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八則的讀後感(一)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這是《論語》八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50人的班集體裡,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這一切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去品味,直到兩千年後的現在,都會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論語八則的讀後感(二)
這個學期,我學了一篇文章,叫《論語八則》我也對其中的一些句子深有感悟。其中,對我最有影響的,是那兩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以前,我學什麼都似懂非懂、不求甚解,導致學的只是一點也不紮實,還自以為什麼都懂,雖然有一些知識自己都知道自己不會,但總是認為只有一點不會無所謂。一句「無所謂」讓我對學習更加不重視,「無所謂」成了我的護身符。
有一次,真在寫作業,同學來找我玩,我禁不住誘惑,就騙爸爸說作業寫完了,第二天,因為我沒寫完作業被老師批評了,我還想:不就是一次沒寫作業麼,搞得這麼嚴肅,就跟我天天不寫作業似的,真是少見多怪!
這時,孔子告誡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從此,我學會裡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學習成績提高了不少。
但,過了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很多的知識我根本學不明白,一開始,我總是認為有不懂的地方很正常,問問老師,看看輔助教材就行了,可是慢慢的我發現不會的地方越來越多,學什麼東西總是越學越迷惑。
有一次,我把輔導教材丟了,恰巧老師路預習作業,我越預習越迷惑,往天二十分鐘就能幹完的預習作業我幹了半個多小時,害的老爸說我邊學邊玩。
這時,孔子告訴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換讓我知道,如果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越學越迷惑,從那以後,我十分注重培養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這也使我懂得了,讀書就要用心讀,而不是讀了就過了,還要反覆的讀幾遍,不懂的地方要不恥下問,這樣才能吸取裡面的知識,相反,讀書不認真讀,那就不要讀,因為那都是惘然,所以從今天我懂得了這個道理開始,一直到未來,都要有方法的去學習……
《論語八則》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著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
論語八則的讀後感(三)
讀了論語八則後,我才明白真正好的學習態度是什麼,正確的學習方法是什麼。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講的是學習書本知識,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只是一味的空想,而不讀書,就會弄得精神疲憊。讓我明白,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只知道「死學」。不會變通,這樣最後就會有許多不明白的地方。而是要請思考,多運用。只有學以致用才能正真的理解知識。所以,我們不要學習這兩種人,把學與思結合在一起,就會使學習變輕鬆。
從「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讓我明白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我們知道的問題要回答表明你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問題你要說不知道,如果別人問你問題,你心裡不會,卻在表面上應付,這樣的人雖然用小聰明得到了別人的賞識,但是你內心卻並不理解它真正的含義,下次別人還問你這個問題,你還是作應付回答時,你便了成連基本知識都不知道的人。在平常生活中,我們要處處引以為戒,不要成為只會耍小聰明的人。()
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中,讓我明白,學習不但要勤于思考,還要善於向別人請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的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在相互學習中不斷的腳步。
總之,讀了論語八則後,讓我對學習方法和學習太度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