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清朝讀後感

清朝讀後感(一)

近日再讀王躍文的《大清相國》,感觸頗深。在2007年底,時任北京市長的王岐山上調中央前向同僚們告別之際,推薦了《大清相國》一書。我在2007年4月偶然購得此書,通讀了一遍。此書的主人公陳敬(清順治皇帝賜名陳廷敬),他21歲中進士,晉身官場後歷任工、吏、戶、刑四部尚書,官至文淵閣大學士,乞歸後仍被康熙帝召回,72歲後主動全身而退,康熙評價他「寬大老成,幾近完人」。

縱觀陳廷敬的一生,如履薄冰半輩子、慢慢悟透官場秘訣,終於建功立業名垂青史。他總結的官場五字訣:等(要沉得住氣),忍(要能經受起磨練),穩(要謹慎且低調),狠(要堅決徹底),隱(要會急流勇退)。他的人格、道德和行為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清廷多酷,他是清官卻宅心仁厚;好官多庸,他是好官,卻精明強幹;能官多專,他是能官,卻從善如流;德官多儒,他是德官,卻不乏鐵腕。這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20字好乾部標準有一定重合。就今天的現狀而言,《大清相國》強調了幹部的四種「德」:為人之德,就是要宅心仁厚;職業道德,就是要精明強幹;社會公德,就是要從善如流;從政之德,就是要儒雅鐵腕。在《大清相國》中,康熙反反覆覆對陳廷敬說的一句話是:當官,就要吃苦;不想吃苦,就別當官。所以說:要做好乾部,首在為人,即「立業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古往今來,對人的要求,無不以做人為根本。

「陳廷敬的品格有許多值得現代官員學習的地方。」重慶市社科院研究員鄧平表示:現在對於官員的考察也需多方面進行考慮,廉政和勤政只是最基本的方面,還需考慮民眾對他的評價,從而讓官員成為真正的好官。

作家樊家勤也說:「陳廷敬一生主張清廉,為好官善始善終,這幾乎成為古代官場的一個奇蹟,而正是這個奇蹟,在今天具有了許多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

陳廷敬在屢次涉險、多次犯上的情況下仍能保全自己確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這緣於以下四點:一是才學。才學是支撐,是基礎,是動力,是叩門磚,無才即滅為官之途也;二是公心。辦差時時發自公心,讓人抓不到把柄,找不到誣陷理由,無私心自然強大,無公心必不久長;三是理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事陳廷敬也做了不少。當然,你看那件不妥之事能定他的罪?能定罪的,他絕對不乾;四才是隱忍而耿直。他是在官場打拚多年的理想形象,他的成功之路是百姓心中好官唯一應該走,也是唯一能走的最佳路線。

「陳廷敬的主要功績之一是整頓吏治,他個人很剛正和清廉,處理案件鐵面無私,同時很注重策略。」《大清相國》作者王躍文曾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總體而言,就是自身過硬,對待問題也敢於碰硬。」打鐵還需自身硬,要解決自身問題。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牢籠里」反腐再掀新風暴。

作者王躍文表示,「任何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有很多驚人的相似之處:「比如,康熙初年,金融秩序很混亂,康熙任命陳廷敬「督理錢法」,用今天的話就是整頓金融秩序、理順貨幣關係。再比如,後人所稱的「康乾盛世」,在康熙中葉後,國家逐漸富裕起來,社會的奢靡之風開始盛行,陳廷敬就提出整頓禮儀制度的建議,得到皇帝讚譽。」

陳廷敬能得到完人的評價:一是堅持理想,二是清官,三是有能力。習近平1988年在任福建省寧德地委書記市時因幹部私建住宅問題曾說過:「要拎著烏紗帽為民幹事,不要捂著烏紗帽為己做官,熊掌和魚不可兼得,從政就不要想發財,你既要從政,又要發財,就只能去當讓人指脊梁骨的貪官、贓官,既名聲不好、又膽戰心驚,總怕被人捉住,最後落個不好的下場」。試想,在一個人治的封建社會裡,陳廷敬尚且能夠清正廉明,一心為朝廷;如今在一個講法制的社會主義時代,我們黨員幹部更應該廉潔奉公、勤政為民,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

清朝讀後感(二)

最近看了黎東方所寫的《細說清朝》這本書,得知清朝的建立從努爾哈赤開始舉旗反明開始,努爾哈赤先統一女真各部創建「滿八旗」然後逐漸侵占了明朝的遼東諸城並建立後金,解決了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和尼堪外蘭 為其日後同明朝對抗建立了根據地。努爾哈赤死後,其子皇太極繼承父業繼續對明朝作戰,同時在瀋陽稱帝建立大清,其先後對朝鮮和蒙古作戰並取得決定性勝利,另外為擴兵員建立蒙八旗和漢八旗,並仿照明朝在滿八旗的基礎上初步建立並進一步完善國家治理結構,為入主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640年(崇德五年)七月,皇太極帶病急援松錦之戰,親自指揮清軍取得松錦大捷,生擒洪承疇,殲滅明軍五萬餘人。在降服松山、錦州後,清軍占領了除寧遠外的明朝關外全部城鎮。皇太極最後是死於寧遠城袁崇煥的大炮還是病死至今是個歷史之謎。皇太極死後,其弟即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多爾袞以攝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福臨即為順治皇帝。第二年多爾袞即率領八旗入關,主要得益於明朝關內李自成農民大起義,山海關總兵吳三桂起初投降農民起義軍後因起義軍占領北京後非禮家人所以同起義軍作戰,但寡不敵眾,所以求援多爾袞,這才使得多爾袞能輕易入關。入關後,多爾袞以滿旗將領協同叛清明將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等同李自成大順軍和明軍作戰,逐漸統一了中原,奠定了清朝一統中國取代明朝的基礎。

