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萊特讀後感(一)
近日我看了莎士比亞所作《哈姆雷特》它是由五幕悲劇組成的。在這位戲劇大師的幾部悲劇中間《哈姆雷特》是最撲朔迷離的也是最富有哲理性的。其中如父王為惡叔所弒王位被篡母后與兇手亂倫而婚王儲試圖復仇而裝瘋等基本情節。十分吸引我卻又十分悲慘。
這次我想聊聊劇中的三個人物。
第一位是本劇的主人公--哈姆雷特。讀完這本書我認識了他從「時代脫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扳正過來」這句豪言壯語到「是活下去還是不活這是個問題」這句絕望的嘆息的全部心理背景。實際上哈姆萊特的尷尬在於一個纖弱而又明達的心靈肩負著與其行為能力不相稱的重任比坦特魯斯更難堪饑渴比西緒弗斯更枉費心力。用歌德的說法「這是一株橡樹給栽在一個只應開放嬌紅嫩綠的昂貴的花瓶里。」在哈姆萊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環境的殘暴性是如此相反而又相成以致這個獨特的性格在內涵方面顯得密緻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顯得博大而深廣。
其實就是如此的撲朔迷離讓我的同情也不得不轉移到配角奧利菲亞的身上她是如此的年輕心靈和身體都沒有成熟種種柔情連她自己都不明其所以然便提前油然而生愛和恨一起壓擠著、煎熬著她脆弱的身心。她愛人同時渴望被愛卻往往意識到自己愛人勝過被愛。她不幸而又無助不是因為品質上的弱點完全只是由於自己也不了解的天真無邪她當然十分痛苦卻從未流露出來。所以在我看來她更像一隻小鳥為了尋求庇護投向哈姆萊特的懷抱;可嘆他在神經錯亂中竟把她從自己身旁摔開去摔的那麼重終於無意間殺死了她。她死在了她愛的人手上上天對她還是仁慈的。
最後我想聊的這個人物與前兩個人物相比他出場次數並不多卻對情節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無論在外國還是中國鬼魂往往是一個有濃厚的人情味因為前世有莫大的冤屈在墳里不得安寧只得向活人顯靈直至冤屈得以昭雪正義得以伸張為止。老哈姆萊特正是這樣一個鬼魂以致他一出場便發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呼喊後來把他如何被人謀害的經過口齒清晰的描述給哈姆萊特聽他談到他所受的痛苦並不是消極的哭訴而是積極地要求復仇這就是老哈姆萊特。
《哈姆萊特》是一個很悲慘的故事但從幾個人物中我了解了許多懂了許多許多……
哈姆萊特讀後感(二)
《哈姆雷特》這部戲劇中,處處可以看出作者著意把自己心目中的典型人物塑造成一個英雄形象的匠心:哈姆雷特很有心計,在敵強我弱的惡劣情況下,他敢於針鋒相對地進行鬥爭,《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最著名的—部悲劇,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義思想。莎士比亞說過,他的作品就是「給自然照一面鏡子,給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給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態,給時代和社會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記」。正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描寫人物心理的語言十分豐富,這在莎士比亞所有悲劇中也是十分突出的。如哈姆雷特的性格大部分是以「瘋話」表達出來的,他的「滿口荒唐言」就像迸發出來的火花。克勞迪斯陰陽怪氣的語言則照映出了他口蜜腹劍的醜態。波洛涅斯愛用詩體語言,給人以滑稽可笑的印象。總之,是一出人文主義思想家的悲劇,是歐洲文藝復興土壤里長出來的一朵長開不敗的藝術之花,直至今天,還在散發出它所特有的馨香。
哈姆雷特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理想人物。他是王子,按照傳統,是王權的當然繼承者。但是,他的美好前途被顛倒了的時代顛倒了。戲一開頭,作者就展現了一幅醜惡的社會畫面:國家發生宮廷政變,國王被害,陰謀家竊取了王位;王后改嫁;但哈姆雷特決非「完人」。他雖然善於思索,卻優柔寡斷;他雖然受到人民的愛戴,卻並不相信人民。儘管哈姆雷特有令人欽佩的才能,竭力想除舊布新,但他總是鬱鬱不樂,遲疑不決,他始終是孤立的。這就註定了他與醜惡同歸於盡的悲慘命運。
《哈姆雷特》是一出人文主義思想家的悲劇,是歐洲文藝復興土壤里長出來的一朵長開不敗的藝術之花,直至今天,還在散發出它所特有的馨香。主人公哈姆雷特首先面對的是自己的原先的理想世界的破滅。這使他對世界產生懷疑。而這種懷疑直接促成了他後來的彷徨。他意識到:完美的東西原來並不存在,貞潔抵不過欲望,道德戰勝不了貪念。他認為應該去復仇,可是那道德敗壞的人是他的母親;但是就算復仇成功,又能怎樣?為此他說:「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活著是一種痛苦。
哈姆雷特的情形並不是唯一的,生活的大手對每一個人握得是如此之緊。老國王的死,這和王后並沒有關係。但是作為婦人的她面臨著兩種選擇,那就是道德或者是欲望。她選擇了後者。然而她遭到了哈姆雷特的蔑視和批評,道德的空虛帶給她相當大的痛苦,其實王后是一個善良的人,她並不是道德敗壞。她是在選擇哪種不幸,而不是在選擇自己的命運。命運這種東西是怎樣的一種存在,他既像影子一樣和我們形影不離,又似陽光一樣溫暖人心,但更多時候,像夢魘一樣深邃而可怕。與哈姆雷特的停滯不前不同,其他人進行了行動上的抗爭。新國王殺死了老國王,並且嘗試著懺悔來洗清自己的罪孽,並且妄圖通過殺死哈姆雷特保住王位。勒替斯和國王一起實施了計畫,企圖讓哈姆雷特為自己的父親的死付出代價。但是最後呢?新國王死了,他也許可以說被復仇了。勒替斯死了,計畫失敗了。哈姆雷特死在了別人對他的復仇里。
哈姆萊特讀後感(三)
《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在1601年至1607年完成的,這個悲劇講述的是丹麥王子哈姆萊特為父親報仇的故事。
本文哈姆萊特內心人文主義與現實的衝突,一方面他認為事事由天定,一方面他又要除掉新國王。他雖然愛自己的母親,但是因為母親嫁給了新國王而諷刺他的母親。哈姆萊特十分愛奧菲莉婭,但又因為復仇而害怕殃及到她。哈姆萊特不乏智慧,不乏勇敢,不乏對愛情的忠貞,但也流露出因厭世而猶豫不決。
哈姆萊特的經典形象,在中外的文學研究史上都是無人質疑的事實。
在哈姆萊特猶豫徘徊時,他身邊的人無意識的幫他做出最後的決定,他的好友背叛了他的友誼,他愛慕的女子成了封建社會的工具。善良的藝術家被迫流浪,所有的不公正事件,社會種種黑暗都影響哈姆萊特,督促他要去報仇,去改變世界。
哈姆萊特的死是一個悲劇,但也是對他最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