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錄讀後感(一)
現當代文學老師布置主題演講包括一個內容,就是分析郁達夫的沉淪和盧梭的懺悔錄,老師說讀完懺悔錄精神層次會提升一層。自己於是借來了懺悔錄來看,只看完了上卷,下卷還未看完,有所感,就記下來了。
正如盧梭自己所說,「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這就是我所做的,我的為人,我以同樣的坦率道出了善惡。我既沒隱藏什麼醜行,也沒添加什麼善舉。」盧梭確實在文中表露了自己的心境,非常坦率,可以看出他是很大膽的,他是敢於剖析自己的人,對自己動手術刀。我自己的感覺是,我讀著讀著就感覺其實他不必懺悔,我已原諒他了。
盧梭少時讀書的積累《宗教與帝國史》《名人傳》等,這為後來打下基礎,文中多處提到書,自己當學徒時,也是為了擺脫孤獨吧,「除了閱讀,什麼也不再幹了,包括偷竊」,可以看出,讀書有多重要,自己以後會趁大二時間豐富,多讀書,讀好書。偷竊,盧梭沒有掩蓋事實,也透露了一種犯罪心理,「我覺得挨打是對偷竊的一種補償,讓我有權繼續偷。」這是一種典型的心理畸形,「那我當小偷處置,就是允許我當小偷。」從中,我們也可以了解一些犯罪者的心理,他們就是一種破罐子破摔,無所謂的心理。
遇到瓦朗夫人這一段,「她笑吟吟地接過我哆哆嗦嗦地遞給她的信」,與其說瓦朗夫人是盧梭的情婦,倒不如說瓦朗夫人是盧梭的半個母親,或者反過來說,盧梭更像是瓦朗夫人的情夫,在盧梭筆下,瓦朗夫人是地位很高的,是盧梭頂禮膜拜的。即使後來盧梭幾乎被拋棄,他都沒有貶低瓦朗夫人,更多的是悔恨。盧梭從小失去母親,盧梭缺少母愛,在我眼中,或許盧梭把瓦朗夫人當做自己的母親了吧。正是瓦朗夫人彌補了自己心中關於母親的空白,所以盧梭才會死心塌地吧。
盧梭對父親,對一般人來說,如果對自己不理了,可能更多的是憎惡吧,但盧梭對自己的父親多得是崇敬,「他還是以為好父親」,這一點是很令人讚賞的,孝,最基本的道德只要沒淪陷,就會還有做人的底線,就是個好人。
在讀這篇著作時,自己發現自己的一些不足,就是對教會,天主教和新教不了解,讀起來有點吃力,自己以後會了解一下西方的宗教。而且說實在的,我搞不懂盧梭到底在懺悔什麼,他像是在寫自傳,人生中誰不犯一些錯誤呢,有的錯誤也是外在的條件造成的,不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他可以不必那樣地自我懺悔,甚至可以把名字改成盧梭反省錄,甚至回憶錄。不管怎樣說,這種自我反省是值得我們借鑑的,我們需要不斷反省自身,完善自身。
懺悔錄讀後感(二)
上個周末去上海書城,本來準備再讀一遍《基督山伯爵》,記得高中在上課的時候偷偷看基督山,被班主任發現然後毫不留情地沒收了,沒收的那本還是基督山伯爵的下冊,可想而知當時的悲憤之情。至於這本書內容,早已忘得一乾二淨。這次在書城沒有找到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基督山,所以只好買了法國著名作家讓。盧梭的《懺悔錄》。
當時大致看了一下譯者的序,覺得不錯,而且作者的名字也蠻有意思。買回家仔細一讀,便發現又是一本完全符合我胃口的好書。在我準備開始好好讀書的時候,本著世界名著的標準,非經典不讀,所以從紅與黑到遠大前程,再到現在的懺悔錄,沒有一本不是世界文學璀璨的寶石,而且我也對這幾本書的內容題材都特別喜歡。
