情悲劇來把現實與理想的世界相連線。因為沈從文認為這是理想中的現實。

對於三三來說,她的世界是殘酷的。外面的世界不斷照常變化著,這是她曾經開啟往後再也無法打開的一扇門,也許,她還沒來得及完全打開,門就緊緊地關上,她再也沒機會看到門後面的世界。

而三三也和她的母親一樣,曾經想著到外面很遠的地方,邂逅過一段來不及開始的姻緣,也想過「出去就再也不回來了。」但後來卻嫁給碾坊的主人,在丈夫死後,成為碾坊的主人,滿身糠灰,過著一日復一日的平靜的生活,因為她知道自己再也不可能走出去了… 她早就放下所有,深深的紮根在這片山水之中。但,誰又知道她心中是否後悔了,遺憾了?

其實,也許母親的命還是三三的命運,也許三三會成為像母親一樣的女人,最後自己靜守。

孰不知,人生是一場殘酷的遊戲,有喜,有怒,有哀,有樂… …那只不過是生活的調味品,並沒有影響她的道路,路是由自己走得,只要自己堅定信念,不再像母親一樣重蹈覆轍…但,人生沒有完美的人生,每個人都會有一點瑕疵,缺陷,但卻正因為這些小瑕疵,人生變得更完美… …

時光的潭水即使在多麼激盪的波瀾後也會平靜如初。而那些經年的哀傷,也沉在潭底,被人遺忘,但永久在本人的心中,在她的凝望或深思中,在她夜深的夢中,那抹哀傷如一抹霞光,折射在水面上,照見曾經的歲月。

沈從文先生,感謝你,給我帶來那麼多的感悟,我明白人生並不是你想的一樣完美,有些瑕疵是必要的,那麼我們就可以朝著瑕疵前進,做一個「完美的人。」

沈從文先生,感謝你!()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