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慰籍讀後感(一)
德波頓的《哲學的慰藉》一書選擇西方哲學史上六位哲學家,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哲學對於人生的慰藉作用。人生中有種種不如意處,其中有一些是可改變的,有一些是不可改變的。對於那些不可改變的缺陷,哲學提供了一種視角,幫助我們坦然面對和接受。
在此意義上,可以說哲學是一種慰藉。但是,哲學不只是慰藉,更是智慧。二者的區別也許在於,慰藉類似於心理治療,重在調整我們的心態,智慧調整的卻是我們看世界和人生的總體眼光。因此,如果把哲學的作用歸結為慰藉,就有可能縮小甚至歪曲哲學的內涵。
全書中,我讀得最有興味的是寫塞內加的一章。部分的原因可能是,這一章比較切題,斯多噶派哲學家本身就重視哲學的慰藉作用,塞內加自己就有以《慰藉》為題的著作。作為羅馬宮廷的重臣,此人以弄權和奢華著稱,頗招時人及後世訾議。不過,他到底是一個智者,身在大富大貴之中,仍能清醒地視富貴為身外之物,用他的話來說便是:"我從來沒有信任過命運女神。我把她賜予我的一切--金錢,官位,權勢--都擱置在一個地方,可以讓她隨時拿回去而不干擾我。我同它們之間保持很寬的距離,這樣,她只是把它們取走,而不是從我身上強行剝走。"
不止於此,對於家庭、兒女、朋友乃至自己的身體都應作如是觀。塞內加的看法是:人對有準備的、理解了的挫折承受力最強,反之受傷害最重。哲學的作用就在於,第一,使人認識到任何一種壞事都可能發生,從而隨時作好準備;第二,幫助人理解已經發生的壞事,認識到它們未必那麼壞。
壞事為什麼未必那麼壞呢?請不要在這裡拽壞事變好事之類的通俗辯證法,塞內加的理由見於一句精闢之言:"何必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見全部人生都催人淚下。"叔本華有一個類似說法:倘若一個人着眼於整體而非一己的命運,他的行為就會更像是一個智者而非一個受難者了。
哲人之為哲人,就在於看到了整個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因而能夠站在整體的高度與一切個別災難拉開距離,達成和解。塞內加是說到做到的。他官場一度失意,被流放到荒涼的科西嘉,始終泰然自若。最後,暴君尼祿上台,命他自剎,同伴們一片哭聲,他從容問道:"你們的哲學哪裡去了?"
……
在當今這個崇拜財富的時代,關於伊壁鳩魯的一章也頗值得一讀。這位古希臘哲學家把快樂視為人生最高價值,他的哲學因此被冠以享樂主義的名稱,他本人則儼然成了一切酒色之徒的祖師爺,這真是天大的誤會。其實,他的哲學的核心思想恰恰是主張,真正的快樂對於物質的依賴十分有限,無非是食、住、衣的基本條件。超出了一定限度,財富的增加便不再能帶來快樂的增加了。奢侈對於快樂並無實質的貢獻,往往還導致痛苦。
事實上,無論是伊壁鳩魯,還是繼承了他的基本思想的後世哲學家,比如英國功利主義者,全都主張快樂更多地依賴於精神而非物質。這個道理一點也不深奧,任何一個品嘗過兩種快樂的人都可以憑自身的體驗予以證明,沉湎於物質快樂而不知精神快樂為何物的人也可以憑自己的空虛予以證明。
哲學的慰籍讀後感(二)
最近,剛讀完古羅馬著名思想家波愛休斯的《哲學的慰藉》。雖然這樣生吞活剝的淺讀近乎囫圇吞棗,甚至是對被西方學界普遍稱譽為影響力僅次於《聖經》的這部偉大著作的不恭和褻瀆,但在閱讀過程中我卻能真切地領會到莫大的享受和收穫——多了一份恬靜,少了一些浮躁;多了一份洞穿,少了一些功利。正如波愛休斯這部經典著作書名所示的那樣,這是哲學對靈魂的親切慰藉。
但凡讀過《哲學的慰藉》的人,掩卷之後大多會情不自禁對波愛休斯施以膜拜之禮。因為,這部一千多年來洗滌和啟迪了無數讀者靈魂的不朽之作,並非波愛休斯悠閒自得地喝著咖啡抽著雪茄在窗明几淨的圖書館或者寬敞舒適的書房裡慢條斯理完成,而是他蒙冤入獄之後在灰暗陰冷的牢房裡奮筆疾書所就。顯然,如果沒有超凡脫俗的智慧,心如止水的品質,堅貞不屈的意志,樂觀豁達的修養,身處逆境煎熬的波愛休斯是絕對不可能通過與哲學女王之間的一場心靈對話,在死神降臨之前坦然從容實現似史詩般的靈魂救贖的。
