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讀書的讀後感(一)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辨。」
我不知道這句話到底是不是培根說的,我只是覺得這句話說得太過肯定了。
誰說讀史就一定會使人明智?歷史上的偉人也會有犯錯的時候。拿破崙就是位歷史愛好者,但他在對俄國進行侵略時,還不是對歷史和現實存在著誤區,這也使70餘萬法軍被打得不到5萬,正是這次慘痛的失敗為法蘭西第一帝國後來的覆滅埋下了伏筆。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也是位眾所周知的歷史愛好者,他常用歷史上的事件和人物與現實社會進行比較,以此來鞭策自己不要犯那些可能的錯誤。但新中國成立以後,他發動的文化大革命還不是犯了歷史性的錯誤,這還差點讓我們國家在世界歷史上的倒退變成現實,幸好「文革」過後,新中國又逐漸恢復了往日的生機。
誰說讀詩一定使人靈秀?南朝的陳後主應該是位讀詩和作詩方面的高手了吧?!但結果卻是祖輩辛苦打下的江山毀在了他的手裡。讀詩的確使他在文學方面變得更加靈秀,但沒有使他在治理國家這方面變得靈秀。試問:江山社稷與讀詩作詩哪個更重要?這也使我更加堅信了一個道理,那就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誰說數學一定使人周密?1968年1月28日,美國的「挑戰者號」太空梭在升空到73秒時突然爆炸,機上的七名太空人全部遇難。在事後的調查中發現是因為一個「O」型圈由於計算不夠精確,導致在低溫下失效造成的。人和計算機都沒能阻止這個悲劇的發生,所以數學和周密是不能完全劃等號的。
誰說科學一定使人深刻?現在所謂的科學家們天天穿著白大褂在實驗室中工作,他們是為我們創造了許多新的東西。但這些東西也各有利弊,以至於現在的人類生活好了,全球氣溫變暖了,海平面升高了,冰山也融化了……以後如果有天災降臨在我們後輩的身上,那時人們才會記憶深刻。但現在的人不會,因為他們總是在燈紅酒綠的「美好」生活中揮霍著自己的生命。
誰說倫理學一定使人莊重?如果這句話是絕對正確的,那麼現在我們國家乃至世界就應該是儒家所提倡的「大同社會」了,也就不會有作奸犯科的人和監獄了。可見這兩者的關係並不是緊密相連的。
誰說邏輯修辭之學一定使人善辨?現在社會中不乏有著高智商的眾多罪犯和黑客,他們一般都是有著高文化和高科技的。所以,邏輯修辭之學應該是「善變」而不是「善辨「吧!
也許,僅僅讀書還是不夠的,「用書」也不可少吧!
談讀書的讀後感(二)
讀書,我個人認為它有兩層意思:第一,看書,看一本或一篇從未看過,也可以是重新看的書,第二,學習,上學校,多用於現代社會中,孩子出門前,都說一句:「我讀書去了!」
不想讀書不愛讀書的人如果有人問他為什麼不讀書(指課外書),80%的孩子都會回答沒時間,我想換成是我,也會那麼說的。其實,生活中,空閒的時間是很多的,在沙發上看電視的時候,在書桌前發獃的時候,玩瘋了需要平靜一會的時候,一個人閒著無聊的時候,……那些細小的時間,要靠你去拾掇。有一個作家說得很好,每天你就是再忙,看三、四頁書的時間總是有的,慢慢積累起來,將是一個很驚人的數目。「讀書」也就是「學習」,那「學習」又得分開說:「學」是學習新的知識,只有學了,才將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習」便是溫習學過的知識,學了,轉而又忘了,那等於白學,白學又不如不學,所以溫習不可少。學習後還得「思」,「思」便是思索學過的知識,不思,便不理解,不理解學來也無用。讀書必是自願,只有自願做的事情才更快樂,更有效果。別人逼你,你本身不願意,只懷著滿肚子的氣讀書,腦里便不能「思」了。比如說我吧,一本《家》,看了一個月還沒看完四分之一,我自己也火了,看不下去有何辦法?但同樣厚薄的兒童小說,僅一小時,便半本「下肚」。那時我還想:人生還有比這更快樂的事嗎?在我眼裡,暫時沒有。
我想,看書是需要耐心的,名著的確不同於其他小說,慢慢琢磨,才其樂無窮。
既然我早已讀過這篇文章,還寫了,就不能光說不做。走,看書去啦!
讀書是人類的專利,人類創造了書籍這種方式,用來傳承知識,積累文化,涵養情志,使新一代的知識起點承接在上一代的知識終點上,步步登高,走向輝煌。如果到動物園,看見猴子拿著書來讀,那大家會感到很滑稽;但是如果看見小孩拿書來讀,那大家都會去稱讚他,覺得他有出息。這就是說,書把人與猴子分了類。
書可以是上下數千年、遠近數萬里的人寫成的,但讀書可以超越時空界限,可以與人類文明進行無障礙對話。今天可以同李白、杜甫對話,明天可以同荷馬、但丁對話,只有人才能享受這種無障礙對話的讀書樂趣。書籍積累、交流、傳播著知識,日久天長,川流不息,它已經積累、交流、傳播成現代知識社會,因此,在現代社會不讀書的人不能成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
談讀書的讀後感(三)
讀書的好處很多,願大家都能成為讀書愛書的人。
我非常喜歡讀書,不過多數都是小說。而且主要還是情感類的。生活中,空閒的時間是很多的,在沙發上看電視的時候,臨睡前沒有進入睡眠狀態的時候,在備課改作業的閒暇,玩瘋了需要平靜一會的時候,一個人閒著無聊的時候,……那些細小的時間,要靠你去拾掇。有一個作家說得很好,每天你就是再忙,看三、四頁書的時間總是有的,慢慢積累起來,將是一個很驚人的數目。「讀書」也就是「學習」,那「學習」又得分開說:「學」是學習新的知識,只有學了,才將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習」便是溫習學過的知識,學了,轉而又忘了,那等於白學,白學又不如不學,所以溫習不可少。學習後還得「思」,「思」便是思索學過的知識,不思,便不理解,不理解學來也無用。讀書必是自願,只有自願做的事情才更快樂,更有效果。別人逼你,你本身不願意,只懷著滿肚子的氣讀書,腦里便不能「思」了。
建議大家多讀名著,之所以為名著的書,終有其可讀之處,對人閱歷的增長,思想的升華,人生觀,世界觀的去蕪存莠都有很大的幫助。不過不是所有人都會、都能夠認真的研讀一本名著。比如說我吧,一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看了一個月還沒看完四分之一,我自己也火了,看不下去有何辦法?但同樣厚薄的一本小說,僅一小時,便半本「下肚」。那時我還想:人生還有比這更快樂的事嗎?在我眼裡,暫時沒有。
我想,看書是需要耐心的,名著的確不同於其他小說,()慢慢琢磨,才其樂無窮。
如果你能在讀書的過程中找到了樂趣,那麼恭喜你了——你還是一個健康的現代人,你的身體和靈魂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