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師影評(一)
影片講述的故事是發生在二戰時期的波蘭,德國納粹對猶太人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殺戮,而作為鋼琴師的主人公斯皮爾曼同樣要在這場屠殺中東躲西藏,受盡了殘酷戰爭所帶來的巨大痛苦,不僅是身體上的傷害,更糟糕的是精神上的折磨與羞辱。最終,幸運的是鋼琴師用他的音樂才華打動了一位納粹軍官;在他的幫助下,鋼琴師終於等到了戰爭結束的那一天,頑強活了下來。
本電影通過一連串直白而又真實的畫面,展露出了納粹的殘酷無情,例如,被趕到集中營的猶太人在德國士兵的皮鞭下奏起歡樂的樂曲,兩眼含淚的跳著歡快的舞步。和一些德國軍官在一隊猶太人中挑出幾個瘦弱的讓他們趴在地上,然後一個個槍斃。他們殘忍地把人的生命當作了遊戲。還有,讓人最深刻的那一幕是有一個因殘疾而無法向德國人起立鞠躬的老人,被連人帶輪椅從樓上扔下捽死在路上。而鋼琴師正是這些事的經歷者和目擊者,然而在音樂的支撐下,鋼琴師頑強地追求著生命的機會。
影片中的一幕形象地表現出鋼琴師斯皮爾曼對音樂強烈的熱愛之情。就是在一間藏身的屋子裡,有一架鋼琴,但鋼琴師卻不能出聲,否則會暴露自己,於是他將手指懸在琴鍵上盡情地演奏,就好像是真實的在進行著鋼琴的演奏會。也許,此時無聲的鋼琴之聲是鋼琴師生存的希望和動力了。最後,斯皮爾曼也是憑著他音樂才華打動了一位納粹軍官,喚醒了那位軍官的良知與善心,也促使他幫助了鋼琴師,使鋼琴師得以在一片廢墟中存活了下來。從這位德國軍官上看,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德國軍人都是壞的,他們也有好人的。可惜的是,戰爭結束後當鋼琴師趕到戰俘營時,德國的戰俘已經轉移了,而這位曾經救過鋼琴師的軍人最後還是死在了戰俘營裡面。
導演通過這部電影不僅反映了戰爭的殘酷和戰爭中某些人的堅強與勇敢,還深刻地揭露了許多社會現實。如影片中不管是哪一國家的人,都是有好有壞的,有軟弱的也有堅強的。我們應該從歷史中學會反思,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民族,應該努力維護世界的和平。
鋼琴師影評(二)
《鋼琴師》再現了二戰時期,德國法西斯對猶太民族的無情地殺戮,影片中刻畫了一位天才的波蘭猶太鋼琴家,為了生存僅為了生存而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手掌。在猶太區里飽受著飢餓的折磨和各種羞辱,每天都在暗無天日地躲避。在納粹地毯式地搜尋之下幾乎失去了生的希望,也是導演波蘭斯基的童年再現。
在影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戰爭中生命的微不足道,因而為了生活我們渴望和平。」回憶影片我們甚至不願再次去看那過去的令人觸目驚心的往事。()構想:當我們坐在教室讀書時,突然一枚重型炸彈落在教室,你昔日的同學、你昔日的戀人就倒在你的眼前,我們該怎麼辦,你也沒有能力去拯救,更慘地是你被敵人判成劣等人,當你走在街道上別人用另樣的眼光看著你因為你是劣等人,同時一批敵軍士兵時時不不時拿你戲耍一下,不高興就給你一槍。這又算什麼,當看著自己的親人被敵人帶走將被殺掉而自己……那是多麼揪心的痛,為了生存只能飽受屈辱,為了生存只能躲避現實,為了生存只能把自己最愛的事默默放在心中;當多次碰到鋼琴時,平時那喜愛的事只能在心中奏響。正如《鋼琴師》的題頭語:音樂是他一生的熱情,求生是他生命的傑作。鋼琴師用音樂與強權進行著征服與反征服。嚴格說來,這部影片不僅僅是一個逃離集中營的傳奇、一種求生信念的揮揚和對納粹暴行的揭露,波蘭斯基在破碎的視野上拔起悲劇的骨骸的同時,更講述一個在極度痛苦和壓抑中,依然保持充盈和完整的靈魂的人性故事。對於作者 波蘭斯基平生最為人詬病之處,首先在於他的驚世駭俗的生活方式與放蕩不羈的個人生活。暴力和色情已滲透于波蘭斯基的影片中,也是他心頭揮之不去的陰霾。因為童年的特殊經歷,波蘭斯基對於人與人之間的所有關係均抱持著一種危險和不安全的看法,作為一名電影導演,他從不諱言性愛是他創作的源泉,他不僅自己盡情享受著性愛的滋潤,他也試圖提醒他人應當以另一種態度對待生活、對待性愛。他的作品風格 恐懼感和神秘氣息一直籠罩在波蘭斯基的電影中,這和他的人生經歷有關。他的作品中波蘭斯基大多體現了他獨特的世界觀、人生觀。他對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使他的影片大多涉及暴力、死亡和孤獨,恐怖、懸念片是他拿手好戲,成為了電影史上的「罪惡大師」。
回味歷史我們更加珍愛我們的生活,更加珍愛和平,為人性的完善,為了種族的延續,為了全世界的共同發展,我們遠離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