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一)

自從上了高中就很喜歡看小說,所以這次沒有猶豫地就選了這本《邊城》。記得初次接觸這部沈先生的作品是在高中的語文讀本上,上面節選了一段翠翠和外公在船上聽儺送和天保唱歌求婚的內容,當時只是覺得是行文舒緩的一篇文,並沒有留下什麼特別的印象。但在這次短短几天的閱讀中,這本薄薄的小冊子卻讓這幾年看過了太多浮華、功利、YY文的我感到了久違的寧靜,心像承載著祖孫二人渡船的河水一樣平靜的流淌著,用每一滴的觸覺去感受沈先生筆下那充斥著詩意和人性美的邊城。

《邊城》是沈從文沈先生的代表作,發表於1934年,小說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故事。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這樣一個奇特的家庭:靠擺渡為生的老船夫和孫女翠翠二人。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儺送,從此心中埋下朦朧的少女情懷。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上翠翠,托人向老船夫求親。兄弟倆人都愛上翠翠,他們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痴心地等著儺送歸來。

以上是邊城的大致內容。僅從大致來看,似乎全文沉浸在情感的糾葛和平緩卻抑鬱的氛圍里;其實不然,熟讀全文後的感覺絕對不是區區一小段文字可以展現的。沈先生帶給我們的是一個獨立的文學世界。文章之中的每一詞,每一句都流露出川湘地區熱情淳樸的民風,平靜自然的環境。《邊城》寄託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

文中的「邊城」以現實中的茶峒為原型,茶峒是位於川湘交界的小城,是名副其實的邊城。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隨著故事的展開,《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河街雖有「一營士兵駐老參將衙門」,有地方的「厘金局(稅收征稽)」,卻仿佛並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處是一片繁忙的勞作、古樸的店鋪、悠閒的生活景致。一切都是那麼平和,小城,青山,綠水,渡船,人家,街道……然而真正體現《邊城》之神韻,表現沈先生精心闡釋的內涵的是躍然於紙上的一個個人物,用沈從文自己的話說就是,「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關於《邊城》中的幾個人物,首先要提到的當然是主人公翠翠了。翠翠自幼父母雙亡,從小就跟著外公一起生活,而主要就是依靠擺渡。由於從小就是去了雙親,翠翠的內心是無比孤獨的。雖然有外公無微不至地照顧自己,但是年齡的代溝使外公並不能真正理解她作為一個青春少女的情懷。湘西的水養育了這麼一個秀氣的姑娘,邊城的船渡過了她的童年,外公的呵護陪伴了她的成長,更是沈先生的比賦予了她鍾秀的靈氣。翠翠是《邊城》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原因無他,一個如此純潔質樸的少女,又是哪個男孩可以抗拒排斥的呢?翠翠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她和外公相依為命,對外公關心備至。因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讓外公去尋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為外公擔心起來,為自己的想法的後果害怕自責。她愛上了儺送,感情純潔真摯。儺送遠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著心上人的歸來,表現了她對愛的執著。如此率真而純白的姑娘啊,如何令人把你忘懷。她「看著天上的紅雲,聽著渡口飄來鄉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沒有人能體會一個思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這日子成為痛苦的東西了」。她為這無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內心的哀痛,只能哄勸她說:「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麼事都不許哭。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對於一個花季少女,這樣的話太不切實際了。天保和儺送為了她唱歌「決鬥」,她卻毫不知情,只能在夢中希望愛情的實現,現實好像和她毫無相干。最後天保闖灘而死,儺送離家出走,外公為她的婚事憂愁而亡,她卻並不能了解這一切的前因後果,只能淒涼地守著渡船,等待著心上人的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沒有人能告訴她要孤獨地等到什麼時候。讀到這裡,我相信每一位認真的讀者都會為翠翠發出一聲嘆息,恨不得走進書內去安撫她幫助她。我不得不嘆服沈從文筆下的翠翠真如一個活生生的少女站在你面前一般,展現出現實中也不常有的那種質樸純真,那種美麗堅強

外公這個角色可以說是文章中的一根立柱,正是他的存在才使得翠翠的生活變得平靜而幸福,也正是他才使得文章表現出那種厚重和深沉。一個老人的形象總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哲理,不是嗎?外公保有著中國傳統的美德,他對孫女翠翠親情無限。為翠翠的親事操心擔憂,盡力促成翠翠愛情的實現。在生活上,對翠翠也是無比關懷,不讓翠翠坐熱石頭,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盡力體諒翠翠的心思,翠翠憂傷寂寞時為她講故事、說笑話、唱歌。由於孫女和孫女婿的悲劇,外公心裡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痕。這也是後來造成全文悲傷地一個伏筆,或者說是種下的因。外公怕翠翠走上她母親的老路,對她隱瞞了天保和儺送追求她的事;而後來天寶的死對造成翠翠了傷害,他又無能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訴說,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說他是在孤獨中死去的。對於外公對翠翠的愛,我十分感動,那是多麼慈祥的一位長者寬廣而又無私的愛啊。

