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3千字的讀後感

3千字的讀後感(一)

柏拉圖是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留給了世人許多寶貴的遺產,其中,最寶貴的無疑是他的名著《理想國》。

《理想國》全書共10卷,其內容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關於正義問題的討論;二,關於理想國家的構思和構想;三,關於國民及執政者的培養教育問題。

正義無疑就是《理想國》政治觀點的核心觀念,在《理想國》裡蘇格拉底剛開始討論的話題就是「正義」問題,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柏拉圖對正義有著多麼強烈的憧憬與嚮往!他認為絕對的正義在神那裡,這正好印證了對話結尾的宣言,「讓我們永遠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 而正義又是什麼呢?在《理想國》中柏拉圖從正義入手,又以關於正義的結論而結束。柏拉圖認為:道德與政治沒有實質性的差別,正義的法則無論對個人生活還是對城邦來說,都是一樣的。並且作為城邦有機體的一員,個人正義只有在城邦生活中才能充分的體現出來。因此,他便很自然地由個人正義的探討轉向城邦正義的討論,論證了合乎正義的城邦結構和城邦生活。這個合乎正義的城邦就是城邦的理念。柏拉圖思想體系中的城邦的本質,可以說就是城邦現實的對立物,特別是他那個時代雅典城邦的對立物。事實上,他的國家理念不過是現實城邦種種弊端的一種反思。也就是說,凡是他對現實不滿的地方,在他的理想國中就會有相反的構思。

他在關於正義的討論中,強調了國家領袖人才並非是憑出身和財富的世襲人才,其決定性標準是一定的知識和品德,關於「正義」的討論雖然蘇格拉底和斯拉希馬庫在第一卷中結束,老蘇把斯拉希馬庫問得汗如雨下,這位可憐的智者毫無反抗之力地被自稱無知的老蘇引入了層層設定的盤問之中,最後無可倖免地落入了老蘇的圈套,不得不勉強承認——「正義是美德和智慧的一部分,而不義是罪惡和無知的表現」。 可是老蘇在取得了第一回合的勝利之後,竟以一段很讓人懊喪的話結尾——「親愛的斯拉希馬庫,謝謝你收斂了脾氣,沒有懊惱。遺憾的是,我一點也不覺得快樂。這不是你的不是,而是我的過錯。…既然我不知道正義是什麼,我便不可能知道它究竟是不是美德,正義者倒底是快樂還是不快樂。」雖然蘇格拉底在《理想國》沒給出答案,但真的沒給出答案嗎 ?克法洛斯認為,正義就是講真話,欠債還錢;玻勒馬霍斯認為,正義就是幫助朋友,損害敵人;色拉敘馬霍斯認為,人們都是把守法當作正義,但法律是每一國家的統治者制定的,統治者都是強者,他們制定的都是對他們自己有利的法律,因此,所謂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另一智者格勞孔對正義作另一解釋:人們在相互損害中對從這種損害中的獲利與受害相比較,發現害大於利,於是相互協定、制定法律,放棄相互損害;由於人們把守法踐約叫作正義的,所以,正義的本質就是最好與最壞的折衷,正義就是源於人們的契約或協定。柏拉圖藉助於蘇格拉底之口,對上述正義觀念加以反駁。反駁並不太有力,但柏拉圖在陳述自己的正義理想或主張時,卻非常精彩。看了柏拉圖對正義的討論,將對正義的討論置於成就一個和諧的城邦背景之下,從而得出結論正義就是正確的分工,是從區分城邦正義、個人正義開始的。古希臘討論正義,都是把它視為個人的德行,屬當時普遍重視的四主德(正義、智慧、勇敢、節制)之一。柏拉圖感到個人的德行屬於微觀世界,較為抽象,不易說明,需要藉助於一種顯明的、巨觀的事物來說明。柏拉圖採取的論證方法是,以城邦來比方個人,藉助於闡明城邦正義來闡明個人正義。《理想國》首先開啟了對理想國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該著中,柏拉圖本來是要論述個人正義,為了說明個人正義,用城邦正義作為鋪墊和比方,但,柏拉圖實際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論證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圖的這種證明方式給了後人一個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個人正義之外,還存在著城邦正義,或者說,還存在著國家制度的正義。

