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冷長河讀後感(一)
《霜冷長河》翻看這本書,一種厚重的蒼涼感便撲面而來,也許因為它泛黃的書紙也有可能是它冷冰凍的書名,但是在看筆者的序言後我就更加確定了我的判斷。「我願意以霜冷長河的圖景為背景,來談談人生,特別是談談因經霜而冷峻了的中年人生。」筆者窮盡一生尋找到了這條和夢裡一樣的河流,他在等候那個季節,那個春暖花開的季節。
那次讀它的時候是在一次噩夢後,周圍一切都是靜悄悄的,這本書讓我猶如經歷了很多人的人生,那些磨難,那些痛苦,那些醍醐灌頂的譴責與嘆息,是當時一切安好的我無法接受的信息量。第一次讀它,是不喜歡的,筆者字裡行間無法抑制的無可奈何是讓人窒息的。但這樣的窒息對那時白紙一樣的我而言由比危險對於冒險家一樣,那是無法用文字贅述的上癮。
當時那本書是一位長者,我聽著他的低吟淺誦,想像著自己有著同樣的感慨同時更加珍惜著自己的所得與所有。當時那本書是一個隨記本,我只是簡單的在上面勾勾畫畫,寫寫自己由於高三的高壓而忿忿不平的感慨。當時那本書也只是一本普通的說教書,我不懂裡面說的「壯士」「名譽」「嫉妒」「心中的惡狼」……
意難平——長恨人生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
離開家已經有大概三年的時間了,身上還是帶著這本書,當時來上大學只帶了兩本書,一本是《紅樓夢》一本就是它了,只是情不自禁的帶上了。我在某種潛意識下,期待著生命中與其內容的交叉點,那時我能帶著智者的眼光俯瞰這一切。但實則不然,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我們都在局中,又怎麼和生活博弈呢?
書裡說關於謊言:「這簡直是一種沒有絲毫喘息機會的苦役,就像馱著越來越重的石塊,在攀援峭壁懸崖。」
書裡說關於嫉妒:「嫉妒的起點,是人們對自身脆弱的隱憂。」
書裡說關於名譽:「在名譽問題上,越高貴的群落往往越脆弱,要傷害他們太容易了。」
書裡說關於友情:「君子之交淡如水這種高明的說法包藏著一種機智的無奈。」
人們不願意談及事物的本質,是因為那醜惡與自身有關。在看文章的時候,我總會突然啞然,這筆者怎麼這麼了解我,我自己都不願意面對的我。書裡剖析的人物總是與生活中的人物突然吻合,這讓我學會了理解別人同時淨化自己,這本書可能真的在某種程度上讓我變聰明了。在自己生活的這三年,我面對生活夾角的時候,總會翻翻這本書,再看這本書我會和它爭辯,我把自己的想法在書上寫的密密痲痲,這是一個年輕人與長者的對話,用年輕人張揚的火溶了那長河的冰霜。年輕人是應該有自己的主心骨的,就在這樣一個謠言與真實無法區分的年代裡,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想法,我們應該知道在相信一件事情後會牽連的各種變動。
焚明燈——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
人總會犯錯,這本書讓我知道自己犯下了很多錯誤,就像讀《神曲》時感慨自己犯下的錯一樣,跟著但丁下了那十八層圓環,我在心裡是在不斷懊悔的。而《霜冷長河》給我更多的不是懊悔,而是他深刻的文字如利劍直戳人心,幫助我把毒血放個乾淨,我在這樣猛烈疼痛後得到了身心的輕鬆——好書是可以醫心的。
想到起點和重點,我們的日子空靈了又實在了,放鬆了緊迫了,看穿了又認真了。現在的我再看這本書,看到的不再是書中的無奈,應該是余先生對今後生活的一種祈望,讓讀它的人變得睿智,讓中國人不再愚鈍。我渴望自己得到命運的垂青,在生活的歷練下讓自己能發展能創造,富而不驕,貴而不舒。
霜冷長河讀後感(二)
一條大河,一個人,他坐在河邊,望著滔滔江水駛向大海,心中好像若有所思。這就是余秋雨記憶中的一幅場景。他說這條河是黑龍江,那個人他沒有明說,但我感覺其實坐在河邊的人就是他自己,而那條河遠非黑龍江這般簡單,恐怕應該是歷史之河,人生之河。
整本書都是他的思考的產物,但讀起來卻更像是一個經歷過人生閱歷的滄桑之人給那些沒有閱歷的青年人或者還沒有找到人生目標的成人的勸告。從嫉妒到善良,從每個年齡段該做的事情到人生的真正價值所在,這本書都給出了他自己的見解。我不敢說余秋雨老先生寫的東西都對,但從他那呼喚回歸善良,回歸人性的吶喊中覺得好像確實得這樣。浮躁的社會讓我們的腳步日益飛速,靜下心來思考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友情,嫉妒,善良,謠言,這些小時候就懂的東西如今真真切切的站在我們面前,如果沒有正確的態度,那將會是一件可悲的事情。書中引用了一些名言,如畫龍點睛般鑲嵌在每一個最合適出現的地方。
從這本中終於明白為什麼余秋雨對那些謠言和中傷不予理會,雖然他如今的作品已不如當年,但他的態度卻一直沒變。我從網路中或者從母親口中也得知不少關於他的負面訊息,當時自己難知真假或者難知這點小事該不該引起如此多人對他的攻擊。看的出來,他選擇了置之不理是對的,不需要辯解,讓時間撫平一切,然後謠言誤會就都消失了。這是一種佛家的思想麼?以不動應萬變,於無形之中化解對手。我想余秋雨是對的,當一個人出名了以後,攻擊自然就到了,只要問心無愧,那什麼也不用擔心,聯想到現在的唐駿,突然感到一絲苦澀,時間能撫平一切,同時也能揭露一切。
我想看過這本書的人應該多少會有些切()身的感觸,對於我來說,這本書告誡我們這些青年人應該杜絕自高自大,認為自己什麼都行,對自己過高估計的錯誤思想。雖然社會一直承認我們是未來的希望,但我們有時沒有把這種希望當成壓力,反而當成了自己驕傲的資本。初生牛犢不怕虎,這用在我們身上一點也不為過,可惜這樣下去初生的牛犢是不是仍然被老虎吃掉呢?剛上大學那會大家都在提低調,好像抱著一種我什麼也不懂,什麼也不會的態度就能應付的了各種局面似的。其實青年人更提倡的不是低調,而是虛心罷了,自己其實真的沒什麼,自己畢業前的99%可以說都是父母給的,並沒有太多好誇耀的地方。等到了社會上,方知自己當年所學甚少,於是開始後悔,只有知識和後天養成的人品是父母給不了的,所以還是虛心多學點東西為妙。
如今在學校看到一批又一批的同學去實習,心中總感覺一絲淒涼。不知是為自己落後他們一步而感傷還是因為看到他們現在一隻腳已經邁入了社會,自己在不久的將來也會和他們一樣而嘆息。良鄉的學子就要搬到中關村了,他們的大學生活已經過半,相信他們初到的心情肯定和我去年的今日差不了太多,七分的激動,剩下的三分是看到校園裡大大小小的招聘考研廣告而感到的一種對未來的緊張。這緊張將會伴隨著他們一直走到大三畢業,然後一切又變得淡然了,此時連那七分的激動也消失不見了,只剩下十分的淡,正像那條大河在靜靜的流淌,一直延伸到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