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求巴金的家讀後感

求巴金的家讀後感(一)

《家》一書寫的是中國劇烈和巨大的社會變革中一代青年的歷程。高家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卻也折射出如今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覺新、覺民、覺慧三弟兄,他們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館中,代表三種不同的性格。

覺新接受過五四新思潮的激盪,但處於「長房長孫」的特殊地位,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特別是「孝」的薰染,他的一生陷入極大的矛盾痛苦中;覺民倔強、叛逆,熱烈嚮往自由的生活、自由的戀愛,聽聞家族的「媒妁之言」,斷然離家出走,代表著一種生氣勃勃的新生力量;覺慧是巴金筆下「一個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箇舊家庭裡面我們是悶得透不過氣來了。」他有著新思想,看到了社會的弊端,他反對舊禮教,同時也很幼稚。但是,他敢於反抗,最終衝出了那個封建禮教大家庭的束縛,乘著不停東流的綠水走入了他嚮往的新生活。

我們每個人心中其實都有多重性格:覺新的懦弱覺慧的勇敢,覺慧的激烈覺民的穩重,還有鳴鳳的剛烈瑞珏的柔順,琴的樂觀和梅的哀怨,交織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有的表露在外面,而有的則是隱藏在深處。性格是因不同處事而改變的,不同的環境,就可以或多或少的看出一個人不同的性格。

時間沖走浮華和喧囂,沉澱下來的才是時代的精華。我從時代長河中撈起這本《家》細細嘗味,也許在當今充斥著名利,競爭激烈的社會,《家》的意義和幫助不大,但是依舊激勵著我們為爭取自由的生活而奮鬥。青春是美麗的東西,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乘著不停東流的綠水走入我們嚮往的新生活!

求巴金的家讀後感(二)

《家》描寫了高家三代人,即高老太爺一輩、克字輩和覺字輩。這三代人和鳴鳳等一批下人大多性格鮮明,面目清晰。這三代人的活動大體可分為三類,一類是醉生夢死,坐吃山空,腐爛透頂的,他們為了繼續腐化享樂的生活就拚命維護封建宗法制度,這些封建階級的孝子賢孫象蛀蟲一樣蛀空了這個階級的機體,再也不能有什麼別的作為了。第二類人接受些資本主義的影響,頭腦略為清醒,看到了家庭的危機。但他們仍受封建思想的束縛,只希望有些改良,使家適應新的環境,苟延殘喘下去。第三類是受「五四」運動影響的覺慧覺民一類人,他們強烈要求個性解放,要求衝破封建家庭的牢籠,有較徹底的反封建思想。覺慧敢於與女僕鳴鳳戀愛,最後離家出走,覺民也違背家庭意旨,實行抗婚。此外,《家》中還寫了眾多受污辱受損害者,主要是些女性。家族內部的有瑞玉、梅表姐等,女僕中有鳴鳳,婉兒等,她們被封建階級吞噬了。一樁樁血淋淋的吃人慘劇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野蠻兇殘,是《家》最有批判力量也最動人的部分。一些優秀分子拋棄了黑暗的家,走掉了。於是剩下克明、覺新當然無力回天。倒了一個高家也就是倒了封建統治的一根支柱。《家》把高家的沒落放在特定的時代背景前來表現,大大加強了它的現實主義的深刻性,這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表現,高家的敗落不僅因為道德的淪喪,而更重要的是時代之使然。

《家》寫了覺非戰爭性的出走,而至於他走到哪裡,那不一定是一部小說所要回答的。不過巴金的一系列青年題材的小說,大概已經回答了覺慧走上社會以後的情況。巴金出生於一個封建官僚地主大家庭,他從小就愛和下人在一起,這讓他有可能從受欺壓者的眼光來看自己的家。一旦接受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便可能比較堅決地背叛家庭,開始追求新的光明之路。

巴金的作品多是對不合理社會現實的控訴、討伐,於是便有了這篇引發我諸多感想的《家》。《家》這篇文章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巨著,我想我真是愛上它了。

求巴金的家讀後感(三)

讀巴金先生的《家》,我想重點和大家分享兩點:一是文中人物情感的苦悶和內心的掙扎,二是那些細膩傳神的描寫讓人過目不忘。

讓我們把內心修煉得強大一點,先來感受文中人物的那份掙扎和苦悶吧。

大哥覺新,雖然姓名的諧音為「覺醒」,但是在這部小說中,我卻在字裡行間讀到了他的苦悶。在他的周圍,似乎有一張大網,把他緊緊地纏裹,愈掙扎糾纏得愈緊;在他的周圍似乎有四堵牆,他想要衝出去,卻四處碰壁。最後,他累了,放棄了,妥協了。在愛情上,他妥協了,放棄了梅,娶了瑞珏;在人物交際上,他也妥協了,父親死後他扛起了自己這一門家庭,為了少一些紛爭,他陪著嬸娘打牌,周旋;再後來,在妻子生孩子的事情上,他還是妥協,遵照所謂的避免「血光之災」說法,他把妻子搬到了距家好幾道城門的遠遠的城外,陰暗潮濕的地方,直至最後難產死亡;在他的理想上,他也是看書的時候熱血沸騰一下,和弟弟覺民覺慧交談的時候慷慨激昂一下,過去之後,一切照舊。