但柏拉圖的《理想國》借蘇格拉底一定的辯論,關於正義的答案到底是什麼呢?在閱讀全書後,你會發現,直到本書的末尾,蘇格拉底也並未正面的,詳細的給出以上兩個問題的答案,並且在討論的過程中,又不斷引入新的問題。蘇格拉底一直在批駁別人對於正義的種種看法,是不別人真的錯了呢,或是不大正確呢?他遲遲沒有給出一個關於正義的精確定義,但是,不難看出,在他的心中,有著關於正義的根本看法;而且,毫無疑問的,蘇格拉底是熱愛正義的,是一個正直的人。正義並不是在智慧、勇敢和自制以外的、和它們並列的另一種道德,而是在這三者之上,是比它們更高一層次的對它們普遍適用的美德。我可以借一句話「蘇格拉底認為正義就是:每個人就各自有的智慧、自制和勇敢為國家做出最好貢獻,也就是個人做份內該做的事情而不干涉別人,一人一事。」從他們的對話中可以看到正義並不是在智慧、勇敢和自制以外的、和它們並列的另一種道德,而是在這三者之上,是比它們更高一層次的對它們普遍適用的美德。蘇格拉底不知道嗎?而他卻只是讓人們知道他們所謂的「正義」是有問題的,人門應該認識到自己的自己的無知。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考察了當時希臘人所知的各種政體,進而提出了關於理想國家的主張。他認為:一個理想國家應當由生產者、衛國者和統治者構成。這三個等級具有不同的品德,在國家生活中發揮不同的作用。只要當社會不同等級均能各守本分、各司其職,就能形成使全體國民都能獲得幸福的「正義」的國家。柏拉圖特彆強調,理想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應該是哲學家,或使哲學家成為國王(即「哲學王」)。只有這樣,才能使政治權利和智慧結合起來,從而使正義得到發揚光大。在柏拉圖看來,國家的基礎在個人,個人的基礎在心靈,因此,國家以心靈為基礎,內心的狀況乃是國家的政治基礎。政治方面的改善必求之於基礎。所以,理想國的實現,不僅是通過教育培養哲學王當政,更主要是依賴教育培養完善的靈魂,使統治者認識理念,認識絕對價值,發展其靈魂中的理性部分。

柏拉圖認為,一切個別的、具體的事物,都是瞬息萬變的,因而是不完善的、相對的、乃至虛幻的。但世界上還存在某種一成不變永恆存在的東西,那就是「理念」。理念是作為具體事物的本質而存在的,它是永恆的、真實的、完美的。柏拉圖認為,理念世界中最高的形式是「善」。他用太陽來比喻「善」理念在整個理念世界中的最高地位(即「日喻」)。太陽提供了光,使我們得以看清物質對象,善也提供了「光」,使靈魂得以悟解理智的形式。在柏拉圖看來,這個善乃是整個可知世界之所以可知、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和根源,並且間接地成為可見世界之所以可見、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和根源。人的靈魂要從可見世界轉入可知世界,要想獲得真正的「知識」,就必須學習和掌握「善」理念。同樣,執政者學習的最高目標也是認識這個最高的善理念。

在「日喻」中,柏拉圖將統一的世界劃分為二:可見世界和可知世界。現實的太陽統治著可見世界,理念的善統治著可知世界。靈魂由可見世界轉入可知世界要經歷一個艱難的思想攀登的過程,這同時也就是心靈由最低等級上升到最高等級的過程。柏拉圖認為,受教育者經過從想像、信念到理智的漫長靈魂轉向過程,已經部分地進入了理念世界。當靈魂上升到最高的善的理念時,就最終實現了靈魂的轉向,培養「哲人王」的教育過程才算最終結束。