清朝讀後感(三)

《大清鹽商》以乾隆皇帝第五次南巡前後為時代背景,描寫以汪朝宗為代表的一代揚州鹽商與乾隆、官僚、文人、鹽工、戲子乃至江湖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描述了乾隆時期揚州幾個鹽商大家族在生活、經商過程中的悲歡離合、苦心經營、爾虞我詐,通過重現揚州鹽業興衰,描繪揚州鹽商與園林建築、八怪文人、民俗風情、飲食文化等千絲萬縷的關係,展現史上揚州的繁華,全景式展示揚州鹽商對於中國經濟舉足輕重的地位、影響力和歷史貢獻,生動再現清代乾隆年間揚州的民俗與風物。

該劇圍繞一本秘密帳冊展開,描寫了乾隆年間以汪朝宗為代表的一代鹽商與乾隆、官僚、鹽工乃至天地會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揚州鹽商是乾隆皇帝取之不盡的錢袋子,可當西南戰事急需軍餉時,鹽商們的錢卻無法拿出,兩淮鹽政畏罪自殺。阿克占奉旨催款,發現鹽商手中有本秘密帳冊,記載了多年來鹽商往來帳目,其中用於接駕和鹽官酬酢的銀子超千萬兩。鹽商以此為護身符,鹽官則心驚肉跳。阿克占決定先催捐輸再找帳冊,各式人等圍繞帳冊粉墨登場。揚州鹽商四大總商在各自利益間有合作有較勁,但汪朝宗一直未把帳冊拿出,他不想讓兩淮鹽業陷入腥風血雨,以保住鹽業根基,將揚州建成月亮之城,以鹽利兼善天下。最終,汪朝宗向乾隆交出帳冊。乾隆決定不再南巡,後世子孫也不得南巡。

書中的兩淮鹽務總商汪朝宗,非官卻常用官場思維去考慮問題,非民卻要用悲憫眼光看待民間疾苦。作為一個商人,他要承擔起諸多非商務領域的考量,與各色人等進行周旋,塑造了忠誠與道義兼有、賺錢與散財不誤、為江山社稷考量,更為平民百姓著想的好男人形象,在鹽商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縱觀中國鹽商史,可謂歷史悠久,堪稱國事命脈。僅以清時為例,當時全國總計11個鹽區,兩淮鹽區規模最大,每年上交鹽稅600萬兩以上,占全國鹽課60%左右。也正因之,儘管當時鹽商系派不同,但唯有揚州鹽商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大清鹽商」。說楊州鹽商是乾隆皇帝取之不盡的錢袋子一點也不過。

鹽課為清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而鹽巴又是人類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生產、生活物質,鹽巴的生產和銷售一直以來也都是以國家壟斷實施管制及專賣的,鹽巴既關係了滿清的江山社稷,亦關係了萬千百姓生計,獲準專營鹽業的鹽商們在享受專賣特權獲利不菲的同時,既要上繳巨額的鹽課,還得以巨大開銷以維繫和官僚之間的互動,和平盛世還好,一旦有戰事和天災,鹽商們還得捐輸替朝廷分擔軍餉及賑災等,明里說捐輸是自覺自愿,但在實際中卻絕非自覺自愿那麼簡單。

中國的鹽業專營有著長達近2700年的歷史,()在古代,貨幣是貴金屬而糧食是難以遠距離運輸的,是難以通過國家力量調控的。鹽鐵的國家專賣,不僅僅是國家重要的稅收來源,也是當時經濟巨觀調控的重要手段。由於鹽鐵壟斷經營的昂貴和剛需,原來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個體就不得不出售自己的商品到市場上以換取鹽鐵,這樣市場的商品就豐富了,鹽鐵的價格是調節地方物價的平準和均衡地區間物價輸均的重要手段,也是價格調控的武器,鹽鐵的投放還是回收貨幣流動性的手段。

歷史上食鹽的收入,是歷代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支柱,重要性往往僅次于田賦,食鹽價格遠遠貴於糧食,所以被認為是暴利,即使販賣私鹽會被判以死刑也依然有挺而走險者。現代的食鹽專營恰恰相反,食鹽的價格已經長期處於非常便宜的狀態,不僅僅低於糧食的價格,在眾多的食品價格中基本處於最低價位了,真正的惠及了民生,得到了老百姓的認可。如今的食鹽不再有暴利,亦不再是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今天的食鹽專營,從根本說是為了食鹽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在現實中則保證了食鹽的質量安全,保證了人民民眾的身體健康,鹽業人所肩負的使命和責任一樣不亞於歷史。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