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客余秋雨讀後感(一)
今天讀了余秋雨的一篇文章—《信客》。讀後心中久久不能平靜,腦海中不時浮現出信客的形象:在崎嶇的山道上,一個身穿破舊的粗布衣衫,背著沉重包袱的人在踽踽而行,汗水順著他蒼老的臉頰流淌下來,啪——嗒!啪——嗒地滴在山路上,也滴在他那充滿希冀的目光中。汗水早已濕透了他彎彎的脊背,然而他還在不停地走著走著……
他知道他不能停下來,因為在他看來,他背上的包袱太深重了,裡面裝的可是千家萬戶的期盼和他對未來的希望啊!有老張家期盼的書信,老李家過冬的衣衫,一句話裡面充滿著千家萬戶的喜怒哀樂,吉凶禍福,他要把這些一全部交到主人的手中。這就是他——一個信客的神聖的使命!他憑著自己頑強的毅力和崇高的責任感穿行在城市和鄉村間,他的堅毅的腳步聲成了聯繫城市和鄉村的紐帶。一年四季,風裡雨里,他拚命地奮鬥著、掙扎著,就為了得到一點微薄的收入養家餬口。這就是一個信客艱難的人生!
他本來應該贏得人們對他的尊重,然而並非如此,他經常遭人懷疑、責難和污辱。儘管如此,他還是默默地忍氣吞聲,忍辱負重。只有在沒有信客的時候,人們才能想起他的種種好處。他有一雙鐵腳板,能走遍千山萬水,可是卻一生貧寒;他有知識,本可成為他驕傲的資本,然而卻成了他為人處事的羈絆。這就是一個信客的悲劇一生!
然而,信客溝通了城市和鄉村,增強了人與人的交流,它是在那個苦難的年代邊遠山區郵政業最早的雛形。它的貢獻不可磨滅。
信客余秋雨讀後感(二)
我第一次讀《信客》是在初二的語文書上,當時讀這篇文章的時候,給我了極大的震撼,作家筆下的人物,不管是老信客還是年輕信客,不管是在外遊子還是鄉里鄉親,都刻畫得有血有肉,充分的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狀況,一下子就吸引了我。
讀完之後,深感當信客不是一件好差事,不但勞累,壞了自己的身體,而且自己的一番辛苦換來的卻是別人的冷漠,連為別人報喪也會被懷疑,回想以前的老信客,更是悲慘,被逼迫的竟然去看墳場,即使是這樣,信客還是無任何怨言的上路了。
讀過《信客》,我感覺在當時的社會裡,當信客比當人力車夫還困難,還受委屈,有時還被當作玩偶,甚至「死神冤鬼」,被隨意的斥責,沒人會想到他的好處,當信客終於忍受不了不乾的時候,再也找不到新信客的時候,人們才想起他的全部好處——這些都是當時的社會病態,「歷來是壞事多於好事」。
就像課本的前言,「信客,作為一種職業已經消失了,而作為一輩子默默奉獻的一類人,卻沒有絕跡,也不會絕跡」,而我們有沒有注意過他們呢,如果真的沒有這一類人在默默地奉獻,這個世界又會存在多久呢,希望我們不能忘記這些默默奉獻自己的人,同時自己也是這一類人。
信客余秋雨讀後感(三)
一口氣讀完這篇《信客》,心裡的感覺無法以言語來形容。
信客信客,「信」字尤其重要。老信客悲慘的命運成了年輕信客的教訓,苦心維持了大半輩子的誠信品質毀在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上。置身事外的我們,似乎也聽見那淒涼的警鐘。
誠信需要以許多美好的品質來維持,信客任勞任怨、默默無聞、能抵住誘惑,這些都讓我體會到信客的不易。擁有美好的信德不易,失去它卻只是一瞬間的事。
我明白,「誠信是做人的根本」,「()誠信是人生的試金石」。一個人若失去誠信,猶如丟失了你進入他人心靈,他人進入你心靈的鑰匙。
我們應培養自己誠信的好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