不管在陽光下的可視,還是在黑暗裡的茫然,眼睛本身有可視的能力這是肯定的。光與黑暗僅僅是可視的條件,卻並不能影響眼睛的視力。所以,教育只是把這種能力引導到正當的方向,教育就是促使靈魂的轉向。

柏拉圖在哲學、政治學、倫理學、文學等領域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的《理想國》被18世紀法國偉大思想家盧梭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教育著作。其中許多重要思想對西方教育思想和實踐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3千字的讀後感(二)

「當你無所畏懼時,你會怎樣?」這是誰動了我的乳酪里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因為正是因為有所畏懼,才會使我們的生活陷入了這樣或是那樣的迷局。

雖然這本書講述的只是一個簡短的寓言故事,但它卻生動的闡述了「變是唯一的不變」這一生活真諦,同時也讓我對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悟。

書中的四個小主人公——老鼠嗅嗅和匆匆,小矮人哼哼和唧唧,他們共同生活在一個迷宮中,整日為了尋找乳酪東奔西跑,雖然他們心目中的乳酪不盡相同,但卻擁有著同樣的信念,那就是為著自己的目標堅持不懈地前進。然而迷宮的複雜結構給他們的行動帶來了不小的阻礙,迷路、碰壁更是家常便飯,但是為了他們心中的乳酪,他們堅持著追尋,只為獲得他們生命中最想得到的東西。

這不禁讓我聯想起了現實生活中的我們,「迷宮」就像是當今這個紛亂複雜的社會,而我們便像每日在這「迷宮」中奔跑著的小主人公們,我們在這迷宮中不斷追逐著自己最初的夢想,只為獲得我們心底最渴求的食物——乳酪。可是生活從來都不會風平浪靜,受挫、碰壁、悲傷、失意在所難免,可是當我們心中充滿了渴望時,這一切又算得了什麼呢?就這樣,我們在追夢的路上不斷地跌倒、爬起、跌倒、爬起,卻是一直在前行。

但是,在很多時候,尤其是在經歷了成功的喜悅之後,當我們面臨生活的考驗,卻往往缺乏改變的勇氣,我們畏懼改變,因為它所帶給我們的將會是未知的。當這種源於未知的恐懼感占據著我們的心靈時,前進的腳步便會因此而停滯。

正如我們故事中的小主人公們,他們的執著追求終於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得到了回報。是的,他們找到了夢想中的國度——乳酪C站。無數各式各樣的乳酪堆積成山,閃著誘人的光亮。他們快樂地衝上了乳酪堆,盡情享受著美味,沉浸在成功的巨大滿足感和喜悅感當中。他們快樂地歡呼,慶祝著這偉大的一刻。於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他們每天都會到乳酪C站享受美味的乳酪,同時夢想著將來會過上更加美好富足的生活。殊不知,當他們將所得理所當然地歸為所有時,生活的考驗才剛剛拉開序幕。

面對成功,兩隻小老鼠和兩個小矮人有著截然不同的表現。哼哼和唧唧在成功的同時,他們的自信心也隨之膨脹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狀態,從而變得妄自尊大。在這種安逸的生活中,他們絲毫沒有察覺到生活正在發生的變化。而嗅嗅和匆匆卻並沒有被暫時的成功蒙蔽住雙眼,他們堅持每天對乳酪C站進行細緻的觀察,所以他們對那裡的變化瞭如指掌。

終於有一天,乳酪C站沒有了乳酪。嗅嗅和匆匆因為對這一切早有察覺,所以探們並不感到吃驚,而是毫不猶豫地做出了相應的決策,去別的地方尋找新的乳酪。而當隨後趕到的哼哼和唧唧發現這一變化時,他們驚呆了,短暫的沉默過後便是歇斯底里的怒吼,他們大叫著控訴著這突如其來的一切。正是因為他們曾對乳酪C站懷抱著熱烈的期待,所以當一切期盼在瞬間變成空想時,幸福的源泉也就隨之破碎了,難以接受卻不得不接受的事實瞬間擊垮了仿佛昨天還沉浸在成功喜悅中的哼哼和唧唧,他們絞盡腦汁卻怎麼也想不通這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從此之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他們便陷入了自己親手編織的迷網中無法自拔,渾渾噩噩地過著已經不再充滿期待的日子。

