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爾斯泰讀後感(一)
天我懷著敬仰之情讀了《我的父親列夫托爾斯泰》這本書。讀後使我受益匪淺。本書作者塔基揚娜托爾斯泰是托爾斯泰的長女曾長期生活在他身邊。父親是她一生最敬佩的人。和父親交談是她最快樂的事。可以說,托爾斯泰的一生是平凡而偉大的一生。他是一個熱愛真理、追求真理的人。他從不會因他是一位偉大的作家而驕傲自大。
本書主要講了托爾斯泰一家人的生活、思想、穿鑿和交往的獨特回憶錄。當作者兒時的老師哈娜因病要離開他們時,通過父母及家人的勸導下作者終於和哈娜依依不捨地告別。
至於列夫托爾斯泰老年為什麼 離家出走本書作者作了詳細的介紹。那是因為後來到了老年他受不了家人們過那種奢侈豪華、遊手好閒的生活。他認為他不能對孩子們有害的環境中對他們進行教育 。
死前他留給世人最後一句話可以看出他是多麼的謙卑「世上除了列夫尼古拉耶維奇,還有許多人,可你們只知道盯著列夫」。
列夫托爾斯泰讀後感(二)
在有暇之餘,我翻開了《列夫·托爾斯泰傳》,從而來體會一下托爾斯泰的人生成長的艱辛歷程。
托爾斯泰粗獷的臉又長又笨重,短髮覆在前額,小小的眼睛,寬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唇,寬闊的耳朵,因為無法改變醜相,童年時倍感痛苦。他在一個叫卡贊的地方讀書,成績平庸,他是孤獨的。 在他家庭的回憶中,好幾個人為托爾斯泰采作他的《戰爭與和平》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親王沃爾康斯基,葉卡捷娜二世時代專制的貴族代表;他的母親,瑪利亞公主,這溫宛的醜婦人,生著美麗的眼睛,她的仁慈的光輝,照耀著《戰爭與和平》。 雖然對於他的父母,他是不大熟知的(他的母親逝世時,他還未滿一歲),但是他至少還能保持若干關於父親的回憶。這是一個和藹的詼諧的人,眼睛顯得憂鬱,在他的城邑中過著獨立不羈、毫無野心的生活;他父親死時托爾斯泰才九歲。這一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現實,心中充滿了絕望。 然而不知不覺中,他為少年的熱情、強烈的情感和誇大的自尊心所驅使,以至這種追求完美的信念喪失了無功利觀念的性質,變成了實用的性質與物質的了。他慢慢地也學會了放蕩自己。最後,有一樣東西救了他:那就是絕對的真誠、坦白和善良。 最終他以自己的努力而成了俄國作家,成為了「俄國的一面鏡子」 影響我們成功的決不是環境,或者遭遇。而是我們是否能保持一顆堅強的心,一種不屈的信念。
列夫托爾斯泰讀後感(三)
列夫·托爾斯泰,這個世界文學史上輝煌一時的頂尖人物,在羅蘭的筆下,被冠予了中肯、實際的評價。
羅蘭在對托爾斯泰的作品、書信和他人回憶文章的基礎上,向讀者展現了真正本質的東西,讓托爾斯泰崇高的靈魂和偉大的人格躍然紙上。
托爾斯泰出生於貴族世家,是一個在一般人看來什麼都不缺的人。而這卻恰恰成了他痛苦的源頭,他為自己的家庭生活與農民有巨大差距而感到不安。他天性善良,悲天憫人,渴望天下大同,希望所有的人都過上幸福安詳的生活。他試圖改善農民的處境,在自己的莊園裡實行改革,解放農奴,把土地分給佃戶。雖然最終沒有如願,但我們從此就可以發現托爾斯泰成功的一點重要因素。
這位大地上火光閃亮的俄羅斯的偉大靈魂,在十九世紀末那陰霾濃重的日暮黃昏時撫慰人的星辰,他用他強而有力的筆桿寫出一部部能讓我們一步一步地緊跟著托爾斯泰那冒險生涯的矛盾經歷的作品。這些作品的描寫反映了真實的時代背景,是他一生思想和藝術探索的結晶。「托爾斯泰哪怕多活一天也是這個世界的財富。」高爾基曾這樣說過。
托爾斯泰「是自由基督徒中最崇高的一個()典型,窮盡一生只為追求一個越來越遠的理想。」他以風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雖已離去,可他給世人心靈所帶來的觸動是無法磨滅的。
他,真正的名人,就像一朵開在荊棘里的花,褪去鉛華,奮不顧身地抵抗。
越流淚越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