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哲學的慰藉讀後感

哲學的慰藉讀後感(一)

《哲學的慰藉》的作者阿蘭德波頓自己所說的那句話,「乏味感可以作為判斷一本書價值的一種標準」。原本以為他這本書一定很乏味,第一遍讀的感覺還有點抓不住它的意思,感覺有點亂亂的,要不是因為其中有不少精彩的句子,可能真的會讀一半就棄而不看了。然而,等到看完全部後,重新再去回味時,另一個念頭便產生了,再好好地去讀它一遍,那是因為那本書真的很有趣而且無「乏味感」,重讀後最驚奇的發現便是,我的「讀後感」,竟然就是第一次閱讀時在書上劃下的那些紅槓槓,其實就是作者替我寫出來的,這是我以前讀書從未有過的感受和收穫!

一個作者竟然能將讀者讀時的心思捉摸得那麼的透徹,描述得那麼的準確,讀這樣的作者的書又怎不讓人感覺格外的親近。作者寫了六位哲學家的故事,這樣的精彩表述也穿插在不同的章節中,讀者跟著他的思路,仿佛一會兒走進了很神聖的教堂,聽他敘述很哲學很理想的思想,一會兒又來到了公園的草坪上,與讀者輕鬆的對話,就如同與你面對面的聊著他的看法,有時還帶著幽默的口吻,透露出一點小小的質疑。我讀他的文字,仿佛覺得那些寫在書上的「思想產品」在實際中也有了可運用的意義。

而通常我們卻常常被「哲學城堡」門口的那二個「假石頭」做的衛士,一個叫艱澀,一個叫深奧的擋在了門外,其實我們真的放開了膽子,踏進一隻腳去,又如何呢?作者告訴我們「哲學家的偉大不在於高深莫測,而在於能與常人對話」,也就是說,如果那些所謂深奧的書,不能讓常人讀懂,與常人對話,再加上乏味無趣,那我們就完全不必去讀它們,管他是什麼名人,什麼名家寫的,其實這也說得通,作者寫書是讓讀者去讀的,讓人讀不懂,寫的人豈不是「瞎子點燈白費蠟」,一本書也就等於一堆廢紙,一文不值,只有好書才會令人百讀不厭,就像這本《哲學的慰藉》,讀上幾遍,仍然可以讓人回味無窮。

哲學的慰藉讀後感(二)

德波頓的《哲學的慰藉》一書選擇西方哲學史上六位哲學家,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哲學對於人生的慰藉作用。人生中有種種不如意處,其中有一些是可改變的,有一些是不可改變的。對於那些不可改變的缺陷,哲學提供了一種視角,幫助我們坦然面對和接受。

在此意義上,可以說哲學是一種慰藉。但是,哲學不只是慰藉,更是智慧。二者的區別也許在於,慰藉類似於心理治療,重在調整我們的心態,智慧調整的卻是我們看世界和人生的總體眼光。因此,如果把哲學的作用歸結為慰藉,就有可能縮小甚至歪曲哲學的內涵。

全書中,我讀得最有興味的是寫塞內加的一章。部分的原因可能是,這一章比較切題,斯多噶派哲學家本身就重視哲學的慰藉作用,塞內加自己就有以《慰藉》為題的著作。作為羅馬宮廷的重臣,此人以弄權和奢華著稱,頗招時人及後世訾議。不過,他到底是一個智者,身在大富大貴之中,仍能清醒地視富貴為身外之物,用他的話來說便是:"我從來沒有信任過命運女神。我把她賜予我的一切--金錢,官位,權勢--都擱置在一個地方,可以讓她隨時拿回去而不干擾我。我同它們之間保持很寬的距離,這樣,她只是把它們取走,而不是從我身上強行剝走。"

不止於此,對於家庭、兒女、朋友乃至自己的身體都應作如是觀。塞內加的看法是:人對有準備的、理解了的挫折承受力最強,反之受傷害最重。哲學的作用就在於,第一,使人認識到任何一種壞事都可能發生,從而隨時作好準備;第二,幫助人理解已經發生的壞事,認識到它們未必那麼壞。

壞事為什麼未必那麼壞呢?請不要在這裡拽壞事變好事之類的通俗辯證法,塞內加的理由見於一句精闢之言:"何必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見全部人生都催人淚下。"叔本華有一個類似說法:倘若一個人着眼於整體而非一己的命運,他的行為就會更像是一個智者而非一個受難者了。

哲人之為哲人,就在於看到了整個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因而能夠站在整體的高度與一切個別災難拉開距離,達成和解。塞內加是說到做到的。他官場一度失意,被流放到荒涼的科西嘉,始終泰然自若。最後,暴君尼祿上台,命他自剎,同伴們一片哭聲,他從容問道:"你們的哲學哪裡去了?"()

……

在當今這個崇拜財富的時代,關於伊壁鳩魯的一章也頗值得一讀。這位古希臘哲學家把快樂視為人生最高價值,他的哲學因此被冠以享樂主義的名稱,他本人則儼然成了一切酒色之徒的祖師爺,這真是天大的誤會。其實,他的哲學的核心思想恰恰是主張,真正的快樂對於物質的依賴十分有限,無非是食、住、衣的基本條件。超出了一定限度,財富的增加便不再能帶來快樂的增加了。奢侈對於快樂並無實質的貢獻,往往還導致痛苦。

事實上,無論是伊壁鳩魯,還是繼承了他的基本思想的後世哲學家,比如英國功利主義者,全都主張快樂更多地依賴於精神而非物質。這個道理一點也不深奧,任何一個品嘗過兩種快樂的人都可以憑自身的體驗予以證明,沉湎於物質快樂而不知精神快樂為何物的人也可以憑自己的空虛予以證明。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