不難看出的是,當生活的考驗來臨時,兩個小矮人並未直面痛苦,而是選擇了逃避。那麼為什麼面臨著相同的考驗,兩隻小老鼠很快便去尋找新的出路,兩個小矮人卻長久地被痛苦掩埋,無法釋懷呢?答案很簡單,因為兩隻小老鼠從未將這一切當作他們永久的依靠,他們知道,短暫的棲息過後,又將是新的旅程。然而兩個小矮人顯然不同於小老鼠們,他們在乳酪C站寄託了太大的期望,甚至把它當作獲得幸福的唯一方法。所以當一切美好變為虛無時,他們才會難以接受,反覆糾纏著一些對現狀毫無意義的問題,以尋求心靈上的慰藉。

很多時候,我們越是看重一些東西,越是想抓住它,當它有一天不復存在時,就越是痛苦。所以,我們內心的砝碼該如何掌控,孰輕孰重,我們都應該有自己的衡量。這樣我們才不至於將自己陷入苦痛的深淵,難以釋懷。一旦我們失掉了正確的衡量標度,就難免會變得毫無理性可言,我們開始不斷地欺騙自己,告訴自己也許……也許……可是哪來的那麼多也許呢?這樣反覆地糾纏在一個毫無意義的問題上,就算有了所謂的答案,那又能怎樣呢,還不是一樣改變不了現狀。

「太在乎」讓我們失去了改變的勇氣和鬥志,我們畏懼改變,因為隨之而來的可能又是一場浩劫。恐懼壓制住了我們戰勝自己的能力,讓幸福便得遙不可及。很多時候,我們是被自己打敗的,生活的逼迫讓我們不得不做出改變,可是當我們下決心去做時,卻又被失敗的恐懼感深深地籠罩住。再一次,我們看不清前方的路了。

長時間的壓抑生活和無數次的內心掙扎讓唧唧無比痛苦,無數次地想要重新開始,去尋找新的希望,卻又因為害怕失敗一次次地放棄。可是,處於完全被動的狀態讓唧唧厭倦了等待,也漸漸的想明白了一些事情,終於正視了失敗,正視了自己。也終於明白了事情一旦發生改變,就再也變不回原來的樣子了。生活在變化,日子在往前走,我們也應該隨之改變,而不是在原地踟躕不前。

就這樣,唧唧開始了他新的旅程,每次想要退縮時,他便會一遍遍地問自己:「當你無所畏懼時,你會怎樣?」以此來激勵自己勇敢地前行。同時他也發現,原來身處其中時,事情並不像想像中的那麼可怕。

「如果不改變,就會被淘汰。」這又何嘗不是生活的真諦呢?時代在變化,處在這飛速發展的社會中的我們又將如何為自己謀得一席之地,給自己創造一份新的希望呢?改變不一定就會有預期的成效,但是一成不變註定會被這個社會淘汰。時代的進步需要的是新鮮的血液,而不是墨守成規,因循守舊。我們還年輕,而年輕的生命從來就不應該畏懼失敗,不去闖,去嘗試,又怎麼能知道自己是否會成功呢?

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懷疑自己,不斷地問自己:「我這麼做是否值得?倘若我真的因此而便得一無所有,我又該如何面對著一切?我真的可以麼?」是的,正是因為我們畏懼失敗,才會一次次地懷疑自己,裹足不前。而當我們陷入此種困境時,便需要那種無畏的精神。無所畏懼,我們便可從容地前行,大膽地去追逐自己心中的那片淨土。很多時候,當我們錯過了這樣或那樣的機會是,回頭看看,不妨問問自己:「若我當初無所畏懼,今日的我又將是什麼樣的光景呢?」那麼,與其這樣事後追悔莫及,倒不如我們一開始就放手去做,勇敢地闖,相必成功離我們也就不遠了。