「我現在要做一件以前沒有人做過,而且以後也不會有人敢做的事。我要把一個人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這個人--就是我。」。這是懺悔錄的經典開場白。盧梭晚年受到了無情的政治迫害,甚至文學界的朋友都還是背棄他。最後他終於決定把自己的一生完完全全地寫出來,讓世人和讀者來判斷,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有著哲學家的智慧和作家流暢的文筆,所以最終他實現了他的目標。無論是他的卑鄙齷齪,還是他的品德高尚,他全部一筆筆真實地寫入了《懺悔錄》。如他第一句所言,以前沒有人做過,即使過了兩百多年的今天,也沒有人敢做。而他把自己的醜惡一面寫下來,並沒有對他的形象有太多負面的影響,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他的偉人地位完全被《懺悔錄》一書堅實地奠定下來。
我剛看完了《懺悔錄》的青年部分,也就是和盧梭一起重溫了他的青年時代。他的很多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都能引起我強烈的共鳴。他有兩面性,有時候是一個聽話的好孩子,有時候會沒有理由得變壞,幸運地是,他最後還是能夠重新回到正確的方向,而沒有一直墮落。我覺得自己的童年和青年在這一點一樣,我自己的本性也是非常善良,但是在高中時代也墮落過,做過很多壞事。最後也能自己改正過來。實際上還是因為環境,環境確實能夠對人的行為形成極大的影響。盧梭也喜歡女孩子,而且對自己喜歡的女人顯得感情特別豐富,容易動情。但是又非常拘謹,有一次很深刻的戀愛,即使最深的接觸就是吻了那位小姐的手。但這次戀愛給他帶來的快樂已經遠遠超過了其它人以吻手開始的戀愛。不能否認,這一點我也和他一樣。我和他一樣從內心裡就完全沒有其它的想法,而已經能在交往中享受到極大的精神快樂了。盧梭有一段對女人的見解,一些自以為很聰明的女人喜歡用詢問的方式來了解男人的內心,而實際上這會使男人產生本能的反抗,只會用謊話來欺騙她們。相反會對她們產生反感。我完全贊成他的這個觀點。他確實有極強的對人性的觀察力。還有一點性格我也和盧梭及其相似,就是不喜歡別人來教自己。用盧梭的話來說,就是擔心在別人教我的時候擔心聽不懂,而不懂又要裝著聽的懂。最後還是沒懂,所以我們都喜歡自己看書學習。還有一點就是反應很慢,這一點很可愛,但是的確是一個很大的缺點,我們對人都有很強和很敏銳的觀察力,在某次談話結束後很久後,談話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細節,每個人的神情都能準確的回憶起來。可惜在過程中我們都有很慢的反應。這讓我們看起來比實際上要笨,真正的才能被隱藏起來了。他對金錢的看法也和我一樣,我也從來沒有對金錢苦惱過。我完全統一他的觀點:金錢有兩種,我們口袋裡的金錢是讓我們保持獨立自由的一種工具。我們正在爭取的金錢是讓我們成為奴隸的一種工具。所以有時候他對自己的錢很控制,但是從來不羨慕不是自己的金錢。對待金錢上,我也和他完全一樣,在能夠保證生活下,我甚至要更大手大腳,也許來自於對自己的自信,從來不擔心沒有錢的生活。總而言之,從盧梭的青年時代,我看到了很多和我相似和相同的優缺點。很多很多這裡都說不完。
他在青年時期也碰到過很多善良的勞動人民,他們給他提供過無私的幫助。勞動階層的人在他筆下得到了高度的讚揚和肯定。這也勾起了無數我小時候的回憶,有一次離家出走,走了很遠,後來迷路了。一個撿垃圾的老頭幫助我,他幫助聯繫家裡人,我最後得以安全回家。另一次在火車上,因為我沒有座位,有善良的老爺爺老奶奶給我零食吃,而且她們的孫女還主動給我在泡麵時讓座。這些微小的善舉都在我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盧梭問,為什麼在我青年時代能夠接觸到那麼多善良的人,而在我成年後接觸到的確很少了呢?他知道,因為那是不同的階層。貴族階層的人性要少了淳樸和熱情,更多的是爭奪利益時的卑鄙和無恥。
盧梭沒有對自己的性格多做評價,他將這個權利留給了讀者。我覺得他的青年形象非常真實,很多缺點大家也有,但是有很多性格特點和一般孩子不一樣。這樣也是他能夠取得後來的成就的一個原因。
