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外國名著讀後感800字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這本書的作者是J.K.羅琳,她一共寫了七本哈利波特系列的書,這本死亡聖器是最後一部。我覺得從這本書中我學到了很多。

這本書主要是寫哈利波特為了打敗伏地魔不惜被驅逐出校,而在外流浪。還好幾次被抓住,歷經千辛萬苦就出了魔杖製作人,知道了一個故事。就是死亡聖器的故事,死亡聖器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隱形衣,復活石和永遠不會被打敗的魔杖(也稱作死亡棒 命運棒和老魔杖),他們雖然是故事,但是在近年的歷史裡確實有老魔杖的出現,而哈里卻正好有一件隱形衣。

所以哈利認為鄧布利多是想讓他去收集死亡聖器來打敗伏地魔,哈里的同伴卻不這麼認為,他們堅持要摧毀所有的魂器(伏地魔的靈魂依附),而不去收集那些可能是假的聖器,最終哈里妥協了,但是他並沒有放棄對聖器的尋找,最後,當哈里回到學校尋找魂器時,受到了D·A(鄧布利多軍)的歡迎和幫助,而伏地魔大軍的逼近使得哈里不得不加快尋找魂器的速度,當他們找到魂器時,卻被攔住了,馬爾福(伏地魔的小手下,哈里的同學)用邪火封住了。

最後當哈里逃出去時順便把馬爾福也救了出來,卻丟了聖器,但邪火可以摧毀一切,這個魂器也被摧毀了,而最後一個魂器卻是被伏地魔保護起來的一條大蛇,當學校快要被攻破時,哈里選擇了出去。因為這樣,伏地魔才會停止對學校的進攻。最後,伏地魔的咒語擊中了哈里,但是哈里也是魂器的一部份,所以沒死。

當哈利理清了事情的經過,最後知道老魔杖的主人是他,所以他和伏地魔同時發出了咒語,哈里輕鬆的打敗了伏地魔。因為老魔杖是不會傷害主人的,最後哈里想讓老魔杖永遠沒有主人,這樣就不會出現哪些想獲得老魔杖而企圖不軌的壞蛋。所以只要哈里自然死亡,不是死在別人的手裡就可以了。

從哈利波特系列叢書中我學到了勇敢的面對事實,當哈利波特眼睜睜的看著鄧布利多被殺死時,雖然很傷心但是沒有耽誤正事。毅然決然的繼續尋找魂器。我還學到了堅持不懈,哈里波特在尋找魂器是不但要四處走訪,還要時刻提防伏地魔的手下。我還學到了做事要做好就要有精心的準備,哈利波特想要闖進古靈閣(防守最堅固的魔法銀行)時,經過了三個月的精心準備和偵查,最後終於成功了。

一本好書,誰不愛看呢?

外國名著讀後感800字(二)

當我看完《貝多芬傳》時,我震撼不已,我已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只好用文字來表達貝多芬對我的影響!

《貝多芬傳》是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名人傳》中的一部傳記。它創作於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還是在後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這部傳記中,羅曼·羅蘭著力刻畫了貝多芬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

路德夕·凡,貝多芬一七七零年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可隆附近的波恩一所破舊屋子的閣樓上。貝多芬的父親是一個不聰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一個僕人,一個廚子的孩子,貝多芬的童年是艱苦的,不像莫扎特般享受過家庭的溫暖,開始,他的人生是一場殘酷而艱苦的鬥爭,他20歲就離開了家,到外面謀生,當他在音樂界嶄露頭角的時候,他的耳朵都又幾乎聾了。但是,他憑藉著對音樂的深厚情感和超人的天賦,創作了舉世文明的鋼琴奏鳴曲與交響音樂曲,成為了一代音樂家,他最終用痛苦換來快樂。