唧唧正是因為懷著這樣的信念,才讓他能夠一路堅持著追尋,並最終到達了夢想中的園地——乳酪N站。此時此刻的唧唧,已經學會了該如何面對生活中的成功與失敗,他在享受著喜悅的同時也沒忘記保有一顆冷靜的內心,從容地面對這次在他人生中意義重大的成功。

而唧唧也以他的親身經歷讓我們明白,我們必須要善於發現一開始發生的那些細微的變化,以便為即將來臨的更大的變化做好準備。與此同時,我們要知道有些畏懼是需要加以認真對待的,它會幫助你避開真正的危險。但絕大部分的恐懼都是不明智的,它們只會在需要改變的時候,使我們迴避這種改變。

我們更應該明白的是,生活的考驗絕非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我們要時刻準備著面對新的改變。即使我們無法完美地解決那些遇到的困難,但是至少我們能懷著一顆無謂的心,勇敢地去面對生活中的那些不如意。這樣的話,即使我們失敗了,也一樣值得慶賀,因為我們超越了自我,戰勝了自我!

記住,當你覺得自己無能為力時,別忘了問問自己:「當你無所畏懼時,你會怎樣?」

3千字的讀後感(三)

愛因斯坦是德國猶太人,出生於1879年3月14日的德國南部古老而又美麗的一個小城鎮裡。

愛因斯坦是一位眾所周知的物理學家,他早在29歲的時候就獲得了諾貝爾獎,33歲被封為皇家科學院院長,還成為了德國物理科學皇家院士。他是物理學上相對論的創建者,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在自然科學的許多領域對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愛因斯坦從小就非常喜歡音樂。他曾經說過:音樂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用了整整七年的勤學苦練,手指上已經磨出了厚厚的繭子,連光滑的小提琴琴面上也滲透了他苦練時淌下的汗漬。愛因斯坦從沒有停止過對音樂的熱愛與痴迷。書中說:「如果真有一個上帝,在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時曾經幫助了他,那麼,這個上帝就是音樂!」可見科學與音樂是相通的,同樣都需要最豐富的想像力!

家庭貧困並沒有把他壓倒,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也許,有人會問:這位創建了相對論的大科學家,天資一定很聰明吧?其實,愛因斯坦直到讀中學時,功課並不出眾。放學後,他經常被留下來補習功課,老師把他當成個「笨頭笨腦的孩子。」但他的數學成績非常好,對自然博物課的熱情很高,課外還經常在學校和家裡的花園中觀察植物和小動物。他還是一個愛尋根究底和求知慾極強的孩子。通過自學發展自己的興趣。

一次叔叔雅各布來看他,在紙上畫了個直角三角形,並對他說:「在直角三角形里,有一個定理,它的斜邊的平方,等於其他兩邊平方的和。」愛因斯坦對此很感興趣,就下決心要證明出這個定理來。經過一整晚的思索證明,終於讓他證明出來了。一個年僅12歲的少年,()竟然在一個晚上就證明出大數學家證明出來的定理。這太讓我感到震驚啦!

愛因斯坦是「20世紀的哥白尼」,是「比牛頓的更加偉大的科學家、物理學家」。他親手建立的宏偉的相對論大廈,影響並指導了整個20世紀人類科學發展的歷史,並且還將繼續影響和指導人類未來的科學發展。

是啊!為科學界做出巨大貢獻的愛因斯坦現在雖然死了,但是,他偉大的業績和敢於破舊立新、不斷探索知識、堅韌不拔的精神會像花兒開放在人們心中,像歌兒一樣繚繞在太空。

我以前總是貪玩,對待學習總抱著馬馬虎虎的態度。看了《愛因斯坦傳》等名人故事後,我終於懂得了,只有付出艱辛與刻苦學習,才能有更大的成就。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成功需要有虛心、恆心與耐心,成功來之不易!以後我一定改掉「馬虎」的壞習慣,學習愛因斯坦刻苦鑽研的精神,長大後成為一位出色的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