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盧梭懺悔錄讀後感

盧梭懺悔錄讀後感(一)

合上盧梭的《懺悔錄》,我不禁掩卷嘆息。從日內瓦到聖彼得島,盧梭一生仿佛都在進行著一次死亡才能結束的旅行,傅塞城、昂西、都靈、里昂、尚貝里……他在二十五歲以前的經歷幾乎可以與平常人的一生相當。

肉體的流浪往往來源於精神的躁動,盧梭更是如此,這顆溫柔、善良而又充滿熱情的心,幾乎無時不刻不嚮往著奇遇,也許讓他流浪,也有命運的安排,但真正最後促使他流浪而不是忍耐的,卻是因為他的精神對現實的叛逆〔畢竟,他的許多同伴在同樣的情況下選擇了繼續忍受〕,為了擺脫師傅的折磨,他義無返顧地選擇了逃跑,為了與巴克勒的友情,他拋棄了就在眼前的富貴前程,選擇了與好友一起流浪,直到與巴克勒告別,再次回到華倫夫人身邊,他才真正安定下來,因為他已經找到了一顆與自己同樣高貴的心,然而,在歷經波折之後,他發現自己在華倫夫人心中的地位已經被取代,在失望、憂慮和幻想的同時作用下,盧梭再一次地選擇了流浪……

是不是所有的流浪都是為了尋覓一個歸宿?我只能說:「不知道,但盧梭的流浪——在我看來——是的。」他徘徊於理想與現實之間,甚至沉溺幻想。他說:「我始終是一個愛好孤獨的人,乍看起來,這種性格顯然是極端恨世的,十分陰鬱的,然而實際上,它是一顆充滿熱情的心、善良、溫和親切的心產生出來的,而這顆心,由於找不到和它相似的心,就不得不耽於幻想了。」他的一生充滿苦難,他把自己的出生視為苦難的開端,他享受過的短暫幸福只給他留下了會令他淚流滿面的回憶。幻想與現實的差距越大,苦難越是刻骨銘心,正如《新愛洛伊絲》中聖普樂的自述:「多情的心,是上天賜予的危險的禮物,誰接受了這件禮物,誰就註定要在這世上遭受苦難和折磨。」

不如歸去,可是,歸去何方?華倫夫人拋棄了他,半個歐洲放逐了他,曾並肩作戰的百科全書派與他決裂。盧梭追求的,是至真至純的美,為此,他不願做任何妥協,這註定了他不斷地追尋,又不斷地被放逐。這種絕對純真的美,大概就是盧梭夢中的歸宿吧,而在今天,它又何嘗不是現代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夢?「信息社會不僅杜絕了肉體流浪的可能性,也日益消除著精神叛逆的可能性。」而盧梭,卻以他驚人的坦誠和細膩感性的筆調,將自己的一生娓娓道來,讓處在紛繁忙碌中的人仿佛在燈火闌珊處遇見了靜靜等候的知己,向自己講述著那些「多情卻被無情惱」的故事。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份「流浪情結」,即使在緊張忙碌的白天裡,疲倦讓我們暫時忘卻了它,但在某個夜深人靜的時刻,我們那偶爾失眠的心靈難道不會泛起一絲一毫的惆悵與焦慮嗎?

可能只有在這時,我們才能想起讓-雅克·盧梭,與他一起開始一段心靈深處的流浪……

盧梭懺悔錄讀後感(二)

今天我勉勉強強把盧梭的那本很很出名的一本書叫《懺悔錄》看完了,不過也是虎頭蛇尾的看的,因為我後來是在是看不下去了,曾經讓我那麼神往的一本書現在竟讓我不想再看它一眼了,原因就是,我看了這本書後的對盧梭的感覺就是感情太泛濫,這讓他在我的心中大打折扣。他好像愛過很多女人,並且就我觀察,都是些有夫之婦,有好多對他有好感的年輕的女孩子他都不理。我不知道他到底是因為母親死的早而對比他年長的女性有戀母情節還是因為他生性如此,假如他生性如此,那是不是所有的有文采的弟子都是如此多情,這讓我不禁的想到徐志摩--也是一個多情的,多情到把自己朋友的妻子據為己有。至少在我看來,我是不能容忍的,我不知道是我所處的時代隱性的告訴我們這種『愛』讓人們鄙視還是怎麼的,也許是我的成長經歷和文化的氛圍在暗中催化的原因吧!

