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資本論讀後感

記得以前看到某個西方政治著作家的話,說集權和極權的區別在於,集權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專制,而極權則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專制,因為它深入人心,讓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從心裡認同這種專制獨裁。而現代社會,正是一個資本所統治的極權社會。

馬克思把資本主義看作一種歷史的生產方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點是,資本家用一定量的預付資本,購買僱傭工人的勞動;僱傭工人為資本家勞動,從而以工資的形式取得自己勞動的報酬。這一過程表面看起來是非常公平的:資本家和工人,分別作為勞動力的買方和賣方,平等的出現在勞動力市場上、平等的交易;資本家可以選擇僱傭這個工人,也可以選擇僱傭那個工人,工人可以選擇受這個資本家僱傭,也可以選擇受那個資本家僱傭。表面上看來,資本家和工人的關係完全符合商品交換的價值規律。

但是,在這表面之下,掩蓋了事實的真相,那就是: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和它的價值,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東西。資本家所付給工人的工資,只是他的勞動力的價值,而不是他的勞動力的使用價值。

剩餘價值,這個資本主義生產的最大秘密,就隱藏在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差別之間。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是使用勞動力所創造的價值。比如,在一個10小時工作日內,工人以10000元的原料,生產了20000元的產品,那麼,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就是10000元(20000元減去10000元)。勞動力的價值,是指勞動力的維持費用,即:一個人要保持正常的體力和腦力,在一天之中所要消耗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比如工人為資本家勞動了一天,獲得5000元的工資,那麼,這5000元就是他的勞動力的價值。

工人為資本家勞動10小時,創造了10000元的價值(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平均每小時勞動創造1000元價值。而他實際上獲得的工資卻只有5000元,也就是說,他只有5小時在為自己勞動,而剩餘的5小時,全部是無償的為資本家勞動。這剩餘的5小時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就是剩餘價值,就是資本家的利潤的來源。——如果沒有剩餘價值,則資本不可能增殖,資本家不可能獲得利潤。

在僱傭勞動中,勞動者(工人)的所有勞動都表現為為自己的勞動;他為資本家提供的無償勞動(剩餘勞動)掩蓋在他的工資的面具之下。在奴隸勞動中,奴隸的所有勞動都表現為為奴隸主的勞動;即使是奴隸維持自己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也表現為奴隸主的財產。在徭役勞動中,農民在一年中的一段時間內在自己的土地上為自己勞動,在另一段時間內在地主的土地上為地主勞動,即服徭役。

在僱傭勞動和奴隸勞動中,勞動者為自己和為他人的勞動,在時間和空間上是結合在一起的。不同點僅在於,僱傭勞動的成果表現為勞動者自己的財富,而奴隸勞動的成果表現為奴隸主的財富;前者是隱蔽的剝削,後者是赤祼祼的不加掩飾的剝削。在徭役勞動中,勞動者為自己和為他人的勞動,在時間和空間上是分開的。

典型的奴隸勞動,如古希臘羅馬的奴隸制和內戰以前美國南方種植園的奴隸制。在奴隸勞動占統治地位的社會,信奉「奴隸是會說話的工具」。奴隸和其他的勞動資料一樣,都是奴隸主的財產的一部分。在僱傭勞動占統治地位的社會,信奉自由、平等。我在稍後會論及,為什麼這種自由平等的理念,落實到現實中,會成為它的反面,甚至形成現代社會中資本的極權統治。

通過對僱傭勞動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區別,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平等的商品交換規律,會演變為不平等的資本主義占有規律。

買方和賣方在對等的基礎上,進行平等的交換,起初並沒有產生任何問題。但是,當交換的商品變成勞動(勞動力)這一特殊商品時,異變便開始了。勞動力的使用形成勞動,而勞動創造價值,因此,勞動力便可以與資本進行交換。(勞動力本身不是價值,它不可以與代表價值的資本進行交換。)這裡的欺騙性在於,工人天真的以為資本所購買是他的勞動,他得到資本所付的工資,他與資本間的交易就算完成了、兩者就扯平了。而實際上,工資所購買的,並不是他的勞動,而是他的勞動力,換句話說,只是他的勞動的一部分,即他的勞動力的維持費用。而他在自己的勞動力的維持費用之外所創造的價值,則無償的為資本家所占有了。

因此,在勞動(勞動力)的買賣這一特殊的商品交換過程中,擁有資本的一方,日益富裕,享受著社會進步的果實,而擁有勞動力的一方,日益貧窮,資本主義財富生產的一切歷史必然性的悲劇皆落到了他們的頭上。正如在奴隸勞動之中,物質生產過程的所有血淚都是奴隸的血淚一樣。

命運是否真的存在?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可以說是有命運的。奴隸不能擺脫他作為主人工具的地位,(注意,不要把個別奴隸的解放,甚至躍升為奴隸主,等同於奴隸地位的改變;橫掃羅馬本土二十年的漢尼拔,也曾是奴隸哩。)這是奴隸的命運。而奴隸的現代後裔,僱傭工人,則再也不會重複祖先們那種直接隸屬於人、作為工具而存在的命運了。他們變成了隸屬於資本的奴隸,但在面對他人時,他們可以有權宣示自己的獨立了。

宗教把命運神化為永恆,正如資本把它的剝削權力神化為永恆一樣。在基督教,現代的資本家打上了上帝選民的印記,而僱傭工人,則等待著末日審判那未知的命運。說白了,資本就是現代社會的上帝。

