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沈從文自傳讀後感

沈從文自傳讀後感(一)

沈從文先生的自傳通過敘述描寫他個人的生活經歷使我對湘西那個遠離喧囂遠離繁雜的地方有了更深的認識,同時也對沈從文先生生活的時代有了更厚的感悟。

湘西是個民風淳樸介於自然與空靈間的美麗的地方。看沈從文先生的自傳我的感觸挺深的,覺得看他的文章就像是在一口古樸的井裡取水一樣,清清淡淡甜甜,沒有可以雕飾的華麗的辭藻,平平淡樸實的語言用心的勾勒著湘西邊城這個美麗的地方。他的文字就像溫潤的甘泉,自然流淌沒有波瀾,但是每一股清流都緩緩流淌入人心肺。那美麗的地方那淳樸的人們一直都向一幅不可觸及的畫在我的腦中出現。

邊城的寧靜讓我沉浸,那悠長悠長的古韻讓我不覺去領略和感受。沈從文先生的童年快樂無憂,他在湘西這個地方度過了自己美好的童年。「除此以外路上無處不是莓類同野生的櫻桃,大道旁邊無處不是甜滋滋的枇杷,無處不可得到充飢果腹的山果野莓。口渴時無處不是可以低頭下去喝的泉水。至於茶油樹上長的茶青,則一年四季都可以隨意采吃,不犯任何忌諱。即或者任何東西都沒得吃,我們還是依然十分高興。」說真的,我很羨慕沈先生,因為他們過的很快樂,就算在別人看來是沒有出息的行為。沈從文先生喜歡下雨天,因為可以不要穿鞋子,走路時專門走水坑,看到河裡有人在撈東西,他也要停下來看好一會,逃課去野外捉蟋蟀,在巷子裡跟人打架,總之,只要不學習,幹什麼都行。我從來沒想過,沈先生的童年會是如此,總覺得他應該跟其他人一樣從小就是一個佼佼者,而不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孩子。

邊城的寧靜中卻暗涌著最黑暗卻又無可奈何的因素,落後的思想對生命的無視、無一不刺激著我們的內心。人總是矛盾的。沈從文的矛盾更是有幾分必然。在某種意義上,他對昔日湘西的整個嚮往之情,都是被他與北平文化生活的接觸所激引起來的。當他決意用現代小說的形式來抒發這種感情的時候,他就已經註定要陷入那行為和情感之間的矛盾了。除非他真正實踐他在一篇小說集序言中宣布的計畫,重新回到那個湘西土著軍隊的司書的位置上去,他就不要想擺脫這個矛盾。有人說沈先生不管他在筆下如何挑剔都市,讚美湘西,甚至引申出一種對整個現代文明的懷疑和否定判斷,他實際上卻是湘西社會的逆子,他千里迢迢從湘西來到北平,此後雖也輾轉遷流,卻一直安心於城市的生活。作為作家的沈從文,他始終是一個嘈雜都市裡的居民,而並非沅水岸邊的隱士。

不管他人如何評價,看了沈從文先生的自傳我只想認為沈先生的童年經歷是我們心嚮往之的,他後來的人生之路也是他自己努力得到的。永遠都應得到尊重。

沈從文自傳讀後感(二)

沈從文,1918年國小畢業後,離家到土著軍隊當兵,闖蕩江湖,從社會現實人生這本大書中。汲取既古老原始又曲折地躍動著時代脈搏的文化滋養。1923年,受五四運動餘波的影響到北京,認識了郁達夫、徐志摩等現代文化名流,從而走上了文學道路。此後,他「從邊城走向世界」,以其對文學史的獨特貢獻,在身後樹起一座不倒的豐碑。

提起筆,思緒亂飛,卻不知如何下筆。喜歡從文,喜歡他筆下淳樸的湘西,喜歡他筆下的翠翠,卻不曾了解過他。帶著疑問,帶著榮幸,帶著感動,才發現那感覺是感慨、驚異。

沈從文小的時候特別頑劣,上私塾逃學是家常便飯。後來父母給他換到了遠一點的學校,去學校的路上,他拐著彎兒走很多遠路,就是為了看路上的風景。鐵匠鋪打鐵的,殺牛的,編竹籃子的,只要有人的地方,他都要停下看一看。

我從沒想過,一代文豪小時候居然是天天逃課,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肩而過的文豪居然是國小文憑,國中都沒畢業。

儘管許多的舉動讓我不解,讓我詫異,可是我不得不說我非常羨慕他。至少多年以後,至少當自己垂老回憶童年時,那些記憶值得回憶,那些過去值得留戀,我想這也是一種幸福吧!不像我們,童年的回憶只與學校、作業有關。為了考上大學,我們放棄了本屬於我們的自由,本屬於我們的天真,本屬於我們的好奇,本屬於我們的童年、少年、青年,可是如今呢?上了大學,我們卻沒得到什麼。

《從文自傳》,在介紹自己的一生,不如說他在說一個普通人如何成為一個詩人、作家。從文之所以有日後的成就,我想這與他的童年有不可分割的聯繫。為了他的興趣,他毅然決然的選擇了逃課,他愛家鄉的山,他愛家鄉的水,他愛家鄉的一切,他的童年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充滿了興趣。

童年過後,他沒在學校讀過書,他的思想沒有限制,也正是如此,成就了他的精華!