說到這,我也忍不住地想提下在那本書的上章帶給我的思考,那就是其實有很多東西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在不懂事的孩提時代卻更為重要,周圍家人、親戚的對他的關愛,他不懂犯錯誤後大人對他的方式、朋友是益友還是損友等等都可以影響孩子人生觀價值觀的標準。比如說,他知道偷東西不對,但他也知道偷後沒被逮到當然好,逮到了也沒關係,不就是打一頓嘛,「我偷,你打」也是一個不錯的交易,於是就放縱自己的行為,或許也就會導致我們將來不願看到的情景,

看這本書我還有個感覺就是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多出去見見世面是非常有益的。盧梭17歲離家出走,然後就一直流浪在外面,認識了很多人,也碰了不少釘子,常常入不敷出,在窮困潦倒中掙扎。加上本身的體弱多病,讓他在老早時就擔心自己活不過25歲。不過早的涉世讓他懂得很多人情世故,我想這一點比學書本只是更重要。事實上,命運對他也不薄,他結識了華倫夫人--一個大他十二歲的一個貴族夫人,因為結婚後沒孩子就和她丈夫分居了,但因為是天主教的信徒,收入也很豐厚,她有一副菩薩心腸,樂善好施。於是盧梭便與她走的很近他也十分的愛那個婦人,我想帶有種對母親的眷戀吧,事實上他也的確叫她「媽媽」,只是後來,按書上寫的是他22歲時成了華倫夫人的情人,這就是我不懂盧梭的地方,太奇怪啦!然後他又在社會的輾轉反側里認識了特蕾沙,與她結婚了,然而就他說的他並不愛她,她卻非常的愛他,這我也覺得很奇怪,他們的5個孩子都被盧梭送到孤兒院了,真是不顧責任,大學者的思想也許就是這樣,讓人摸不著頭腦。

以上說了那麼多,都是些我不理解他的地方。但在那本書中,我的卻是看到了他作為一個大學者的閃光點,那就是對學習的獨到見解(雖然這我也知道,但當我看到心裡所想的東西與別人想的一拍即合的時候心裡就特別高興)。那段文字是第六卷的一段,我相信看過《懺悔錄》的人都會注意那段,因為我準備在那頁書做記號時發現那頁已經有了個折橫。這裡我把它打下來,希望看過的人頁能從中得到些啟迪。

『我們無論學什麼,首先一定要找出與其學問相關學問相關聯的地方,從這裡可以發揮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妙用。雖然人類的智慧還不足以明了存在於宇宙間的一切事物,但我們可以選擇其中一門學問作為專門細緻的研究,來求得觸類旁通。我們的方法就是分類別的研讀百科全書,然後再進行整理歸納,這就得靠自己的思索。無論我師傅能繼續活下來,絕不能讓大好的時光白白溜走。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過25歲,但總要活的充實而有意義,因此,我決定要盡一切力量研究值得自己投入的學問。

盧梭懺悔錄讀後感(三)

上一周用了兩天的時間看完了盧梭的《懺悔錄》和余華的《活著》。

感覺到的不是某些情節的動人,而是那種隱藏在其後的幸福與自由。

越讀書越覺得自己的匱乏,想突然間讀完所有的書,有人說讀書應該「少而精」,有人則認為該多而廣,我被這些相左的觀點弄得很迷茫。我想不論怎樣還是先來個多而廣吧,因為如果精就等到上了博士再說吧!

喜歡的是盧梭那種自由,他的自由不與金錢掛鈎,他追求的是屬於自己內心的快樂。他喜歡閱讀,喜歡到處遊玩,喜歡按自己的意願寫作,喜歡為自己所愛的人付出一切。儘管他做過壞事,而且「有罪者的良心為無罪者復仇」,他終身為了良心的譴責而不安。他在那個時代,是個不與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的下層人,卻有著超出時代的思想和崇高的道德……我想給自己的自由也許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因此告誡自己不要過多的按照世俗的眼光來約束自己,畢竟束縛不利於自己的發展,走自己的路,不管對不對,只要堅持下去,相信能夠超越原來的自己。

《活著》給我的啟示是幸福。()幸福不必然和金錢或背景相聯繫,重要的是一家人能夠彼此真心付出,相親相愛。有了那種維繫全家人的感情,一切都不重要了。也許福貴在物質上是貧窮的,但是在精神上一定是幸福的。雖然他「在笑中哭,在死亡的陪伴下活著」,可是家人給他的愛讓他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我生活在一個貧困的家庭里,但是我缺少這種家庭真正的愛。不是說父母不愛我,而是發現他們總是為了錢而爭吵。我和妹妹在他們的爭吵中長大,一直認為錢是最重要的,因此很早就立下目標賺好多好多的錢,以後不讓父母吵架。於是,我在努力,而努力的目標不是自由與幸福,是束縛人使人異化的金錢。於是覺得自己不是自己的主人,而是金錢的奴隸。拚命的家教掙錢,寧可為了掙錢而放棄一切娛樂和自由。這種想法讓我過的好累。好想讓自己離開這樣的生活,可是每每想到父母吵架的心寒,和對我抱有的期望,我都會投降。於是,我不是快樂的,也不明白為什麼別人是快樂的,難道別人的目標是輕鬆的嗎?

現在我找到了原因,彌補家庭裂痕的最好藥膏不是冷冰凍的金錢,而是真情。雖然母親還在為了那五斗米而拚命的苦幹,而我也沒有辦法勸說母親休息,那麼唯一能給他們的只能是我對他們的愛。

我想未來的社會一定不會再有一個我,因為錢將在未來一文不值!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