天寶兄弟可以一起搬出來談一談。天保喜歡翠翠,托媒被糊裡糊塗地拒絕回來,他不知道翠翠喜歡儺送,儺送也喜歡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愛情的糾葛中。最後他知道自己沒有任何希望,只能孤獨地離開傷心之地。最後死於意外,也許正是他孤獨的歸宿。儺送也可以說孤獨地追求著愛情,和哥哥的「決鬥」,夜半唱情歌,卻並不為心上人所知。最後也孤獨地出走,不知飄泊到什麼地方。作為現代人,作為現實中的人,首先我認為天寶作為一個大哥是很失敗的,追求翠翠之前,竟然沒有發覺儺送與翠翠之間的情感苗頭,作為兄弟卻對兄弟的感情沒有一絲的察覺,不得不說是失敗。同樣,出於對翠翠這個角色的喜歡和同情,我不得不同樣對儺送作出批評,無論是作為弟弟,還是作為男人,都不應該選擇逃避,那只是懦弱的表現,並不是對自己的救贖。也許逃避是快速處理心情的方式,然而留下的是什麼?是「淒涼地守著渡船,等待著心上人的歸來」的女孩,是看完全文的讀者的一把心酸淚。

讀過《邊城》,就像以旁觀者的身份經歷了一段人生。雖然有時充滿心酸,有時發出嘆息,但更多的是那種心靈的洗滌,對生活和人生的深深地思考。

不得不說,如果沈從文想表現一種「人生的形式」,他做到了;如果想表現「人心之美」,他做到了;如果想使讀者盡覽全文後有所感悟,我想說,至少對於我,沈先生絕對做到了!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二)

昨晚看完了沈從文的《邊城》,說不出的感覺,心裡好像有點堵。慶幸自己生活在今天--一個可以不必再壓抑情感、不再那麼緩慢的時代。當然,也被文中秀美、恬靜的自然風光和純樸的民風所深深吸引,仿若自己也成為邊城的一員,呼吸著那裡純淨的空氣。

其實,了解一個社會的生存狀況,從男女之間的婚戀關係中最可明晰,雖呈現的是男女間的關係,可暴露的卻是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道德的狀況。男女間那源於自然的神秘吸引,中間隔著整整一部人類的艱辛歷史。

美麗的邊城,由於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其實還是一個人性受束縛程度較低的環境,可是,我們依然從生活在那裡的人們身上感受到深刻的歷史痕跡--那已經深植於中國人血脈中的痕跡。

翠翠,一個青澀、情竇初開的女孩兒,她的羞澀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卻是中國幾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個女人血液中的沉澱--是的,是經濟文化的產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屬於東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類社會的產物,而非動物的本能。--是的,那深刻在女性血脈中的面對男性的自卑,那壓抑真實感情、等待幸福降臨的被動,都是人類幾千年歷史所賦予女性的性別特質。

那位深愛著孫女、渴望孫女能夠得到幸福的善良、可愛的老船夫,亦無法跨越歷史和時代所賦予他的局限性。為了孫女的親事,他內心所呈現出的渴望、焦慮、自尊、自卑、掩飾、吞吞吐吐、欲說還休、矛盾、掙扎------是那樣令人痛心和無奈。是的,他豈是在與自己的內心鬥爭?他是在與整整一部人類歷史較量,他怎能超越時代給孫女一份自己把握的了的幸福?--最後,老船夫帶著一生巨大的遺憾走了,他無法把握女兒的幸福,亦無法把握孫女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還能有第二條可以通向幸福的路嗎?

其實,這豈是發生在一個邊城的故事?這難道不是中國幾千年來天天在發生的故事?那坐在溪邊高岩上默想的又豈是翠翠?那難道不是千百年來無數渴望幸福的女人?

