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橘頌讀後感

橘頌讀後感(一)

《橘頌》是戰國時期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著名詩篇之一:「後皇嘉樹,橘來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著名學者、楚辭專家文懷沙先生對《橘頌》寫下這樣的譯文:「在皇天之下,厚土之上,有一種美麗的樹木生長著;那樹上載負著能服習於我們水土的橘果。你,橘果,秉受這堅定的意志,繁生在絢麗的南國。根深蒂固,那不容易轉變的素質,正表現出意志的不可消磨……青赤的顏色,潔白的內在,正暗示我們對人處事應該如何去做。你具有多種多樣的美好的風姿,簡直找不到任何小疵,多麼完美!

《橘頌》實際上述說了一個愛國主義者對自己故土深沉的愛。屈原的很多作品都是通過物來表現的,他緣物寄情,用美人、芳草比喻君子,把惡草、醜草比作小人。因此,他總帶著花環,歌頌花,歌頌生命。他不願讓花凋零。全詩正是寄託了這樣的情感,通過對橘樹的歌頌,說明自己的堅貞,洋溢著詩人熱愛祖國的一片精誠。《橘頌》是對一個堅貞美麗性格的肯定,是對一個堅貞美麗靈魂的歌頌。不論在任何時候,都能激起人們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文懷沙先生畢生研究屈原,「騷音錚錚」,為了美好的理想和信念,一生經歷了巨大的磨難,但愛國之卻心始終不變。這正是我們為之謳歌的屈原精神的內涵。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古老的華夏再度騰飛,而蘊含在歷史深處的民族精神是我們必須汲取的偉力之源。今天,我們重讀《橘頌》,旨在從古老的詩篇中獲得新的啟示,進一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重鑄民族之魂。

橘頌讀後感(二)

「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徒,更壹志兮」,橘受命生長在南國,不能遷移,根深蒂固,難於移栽,它是堅定專一的|橘果有著華麗燦爛的外表,剝去橘皮,那是美麗潔白的果肉,其象徵著,願意為國盡忠的賢人異士。

現今社會,就應當有著這類似的感恩之情,說為國,有些大,但感恩不限於此,就像橘一樣,給我土地,我自當以美果相報。

父母,給你我生命,給你我包辦衣食住行,對於當代的我們,不應該報以濃厚回報嗎?社會上,於父母鬧上法庭追究財產,屢見不鮮,我不希望社會在變質,人是有感情的生物,對於情,人不是應該高於動物嗎?烏鴉尚能反哺,何況自視甚高的人呢?

感恩是一種溫柔的情感寄託,是人類最基本的感情表達方式,心懷感激之情,能夠使得社會更加和諧,使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更加的融洽。

如若感恩之情不存在,在這個競爭愈加激烈的社會下,()將會徹底暴露噬血貪婪的一幕,人只會為了自己而活著,而奮鬥,全然不顧別人感受,不顧國家與集體利益。沒有了感恩,就沒了唐山的振興,沒有了汶川的振作。

感恩必不可少,感恩於父母的濃濃情意,感恩於朋友的默默相助,感恩於老師的深深教誨…,一個美麗的詞語,它代表著億萬人無法言說的情感。感恩,一種美妙的情感,它傳達了億萬人無法言表的感情。

感懷屈原變法的失落、放逐的憂傷、無法報效祖國的憤恨、沉落汨羅江的無奈,他是不滿的,對於感恩祖國無以為報的不滿。橘,它是幸福的,感恩土地的幸福、駐留南國的幸福,得以為報的幸福。

人的情感是強烈的,對於正常有血性,有情感的人,對於恩惠,那是難以忘懷的,人可以沉淪,物質可以消逝,感恩於心,卻是無法泯滅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