貝多芬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多災多難的,但他為什麼還能成功呢?為什麼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卻能做到呢?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認為,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有著超與凡人的毅力和奮鬥精神。面對困難,他絲毫無懼。這就是他成功的秘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liuxue86.com困難時,經常想到的就是請求他人的幫助,而不是直面困難,下定決心一定要解決。而貝多芬,因為脾氣古怪,沒有人願意與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對困難,只能單槍匹馬,奮力應戰。雖然很孤獨,卻學會了別人學不到的東西:只要給自己無限的勇氣,再可怕的敵人也可以打敗。

以前我曾學過鋼琴,一開始我覺得好玩,興致勃勃地學了幾個星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開始不耐煩了一天比一天不想學。於是最終我放棄了,我覺得這是最困難的事情,但自從我看了《貝多芬傳》後,我才知道我的困難是多麼的微不足道,我的堅持又是多麼的可笑。我明白了只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努力向前。同時,悲慘的命運和痛苦的考驗不僅降臨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樣也降臨在偉人的身上。當我們遭受挫折的時候,應該想到這些忍受並戰勝痛苦的榜樣,不再怨天尤人,要堅定自己的信仰。

外國名著讀後感800字(三)

翻開《傅雷家書》,一封封深情的家信映入眼帘,父母的諄諄教導、孩子的感恩之情,不覺已流入心間。

《傅雷家書》,創作文革前,傅聰去波蘭留學。此後與父親傅雷常常書信來往。文革時傅雷家遭到抄家,傅聰的書信只剩下殘餘的幾通,所以文章中大部分為傅雷對傅聰寫的書信,故名「傅雷家書」。

《傅雷家書》不僅僅是書信,還()是傅雷和傅聰交流藝術的平台,處處可見深厚的藝術功底。在一篇篇清新的文筆中,我們還可以感受到父子之間的濃濃親情,即使相隔萬里,依然不減。

家書中最常見到的,還是關於音樂的內容。父子倆時常在家書中暢談自己對音樂的見解,對音樂作品的感悟,對藝術家的評論。傅聰曾獲得第五屆蕭邦鋼琴比賽第三名,是有名的鋼琴家,受過國內外知名音樂家的讚譽。這些功勞與他嚴厲的父親是密不可分的。

傅雷對小時候的傅聰嚴加管教。那時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四周被日本侵略者包圍的上海孤城,連大氣中都瀰漫著一種罪惡的毒氛。傅雷先生不讓孩子去街頭遊玩,他把孩子關在家裡,培養他的音樂和文化。他還十分注意孩子的言行舉止和生活習慣,他要求孩子生活儉樸,學習認真,每天都要監督傅聰不停地連上幾個小時的琴。不過傅雷並不是死板的教育。有一次傅聰正練著琴,突然來了靈感,彈著彈著就跑到自己的調上了。父親察覺到異常,便走下樓來。傅聰嚇得趕忙回到譜子上去。但這次,傅雷不僅沒有責備傅聰,反而叫他彈自己創作的曲子,父子倆一起研究,並將剛才的曲子命名為《春天》。

傅聰長大後遠出家門出國留學()、演出,傅雷的家書也一直陪伴著他。傅聰在外艱苦奮鬥時,家書便是他唯一的慰藉。9年9月3日凌晨,傅雷夫婦戴著沉重的精神鐐銬,離開了這個世界。兩個多月後,當傅聰從一位法國朋友那裡得知噩耗後,頓時天旋地轉,熱淚縱橫。

人愛其子,勝於一切。傅雷對孩子所灌注心血,全部融入到一封封家信中。傅聰在異國他鄉漂流的生活中,從父親的這些書信中汲取了信念與精神。使他在海外孤兒似的處境裡,好像父母仍在他身邊給他教導、鼓勵和鞭策,使他擁有更多的勇氣與力量,去戰勝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走自己正當的道路。他拒絕與祖國敵對的國家的邀請,從不做有損於祖國尊嚴的言行。這種熱愛祖國的精神,與傅雷在萬里之外給他殷切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分不開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