懺悔錄讀後感(三)
當時我是什麼樣的人,我就寫成什麼樣的人:當時我是卑鄙齷齪的,就寫我的卑鄙齷齪;當時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寫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萬能的上帝啊!我的內心完全暴露出來了,和你親自看到的完全一樣,請你把那無數的眾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為我的種種墮落而嘆息,讓他們為我的種種惡行而羞愧。然後,同樣真誠地披露自己的心靈,看看有誰敢於對您說:「我比這個人好!」。這是盧梭先生最激勵我的一段話,他直接寫出了他的心聲,他的內心世界,我們可以看到當時那個時代真正的他還有那個時代一個普通人民所有的壓力。
上帝造人的時候,給我們一雙眼睛看外部的世界,審視內心的智慧之眼則是這顆懺悔的心。如果說讀蒙田讓我心靈安詳閒適,讀盧梭則使我悲天憫人。盧梭覺得前輩作家蒙田還坦白得不夠,他說蒙田雖然也講了自己的缺點,卻把它們寫得相當可愛。看起來像是自責,但是卻是自贊。他針鋒相對地提出了一個哲理性的警句:「沒有可憎的缺點的人是沒有的。」在懺悔錄里,他寫了他的吝嗇,他的偷盜習慣,他對朋友的背叛,他說的謊行的騙。
由於作者的親身經歷,他有條件在這部自傳里展示一個平民的世界,讓我們看到十八世紀的女僕、聽差、農民、小店主、下層知識分子以及盧梭自己的平民家族:鐘錶匠、技師、小資產階級婦女。把這樣多的平民形象帶進十八世紀文學,《懺悔錄》就是這樣一個激進的平民思想家與反動統治激烈衝突的結果。它是一個平民知識分子在封建專制壓迫面前維護自己不僅是作為一個人、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普通人的人權和尊嚴的作品,是對統治階級迫害和污衊的反擊。它首先使我們感到可貴的是,其中充滿了平民的自信、自重和驕傲,總之,一種高昂的平民精神。《懺悔錄》中那種平民的自信和驕傲,主要還是表現在盧梭對自我形象的描繪上。他在那個充滿了虛榮的社會裡,敢於公開表示自己對於下層、對於平民的深情,不以自己「低賤」的出身、不以他過去的貧寒困頓為恥,而宣布那是他的幸福年代,他把淳樸自然視為自己貧賤生活中最可寶貴的財富,他驕傲地展示自己生活中那些為高貴者的生活所不具有的健康的、閃光的東西以及他在貧賤生活中所獲得、所保持著的那種精神上、節操上的丰采。
盧梭在《懺悔錄》中寫十八世紀這個階層的精神狀況、道德水平、愛好與興趣、願望與追求。()在這裡,盧梭致力於發掘平民的精神境界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自然淳樸的人性、值得讚美的道德情操、出色的聰明才智和健康的生活趣味等等。他把他平民家庭中那親切寧靜的柔情描寫得多麼動人啊,使它在那冰冷無情的社會大海的背景上,象是一個始終召喚著他的溫情之島。他筆下的農民都是一些樸實的形象,他遇到的那個小店主是那麼忠厚和富有同情心,竟允許一個素不相識的流浪者在他店裡騙吃了一頓飯;他親密的夥伴、華倫夫人的男僕阿奈不僅人格高尚,而且有廣博的學識和出色的才幹;此外,還有「善良的小伙子」平民樂師勒·麥特爾、他的少年流浪漢朋友「聰明的巴克勒」、可憐的女僕「和善、聰明和絕對誠實的」瑪麗永,他們在那惡濁的社會環境裡也都發散出了清新的氣息,使盧梭對他們一直保持著美好的記憶。另一方面,盧梭又以不加掩飾的厭惡和鄙視追述了他所遇見的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中的各種人物,首席法官西蒙先生是「一個不斷向貴婦們獻殷勤的小猴子」;教會人物幾乎都有「偽善或厚顏無恥的醜態」,其中還有不少淫邪的色情狂;貴婦人的習氣是輕浮和寡廉鮮恥,有的「名聲很壞」;至於巴黎的權貴,無不道德淪喪、性情刁鑽、偽善陰險。