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過了《林語堂散文選集》這本書,感受頗深。本書以一種新的風格來撰寫文章,讀者在一字一句中很容易就能看出作者林語堂的幽默和觀點獨特等特點,他常常就一個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來談論,從而得出一個全新的觀點。在《論買東西》這篇文章中,作者便以自然、流暢的語言,帶領著讀者來重新認識我們熟悉的「買東西」這件簡單的事情,文中作者就以自己的經歷為例子來談:本是不想買東西,只在門外看看,卻因為一時感情衝動,總是看而不去買也實在尷尬,便由停足觀看改為跨進店門,這種事情在我們身上也確實很多,本來只是去逛超市,散散步,舒暢一下心情,卻往往做上一筆「小交易」,帶一大捆東西回家,這也實在難免。而接下來作者又寫了「見人下菜碟」這種近代社會人們的通病,又讓人聯想回味一番,也為下文做了一個簡單巧妙的鋪墊,最後作者寫到了「孩子」,便巧妙地將文章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因為孩子的眼睛、心靈是最純潔的,沒有陰險與虛偽,「人之初,性本善」,只有與小孩子做交易時,我們才能真正感到高興,而這也正是買東西的本質與藝術。賣家高興,買家也同樣高興,我想真正能做到的,現在恐怕也只有隻有小孩子了吧,就像作者在文中最後一句提到的「心不必明,性不必見,只看看小孩子好了。」
讀過這本書,我認為寫好一篇文章其實只需用樸素的語言記錄自己內心對某個事物的的真實感受或某種看法,就像小孩子的心靈一樣乾淨、純潔,這便足以讓讀者產生共鳴,讀懂你想表達的心意,這便是一篇成功的文章了。
林語堂散文讀後感(二)
林語堂是一位語言大師,他寫的散文包含著許多哲理。就在這個暑假,我有幸拜讀了《林語堂散文集》。書裡許多文章中的精闢話語使我受益匪淺。令我最難忘的還是《人類的快樂是感覺上的》一文。
《人類的快樂是感覺上的》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作者認為人類的快樂是享受。人的一生就是給自己製造最大的快樂。
讀完這篇文章後,我感慨萬千:林語堂不愧是語言大師,()一語驚醒夢中人。人的一生,無論是幹什麼,都是為了追求快樂。我認為快樂分為兩種:一是享受,二是工作。享受中的快樂是很普遍的,它能給人輕鬆,使人避開煩惱,比如坐在草坪上野餐、睡覺等等。工作中的快樂只有少數人才擁有,他們一般是出於對工作的熱愛,成功地把生活與快樂結合在一起。比如畫家,他們不象大多數人一樣把工作看成是一種累贅。他們的作品既可以為他們創造畫畫的樂趣,又可以帶來不菲的經濟利益。這種職業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他們幻想著有一天自己也能從事自己最喜歡的工作。但只有「苦盡」才能「甘來」,只有付出了才能有所回報。光陰似箭,人的一生是很短暫的,只有好好把握住時間,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朋友,「一寸光陰一寸金」,請在青少年時期打好人生的基礎,將來你才會收穫更大的快樂!
林語堂散文讀後感(三)
《林語堂散文》讀起來叫人愛不釋手,輕鬆幽默的話語緊緊吸引著我,常常一人放聲大笑,笑過之後一陣輕鬆。我想,如果人們常讀這樣的文章,精神狀態一定會很健康而能從容面對生活。
林先生明明是「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卻說「論理莽原社諸先生既非正人君子又非當代名流,當然有與我合作之可能。」林先生幽默、機智,「道理滲透是幽默,性靈解脫有文章」,隨手摘錄部分,「今日小學生無不知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這實在是我們可以自負的。無論這五千年中是怎麼混法,但是五千年的的確確被我們混過去了。一個國家能混過上下五千年,無論如何是值得敬仰的」;話說的再明白不過了,普普通通,平平實實的語言包含著作為炎黃子孫的驕傲和自豪。通過文章來了解林先生,他說自己是:「行尊孔、孟,思從老、莊。」說文學反映人生,來了一段比喻:「比方照相,有人為照相而照相,有人是為飯碗而照相。為照相而照相是素人,是真得照相之趣,為飯碗而照相,是照相家,是照他人老婆的相來養自己的老婆。」「軍閥不來罵文人,早有文人自相罵。文人不敢罵武人,所以自相罵以出氣,這與向來妓女罵妓女,因為不敢罵嫖客一樣道理。」「現在的學者最要緊的就是他們的臉孔,倘是他們從三層樓滾到樓底下,翻起來時,頭一樣想到是拿起手鏡照一照看他的假鬍鬚還在乎?金牙齒沒掉麼?雪花膏未塗污乎?至於骨頭折斷與否,似在其次。學者只知道尊嚴,因為要尊嚴,所以有時骨頭不能不折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