現代社會,就其性質而言,是排斥多神教的。一元化的基督教,是最適合資本的宗教。

順便提一下,關於財產繼承權的問題。羅素在他的《西方哲學史》中,曾經飽含人類同情的善意關懷,說過這樣的話:政治權力的繼承已經成為過去,經濟權力的繼承是否也有一天會消失呢?父親把政治權力傳給兒子,是不合法的,那麼,父親把經濟權力傳給兒子,又為什麼是合法的呢?羅素說,我看不到政治權力和經濟權力兩者之間的區別。他認為,或者說他希望,經濟權力的繼承,也終有一天會消失。

除了政治權力和經濟權力二者之間的對比,他找不出本質的區別外,羅素沒有給出任何關於這個論點的論證。一直以來,我都不明白,為什麼經濟權力的繼承會走政治權力的繼承那條老路,走到最後全社會都認為它是非法的。——除了驚嘆羅素這種天才的類比和想像力外,就是一串問號了。

但在馬克思這裡,我找到一點線索。正如上文所提到的,資本家和工人,一個擁有資本(勞動資料的所有者),一個擁有勞動力。勞動不再像文明初期那樣,是勞動力對勞動資料的主動、自覺的占有,而異化為了後者對前者的強制的、有計畫的壓榨。資本家把財富傳給子孫,實際上是把剝削他人的權力傳給了子孫。只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改變,「財富的繼承直接意味著剝削權力的繼承」這一規律便不會改變。資本從父親的手中傳給兒子,換一個角度來看,更易於理解事情的真相:資本把自己的代表從父親換成了兒子;人的生老病死絲毫不會影響資本的增殖。於是,我們可以看到繼承權背後所隱藏的真相,那就是:這僅僅只是一個資本所有者變化的過程,就像A把手頭持有的股份轉讓給B一樣,問題的實質沒有任何改變。

因此,即使現代社會的法律規定廢除繼承權,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也不會有絲毫影響。

但是,歷史的來看,只有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消滅之時,繼承權才會消滅;一旦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消滅,繼承權就會自然隨之消滅。在現代社會,要強制的消滅繼承權,只有帶來反面的效果,正如羅剎國曾經搞的集體農莊、老毛曾經搞的人民公社一樣。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也就能明白,為什麼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這樣的政治權力傳承模式,可以在古時候獲得如此持久的生命力。即使實行選舉制、規定領導人任期的古羅馬,在其滅亡之後的一千年歲月里,其民主制會被西歐人棄之如敝屣。

即使有傳說中堯舜禪讓制的光輝,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們也沒對皇帝的家族繼承問題提出過疑問。不要據此斷定中國古人愚昧、中國古代思想家沒水平,連民主都沒人提。今人笑古人政治權力的繼承,而後人也將笑今人經濟權力的繼承。今人笑古人不知政治領域的民主,而後人也將笑今人不知經濟權力上的民主。某些藉此貶低中國文化的所謂教授學者,只不過是落在世界歷史的資本主義角落裡坐井觀天的可憐蟲罷了。

當然,從馬克思(1818-1883)的時代到今天,雖然僅僅一百餘年,但現代社會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馬克思曾說,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即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現在看來,事實並非這樣簡單。馬克思的估計有點兒樂觀了,他低估了技術進步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促進。

20世紀的技術進步,是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不能比擬的。這種技術進步,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才有可能,(有人說二戰促進了技術的進步。二戰可以說是技術進步的催化劑,但絕不是反應物本身。)而技術進步反進來,又進一步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使它煥發青春活力。普通人的生活之所以能夠變得更加富有,主要是得益於技術進步造成的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這種增長一方面減少了工人的必要生活資料在其總的勞動價值中所占的比重,從而大大的加強了相對剩餘價值的剝削,另一方面使得工人的必要生活資料在量上有巨大的增長。即是說,工人必要生活資料相對的增長了,但絕對的減少了。

要更清楚的說明這個問題,需要論述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以及機器對人類勞動的保存(只有在大工業中,在機器生產中,人類才得以保存過去勞動創造的價值。),這裡暫不打算涉及。

需要注意的是,資本論中很大篇幅便是對大工業生產的研究。絕不能說馬克思沒有觀察到技術進步的作用,只是他當年看到的技術進步,相比起20世紀的來,無疑是小巫見大巫了。那些以20世紀資本主義的發展來否定19世紀馬克思的研究的人,只能說明他們沒有認真的閱讀過馬克思。觀察一個人對另一個論著的批評是否恰當、水平有多高,很多時候其實並不需要翻看另一個人的論著,只看看這個人的批評本身就夠了。大部分人的批評是自說自話,連對手的觀點都沒搞清楚就開始瞎掰。比如,把現代經濟學與馬克思的理論直接對立起來的人,一定就是在玩盲人摸象的把戲。

在本質上,現代社會並沒有變。雖然它自19世紀以來在生產力上有了巨大的進步,但它仍是資本主義的。

關於對現代社會的批判,法蘭克福學派是水平最高的。比如馬爾庫塞寫過《單向度的人》,提示現代人的所謂自由的虛偽性,一方面是自由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則是限制越來越多。但遺憾的是我沒有完整的閱讀過法蘭克福學派的著作,雖然大學裡曾十分鐘情於他們的批判。

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屬於社會文化批判,與馬克思的著重於經濟領域的批判不同。但是,正是有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批判,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文化批判才有可能。要深入理解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研究,馬克思是不可不讀的。理解了《資本論》,對法蘭克福學派的觀點就更易理解了。我正是經歷的這樣一個理解過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