在盧梭的眼裡,平民的世界遠比上流社會來得高尚、優越,他曾說「只有在莊稼人的粗布衣服下面,而不是在廷臣的繡金衣服下面,才能發現有力的身軀。裝飾與德行是格格不入的,因為德行是靈魂的力量。」這種對「布衣」的崇尚,對權貴的貶責,在《懺悔錄》裡又有了再一次的發揮,他這樣總結說:「為什麼我年輕的時候遇到了這樣多的好人,到我年紀大了的時候,好人就那樣少了呢?是好人絕種了嗎?不是的,這是由於我今天需要找好人的社會階層已經不再是我當年遇到好人的那個社會階層了。在一般平民中間,雖然只偶爾流露熱情,但自然情感卻是隨時可以見到的。在上流社會中,則連這種自然情感也完全窒息了。他們在情感的幌子下,只受利益或虛榮心的支配。」盧梭自傳中強烈的平民精神,使他在文學史上獲得了他所獨有的特色,法國人自己說得好:「沒有一個作家象盧梭這樣善於把窮人表現得卓越不凡。」
他告訴讀者,他從自己那充滿真摯溫情的平民家庭中獲得了「一顆多情的心」,雖然他把這視為「一生不幸的根源」,但一直以他「溫柔多情」、具有真情實感而自豪;他又從「淳樸的農村生活」中得到了「不可估量的好處」,「心裡豁然開朗,懂得了友情」,雖然他後來也做過不夠朋友的事,但更多的時候是在友情與功利之間選擇了前者,甚至為了和流浪少年巴克勒的友誼而高唱著「再見吧,都城,再見吧,宮廷、野心、虛榮心,再見吧,愛情和美人」,離開了為他提供「飛黃騰達」的機遇的古豐伯爵。在他看來人具有自己的本性,人的本性中包括了人的一切自然的要求,如對自由的嚮往、對異性的追求、對精美物品的愛好,
他過著貧窮的生活,卻有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他很早就對讀書「有一種罕有的興趣」,即使是在當學徒的時候,也甘冒受懲罰的危險而堅持讀書,甚至為了得到書籍而當掉了自己的襯衫和領帶。他博覽群書,長期的讀書生活喚起了他「更高尚的感情」,形成了他高出於上層階級的精神境界。
他處於反動黑暗的封建統治之下,卻具有「倔強豪邁以及不肯受束縛受奴役的性格」,敢於「在巴黎成為專制君主政體的反對者和堅定的共和派」。他眼見「不幸的人民遭受痛苦」,「對壓迫他們的人」又充滿了「不可遏制的痛恨」,他鼓吹自由,反對奴役,宣稱「無論在什麼事情上,約束、屈從都是我不能忍受的」。他雖然反對法國的封建專制,並且在這個國家裡受到了「政府、法官、作家聯合在一起的瘋狂攻擊」,但他對法蘭西的歷史文化始終懷著深厚的感情,對法蘭西民族寄予了堅強的信念,深信「有一天他們會把我從苦惱的羈絆中解救出來」。
他對愛情也表示了全新的理解,他崇尚男女之間真誠深摯的情感,特別重視感情的高尚和純潔,認為彼此之間的關係應該是這樣的:「它不是基於情慾、性別、年齡、容貌,而是基於人之所以為人的那一切,除非死亡,就絕不能喪失的那一切」,也就是說,應該包含著人類一切美好高尚的東西。他在生活中追求的是一種深摯、持久、超乎功利和肉慾的柔情,有時甚至近乎天真無邪、純潔透明,他戀愛的時候,感情豐富而熱烈,同時又對對方保持著愛護、尊重和體貼。他與華倫夫人長期過著一種純淨的愛情生活,那種誠摯的性質在十八世紀的社會生活中是很難見到的。他與葛萊芬麗小姐和加蕾小姐的一段邂逅,是多麼充滿稚氣而又散發出迷人的青春的氣息!他與巴西勒太太之間的一段感情又是那樣溫馨而又潔淨無瑕!他與年輕姑娘麥爾賽萊一道作了長途旅行,始終「坐懷不亂」。他有時也成為情慾的奴隸而逢場作戲,但不久就出於道德感而拋棄了這種遊戲。他是十八世界裡那個黑暗社會壓迫下生活的萬千普通人民的一個縮影,他不是最慘的,但是,他的遭遇一樣令人同情。讀《懺悔錄》這一本書,讓我更加了解了盧梭,品《懺悔錄》這杯酒,讓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