《哲學的慰藉》是一部關於人生思辨的哲學著述。全書共分為五卷,第一卷描述作者的境遇,第二卷指出世俗的幸福不可靠,第三卷討論最高的幸福和至善,第四卷論惡的本質,第五卷討論天命與人的自由意志的關係。從曾經顯赫一時的羅馬執政官到被誣陷下獄的階下囚,出生羅馬豪門望族的波愛休斯在獄中等待受刑的那一年時間裡,以善惡問題為中心,用散文及詩體抒發了自己的委屈心情,娓娓而談人生的悲苦、困頓和欲望引起的煩惱,進而在哲學智慧中尋找到靈魂的慰藉。可以肯定的是,對於身處於浮躁社會的人來說,如果能用心去品味波愛休斯闡述的幸福的含義、惡的本質、天命與人的自由意志的關係等一系列哲思問題,那麼在讀完《哲學的慰藉》這部鴻篇巨著之後,許多思想疙瘩、精神迷茫肯定會茅塞頓開,給人有如"沐浴在清澈的陽光中"的輕鬆愜意之感。
"她一面深情地看著我那淚流滿面的苦臉,一面吟詩對我內心的糊塗進行哀嘆".在波愛休斯看來,其實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右手持書,左手執笏"的哲學女王,她能幫助人們擺脫一切愁亂、怨恨、悲憤、痛楚、沮喪、迷茫的困擾,拂去蒙蔽他們雙眼的煙霧,擦乾他們臉頰上的縱橫淚水。而正是這位萬能的哲學女王拯救了自己的困頓和墮落,幫助自己康復,從而在厄運降臨之時能從容堅定面對,確信"沒有什麼事是不幸的,除非你自己要這麼想;同時,只要人能隨遇而安,他就到處都能發現幸福""既然我們不可避免地要遭到惡人的嫉恨,那當我們暢遊在今世生活之海的時候,便註定要經受風吹浪打的襲擊".
作為一名無神論者,我當然不會接受波愛休斯諸如"神即至善、至福""神將善作為舵柄統治萬物""誰都不會幸福,除非他也成為一個神明"等觀點,因為我們必須始終堅信命運其實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在欲望和財富、最高的幸福和至善問題的思想修行上,波愛休斯仍然堪稱今人的精神導師。因為財富讓人患得患失,他在《哲學的慰藉》中寫道:"貪婪會討人嫌,而慷慨則會使人聞名""因為按照常理,只要少許、微小的一些東西就足夠了;而你如果在滿足之外還要追加奢侈,那麼你的所加,或者讓你難堪,或者大大有害""珠寶也會有某種低級的美,可和人類的卓越品質相比較,它們還差得很遠,無論如何它們都不值得你去膜拜""當你肯定地說最低等的事物是屬於你的財富時,你實際上在自己的心目中,已經心甘情願地把自己放在了它們的下面。"再比如,波愛休斯還講到:"我的確明白了財富不能帶來滿足,王權不能帶來力量,職位不能帶來尊敬,榮譽不能帶來名聲,享樂不能帶來歡愉""你所抱怨的失去的東西,假如真的屬於你,那它們就絕不會失去""官位和尊榮很難恆久""不會是美德因為職位而受到尊重;而是因為任職者的美德而受到尊重""欲望讓你頭腦糊塗,你貪圖往日的好運,你認為這僅僅是命運中的一次波折,而實際上這命運已經使你一蹶不振""而如果你的脖子被命運深深套住,你就只能在她的地盤上,默默承受任何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事實上,這些通俗易懂的人生哲理,無論對唯利是圖、怨天尤人的喧囂社會,還是對利慾薰心、好高騖遠的浮躁官場,都是一劑苦口良藥,一通逆耳忠言。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波愛休斯對幸福、至善及惡的本質的闡述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並且與我們幾千年來一直推崇的人性向善的儒家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波愛休斯認為,"幸福是一種完美的狀態,因為所有善的事物都在其中會聚""善是人們對各種事物進行追求時最為重要、最為關鍵的動因""善和幸福在實質上是一致的""假如肉體享樂能夠使人感到幸福,那就沒有理由說野獸不會幸福,因為它們的所作和所為,正好是為了滿足肉體的需要".而在論及"善的強大"與"惡的虛弱"時,他又確信"好人總是充滿力量,而壞人則是無力的""善就是幸福本身,就是做事的目的。因此,善本身應該被視為人類一切行動的共同獎賞""因為善本身就是幸福,所以,所有善的好人顯然也都是幸福的""你如果看到有誰想作惡、能作惡並且正在作惡,你就能夠肯定他在遭受著三重的不幸".