是的,誰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誰又能跨越歷史享有不受時代束縛的幸福?--男人與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間真的是隔著千山萬水、隔著一部厚重而艱難的人類成長史。可那樣的一天真的值得期待、值得嚮往,因為,那是人性真正解放的日子,那是人類走出歷史陰影的日子,那是人類不僅在物質上也是在精神上真正豐盈的日子--儘管路還很長,但值得人類不竭地追求和嚮往。

忽然就被那些大膽直白的、洋溢著青春喜悅的男孩、女孩,男人、女人間那一點不古典、一點不含蓄的「我愛你」深深打動!竟至要流淚了--因為想到了翠翠。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三)

生活是活動的,圖畫是靜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圖畫供以人欣賞。

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裡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於畫外的人永遠充滿嚮往。

唐朝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記載:問今是何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些無論魏晉的人的生活在別人眼中卻是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怡然自樂。

沈從文也有文《桃源與沅洲》說:…千百年來讀書人對於桃源的印象既不怎麼改變,所以每當國力衰弱發生變亂時,想做遺民的必多,這文增添了許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許多人的酒量。至於住在那裡的人呢,卻無人自以為是遺民或神仙,也從不曾有人遇著遺民或神仙。

農村的確只是失意人酒後的談資或閒暇人的雅興。至於生活在那裡的人呢,卻無人以為自己是神仙和遺民。他們生存在所謂的世外桃源,承載著圖畫的完美與歷史的厚重。他們無法擺脫如畫般靜止的命運與生活。這潛在流動的悲劇命運。

《邊城》裡那一種沉重古老靜止的邊城風景,以及邊城小人物的生活狀況,如畫。而畫中的人物呢?

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裡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這生活無形中就夠成了一幅圖畫,有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意象與味道。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淒婉的悲壯。

作為圖景,有永不退色的鑑賞價值,濃厚的鄉土氣息。作為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涼,無奈。

翠翠的母親與一個軍官私生下她就早死去,父親她剛誕生起就遠去。從小相伴翠翠的是黃狗,爺爺,渡船,渡口以及對母親依稀回憶。成年累月感受的是臨溪石頭,天光日月,河風。

翠翠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變的黑黑。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清明如水晶。自然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動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鼬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儼然圖景中一道風景。她生活在這亙古不變的圖畫裡。

風和晴朗的天氣無人過渡,鎮日長閒。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岩石上曬太陽;或把一段木頭從高處往水中拋去,鏃的使身邊的黃狗自岩石高處躍下把木頭銜回來;或翠翠與黃狗張著耳朵聽祖父講城裡很多年前的戰爭故事;或祖父同翠翠兩人各把小竹做成的豎笛含嘴裡吹迎親送女的曲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

遇到過渡的是新娘。翠翠必爭著做渡船夫。站在船頭,懶懶的攀緣纜索讓船緩緩過去。花轎到岸拉,翠翠必戰在小山頭,目送這些遠去,方迴轉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邊。獨自哼唱或采一把野花束在頭上裝扮新娘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

平靜,古老而祥和,自然樸實。

然而翠翠卻是敏感脆弱,孤獨憂傷的。

倘使爺爺死了…吊腳樓上的曲聲與這幽怨的心思相對應。倘使爺爺死了,會有戶人家等著她?這是她唯一透破這圖畫的路?

引出了翠翠心中隱秘幽暗的一段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情故事。

筆觸冷靜平淡,語句沒有任何宣染艷麗。白描淡淡的不能再淡。然而白描中仍看到結果的厚重。()隱秘憂傷的是他們的情沒有開始就消失。

翠翠不做聲,心中只想哭,可是沒理由可哭。祖父再問下去,便引到了翠翠死去的母親…老人說了一陣,沉默了

原來來做媒的是為大老。而站在對溪高岸竹林里為她唱歌的卻是二老。二老想做雲雀,二老有詩人性格。翠翠喜歡二老不喜歡大老。

文字總在二老是為要一座碾水房還是一隻渡船著遊動,在渡船上爺爺反覆詢問中延續。

二老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翠翠,喜歡翠翠,他在碧溪阻為她唱了一十七個晚上的歌。他認定自己命中就是個撐船的。

翠翠感覺生活太平凡了,感到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

翠翠夢見在夢中被一個人的歌聲浮起來,上懸崖摘了一把虎耳草。

而先說媒的是大老,大老卻死去了。翠翠還不知怎麼回事就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二老因為家庭的阻力,捨棄翠翠下桃源去。翠翠的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情破滅。爺爺死了,她仍與黃狗來弄渡船。

整個只在一幅平靜滄桑的的圖畫中。給人無以承受的悲嗆,無以承載的重量。

畫外多少人對這種白描的圖畫不感興趣?不會想像那裡是個世外桃源?但有多少人真正去過文中所表敘的生活?

生活不是圖畫。生活需要流動。

到了冬天,那個塔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

淒涼樸素,憂傷結束了。

所有心思浮動,所有山川日月沉靜入畫中,凝結畫中。

沉積它厚重的背景:世外桃源還是小山城?

小山城是世外桃源,可那種生活卻不是想像的。

所謂無論魏晉的人從不知自己是神仙和遺民。

生活不同圖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