沈從文自傳讀後感(三)

沈從文小的時候特別頑劣。上私塾逃學是家常便飯,後來父母給他換到了遠一點的學校,去學校的路上,他拐著彎兒走很多遠路,就是為了看路上的光景。鐵匠鋪打鐵的,殺牛的,織竹籃子的,只要有人的地方,他都要停下看一看,甚至路過牢獄處,從殺人的地方走過去,要是看到沒有收的屍體,他都要撿起石頭來砸一下或者用木棍子去戳幾下。他喜歡下雨天,因為可以不穿鞋子,走路時專門走水坑,看到河裡有人撈東西,他也要停下看好一會兒,逃課去野外捉蟋蟀,在巷子裡跟人打架……總之,只要不學習,幹什麼都行。

很羨慕他每天不學習,逮到機會就去野外玩。他跟夥伴們出去,有時能逛一大天,身無分文,卻餓不著。看看他們是如何過的吧:「間或誰一個人身上有一兩枚銅元,就到賣狗肉攤邊去割一塊狗肉,蘸些鹽水,平均分來吃。或者無意中誰一個在人叢中碰著了一位親長,被問到:『吃過點心嗎?』大家正餓著,互相望了一會兒,羞羞怯怯的一笑。那人知道情形了,便說:『這成嗎?不喝一杯還算趕場嗎?』到後自然就被拉到狗肉攤邊去,切一斤兩斤肥狗肉,分割成幾大塊,各人來那麼一塊,蘸了鹽水往嘴上送。機會不好不曾碰到這麼一個慷慨的親戚,我們也依然不會癟了肚皮回家。沿路有無數人家的桃樹、李樹,果實全把樹枝壓得彎彎的,等待我們去為它們減除一分負擔,還有多少黃泥田裡,紅蘿蔔大得如小豬頭,沒有我們去吃它,讚美他,便始終委屈在那深土裡!除此以外路邊上無處不是莓類同野生櫻桃,大道旁無處不是甜滋滋的地枇杷,無處不可得到充飢果腹的山果野莓。口渴時無處不可以隨意低下頭去喝水。至於茶油樹上長的茶莓,則長年四季都可以隨意采吃,不犯任何忌諱。即或任何東西沒得吃,我們還是依然十分高興。()就為的是鄉場中那一派空氣,一陣聲音,一分顏色,以及在每一處每一項生意人身上發出那一股不同臭味,就夠使我們覺得滿意!我們用各樣器官能吃了那麼多東西,即使不再用口來吃喝,也很夠了。」

沈從文小的時候還學會了擲骰子賭錢,他經常用母親讓他買菜的錢在大街上跟乞丐們賭,賭贏了,把錢買了吃的分給夥伴們,輸了,沒錢買菜,或者少買了菜,回家便免不了一頓臭揍。家中人覺得他給家人丟了顏面,因此在親戚中他的地位似乎就低了些。可他全然不顧,而且從那裡學了許多下流野話,和賭博術語,他從沒後悔難過,他自己說,「只是當十五年後,我能夠用我各方面的經驗寫點故事時,這些粗話野話,卻給了我許多幫助,增加了故事中人物的色彩和生命。」看看也確實如此,如果非他親身經歷過,見過,聽過,不會把文章內容、人物風景寫得那麼貼切自然,栩栩如生。

沈從文年少直到青年時讀書都很少,小時候在外面野,大點了進了軍隊,成天跟著隊伍跑,見過各色各樣的人,社會這本大書所教給他的,遠遠超過他在學校所學,他以後的成就也得意於這本大書。現在想想我們老師說的那話真是有道理:見識改變自己的命運。的確如此,見多了,經歷多了,明白領會的多了,人的思想也會跟著變,這些見識和思想對日後自己的發展不是毫無用處的。

看看沈從文小時候的經歷,再看看現在孩子們的生活,真替他們感到委屈、遺憾。等他們將來回憶童年的時候,除了大堆的作業,無數的輔導班,不知道記憶中還會留下什麼?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