讓人刻骨銘心的還有小妹妹淑貞的裹腳。看到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我甚至想起了曾經在烏鎮參觀繡花鞋展館的時候,導遊講解的小腳裹成中間的悽慘故事和悽厲哭聲,我有一點害怕讀《家》的文字了,但是眼睛卻不由自主地帶著自己的思想轉向一行又一行的文字。淑貞的母親為了所謂的爭一口氣,要讓自己的女孩子比別的女孩子大不同,硬生生地給孩子裹了腳。她的這雙小腳在覺慧眼中「就像大門牆壁的槍彈痕」,看著她「吃力地舞動著她那雙穿著紅緞繡花鞋的小腳」,大家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當年她因纏腳而發出的哀泣聲。

一個丫頭鳴鳳,跳河自盡了,因為她想要抗爭這家主人把她嫁給一個老頭子的命運。她喜歡的少爺覺慧幫不了她,她對於生活的美好憧憬幫不了她,她要強的性格也幫不了她,她只能選擇在深夜靜靜地投入湖中,將這一切恐懼與煩惱拋諸腦後。但是,她是這麼的卑微,她的死也沒有引起多大的波瀾。她死了,婉兒代替她上了花轎,又一個女孩子也「死」了。她倆離開了高家,很快有兩個新的丫頭代替了她倆。高家的生活依然向前,不受任何影響,只有一個覺慧偶爾會為鳴鳳鳴不平。但是,就是在鳴鳳自殺的第二天,當然他還不知道鳴鳳死了,「他準備把那個少女放棄了」,有兩個原因:「有進步思想的年輕人的獻身精神和小資產階級的自尊心。」少爺與丫頭的愛情也不過如此。

底層人的掙扎,在巴金先生的筆下也有震撼人心的展示。舞龍燈的人,他們的作用就是自己忍受花炮的噴射燃燒,供富家子弟一笑的。高家僕人在舂火藥的時候,「放了碎銅錢在裡面舂,說是將來放出的火花便可以貼在人的肉體上面燒,不會落下來。」可以想像大家取樂子的心情了吧。再看現場,他們「把玩龍燈的人圍在中間,用花炮拚命地燒,快要使他們求饒了」,「那個玩寶的年輕人的腿受了傷」。只有覺慧在為他們憤怒,但是很多人都想著,大家族的人得到了滿足,玩龍燈的人得到了賞錢,各取所需罷了。誰會在乎玩龍燈人的痛呢?

痛苦和掙扎的人,當然不止這些。高家的老太爺,他的兒孫們,家裡的大大小小媳婦們,有幾個能夠掙脫出這沉重家庭的束縛?只不過掙扎的方式不同,但是宿命又都驚人的相似,最後只能甘於命運的擺布。

好的文章,能夠讓讀者隨著人物的悲苦而悲苦,隨著人物的反抗而精神一振,作者的文筆功夫必須大讚。我最想讚嘆的是這本書中細膩的描寫和意味深長的話語。

「夜死了。黑暗統治著這所大公館。電燈光死去時發出的悽慘的叫聲還在空中蕩漾,雖然聲音很低,卻是無所不在,連屋角里也似乎有極其低微的哭泣。歡樂的時期已經過去,現在是悲泣的時候了。」夜深了,丫頭鳴鳳在悲嘆自己難以主宰的命運,她在細細地數算自己內心的傷痕,所以,夜深了,作者就寫成了「夜死了」;電燈熄滅了,寫成了「電燈光死去時發出的悽慘的叫聲還在空中蕩漾」;晚上就是「悲泣的時候了」。這是要寫鳴鳳晚上顧影自憐,自我哀戚了,所以,夜死了,電燈光死了,到處都有低微的哭泣,這也象徵著鳴鳳當時和後來的悲劇命運吧。

覺慧聽到哥哥覺民念了一段話:「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給自己把幸福爭過來。」他的臉上的表情,他的語言,發生著強烈的變化,就在這短短的一段里就已經讓我們看到了文章的細膩。「他皺緊眉頭,然後微微地張開口加重語氣地自語道:『我是青年。』他又憤憤地說:『我是青年!』過後他又懷疑似地慢聲說:『我是青年?』又領悟似地說:『我是青年,』最後用堅決的聲音說:『我是青年,不錯,我是青年!』他一把抓住覺民的右手,注視著哥哥的臉。」這份變化,既展現出主人公內心的不平靜,也表現出作家的語言表現張力和感染力。所以()讀著文章,總是不由自主地在心裡對這些作家頂禮膜拜,感謝他們給我們帶來的精神大餐。

雖然苦悶,雖然壓抑,書中也有讓你心情稍微舒服一點的情節,像這一大家兄弟姐們在吃年飯時候的行酒令,背誦帶「花」字的詩句,記憶《水滸傳》中的人名和綽號,還是很符合大家族受過教育的孩子們的身份的。

本書最後覺慧的出走,也像是一隻有力的大手,撕開了厚厚的烏雲,給人們一絲希望,一線曙光,以此警醒睡夢中的人們。

好書就是讓人愛不釋手。讀完兩遍《家》之後,我開啟了第二本《春》的閱讀之旅。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