當然,在閱讀《哲學的慰藉》一書過程中,我們既應秉持兼收並蓄和尊崇科學的立場,不斷重塑順應時代發展的意識形態和主流價值,同時也應堅持在批判中承繼的態度,剔除那些與辯證唯物主義不相契合的精神遺產。在論及天命與人的自由意志的關係時,儘管波愛休斯也認為"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誰擁有或正在增進、求取美德,那麼不管他有什麼樣的運氣,也都是好的;但對於那些頑固不化的惡人來說,無論什麼樣的運氣都可能是不好的""有些人因光榮犧牲,取得了世人的尊崇;有些人因不向苦難屈服,成為了旁人的榜樣——美德不向邪惡屈服""因為凡是生來就能夠運用理性的人,也都有用以決斷事情的判斷能力",但因為《哲學的慰藉》崇尚以認識神為獲得至善,因而得出的結論顯然也歸順於宿命——"命運聽命於神""至高無上的神佑還經常製造這樣的奇蹟:壞人使壞人變好".
《哲學的慰藉》之所以能成為西方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最有影響力,並且也是最後一部堪稱經典的西方著作,顯然是因為波愛休斯出神入化般地把古希臘羅馬哲學和中世紀經院哲學銜接起來,勸誡人們棄惡揚善,追求至善至美。這充分反映了作者以哲學沉思為莫大安慰的宗教思想和道德哲學觀點,並構成了西歐全部文化精髓的來源。當然,對於波愛休斯書中表達的很多精妙觀點和深奧思想,我還來不及很好地消化和吸收。儘管如此,我至少已找到了初陽的熹微,願意一直堅守自我良心的自由,維護原則、遵守規矩,哪怕最終理所當然的是我也極大地冒犯了那些罪惡,也不想自欺欺人。
哲學的慰籍讀後感(三)
在《哲學的慰藉》一書中,德波頓以柏拉圖、伊壁鳩魯、塞內加、蒙田、叔本華和尼採為例分別講述了人生六大問題:與世不合、缺少錢財、受到挫折、有缺陷、傷心以及困頓。在這六位哲學家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其對待人生的態度和看法,每一位都對後人產生深刻的影響,其哲學思想無不引起人們的思考。
在對與世不合的慰藉中,蘇格拉底顯然是與時代格格不入的一個代表。在哲學歷史長河中,蘇格拉底占據著很重要的分量,其思想深深影響著後人。然而,在當時其思想不但沒受到世人的肯定,他還因此遭到悲慘的結局。他被冠上侮辱宗教、誘惑青年等罪名,他原本有機會向法官及民眾乞求以德獲救,但是他相信他自己理性, 他不會被當時的遲鈍的人民影響他的理念。他曾回答說:「雅典人:我愛你們,我尊敬你們,但我要服從神而不服從你們。只要我還活著,還有力氣,我就決不會放棄哲學的研究,我還是和以往一樣勸誡大家,不要過分貪求財富而不為自己的靈魂修好。這是神的吩咐。」由此可見, 是哲學給了他堅定的信仰,使他面對千夫所指能夠保持合乎理性的而不是歇斯底里的自信, 儘管在死亡面前,這一位哲學家還是堅持自己的哲學思想,這才造就了他從古至今好幾千年的影響力。
讀完這本書,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二章——對缺少錢財的慰藉。哲人伊壁鳩魯的思想讓我不斷地思考快樂是什麼,幸福是什麼。他強調的是感官的快樂,他認為,快樂是幸福生活的起點和目標,我們的一切追求和規避都開始於快樂, 又回到快樂, 因為我們憑藉感受判斷所有的好。()他主張我們停止憑第一直覺行事,而應該先審視我們的欲望是否合乎理性。在我看來,人活著總是會想得到自己所沒有的東西。貧窮的人渴望財富;卑微的人渴望高貴;悲慘的人渴望幸福 ;失敗的人渴望成功 …… 而真正的大富大貴者對財富、地位常常又是痳木的,他們往往又會為錢所累、為權所惱,渴望過上一種平靜恬淡的生活。一生貧賤者不一定是一種悲哀,而一生富貴者也未必是一種幸運,因為他們都缺乏對另外一種生活的體驗。所以,就像伊壁鳩魯學家說的,當來自欲望的痛苦解除時,簡樸的菜餚和奢華的盛宴是提供同樣的愉悅的。在伊壁鳩魯看來,快樂就是生活的目的,是最高的善。但是有不同種快樂,伊壁鳩魯提倡的深思熟慮的快樂具體指的是:解除對神靈和死亡的恐懼感,遠離政治等高風險的事情,重視友誼,生活在一個無憂患的圈子裡,安心的享受生活的一切。生活中謹言慎行,節制欲望,因為只有處於我們支配之中的快樂才確保幸福。 因此真正的伊壁鳩魯主義者並不等同於沉浸在不道德的放縱生活的縱慾主義者,伊壁鳩魯主義者不是把快樂看成一時的感性肉慾,而是更強調更精緻、更穩定的快樂形式,比如友誼、自由、思想。他很重視朋友,他認為,經常有朋友圍繞身旁,我們才能確認自我。的確如此,在生活中,我們不能沒有朋友,而真正的朋友是不會以勢利的眼光來審視我們的。有了朋友,我們可以分享快樂,分擔痛苦,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真正的朋友會竭盡全力幫助你,而不是取笑你。如果我們只有錢而沒有朋友、自由以及自己的思想,我們就不可能真正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