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200字讀後感(一)
讀過余華所著《活著》,像是被一個重重的石塊堵塞住了胸口,激盪心靈的悲愴,讓人久久回洋。那個深沉的陰影始終投射在心海,一個黑暗的社會,一個戰亂的年代,一個紅色狂熱的季節(文革)孕育著一個註定要飽經那代人所要嘗便的艱辛。
生命在那裡是一個在風雨中搖曳將要燃盡的燭火。一個生命在貧困的命運面前是那樣脆弱而無力。但一個生命存在最重要前提是維持生命的存在,人們在為爭取最基本的生存條件——溫飽都無法滿足時,怎樣保證生命存在而真正活著!其中透漏著的無助,只能用宿命論來解釋的無法抗拒的哀嘆!
在那個幾乎沒有生命存在的條件下,生命的延續和親情的呵護之間的關係是矛盾還是融洽?那個富貴給了我們答案:親情是維繫生命延續的精神支柱,有時真地感到人的力量是那麼渺小,同時又是那麼堅韌,似乎那種堅韌又是能戰勝一切的!
《活著》200字讀後感(二)
《活著》我到書市買了這本書,是余華的作品,十萬餘字,用詞很簡練,淡淡的,好似品茶一般,回味悠長,我就看了此本小說,看過後都有新的體會和感受,也許這正是小說吸引大量讀者的緣故吧。
活著》實際講述的是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它富於的內涵和哲理太過複雜,非三言二語能夠詮釋清晰的,現僅將自己的幾點感悟表述出來吧:
這位名叫「福貴」的老人成長於解放前期,經歷了抗日戰爭、國內革命戰爭、新中國成立、大躍進時代、文革時代、改革開放初期,他的一生實則是現代中國的演變史,雖然故事情節以他及他的一家為主,但反映出來的場景卻是多方位的,它讓我們見識了戰爭的殘酷,見證了神化的中國,更讓我們這些文革後出生的年青人了解什麼是文革,這是一個多麼混亂和陰暗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大多數中國人已經瘋狂,在一陣陣風暴中艱難度日,文革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大災難,是一場抹滅人性的大洗禮,而這場災難並非自然引起,是人為的,是一個集權國家的必然結果。作為年青人,是應該記住這段歷史的,它讓我們知道自己人性的弱點,讓我們知道真正的幸福 是什麼,但遺憾的是,這段歷史因為種種原因而是那麼的不明不白,更令人擔心的是,現今()的年青人又有多少能想起呢,「一個善於忘卻歷史的民族必定是一個沒有前途的民族」,因而,我們更應該了解並牢記這段歷史,而這也許是《活著》帶給讀者的重要啟發和引思吧。
《活著》200字讀後感(三)
《活著》在活著面前一切都是卑微的存在。第一次一口氣看完全書,第一次看書留許多眼淚。也許是時代的特殊性或生活的卑微性來塑造人物特點,但是悲劇不是總發生在別人身邊,要學會珍惜眼前的一切。活著的本質就是活下去,不存在褒義和貶義來形容。福貴的樂觀,家珍的賢良淑德,喜鳳的踏實能幹,有慶的天真善良,二喜的憨厚實在,小苦根的聽話聰穎。
多麼幸福的祖孫三代最後只有福貴一個人活著,送每個人的離去,那是什麼樣的堅強,什麼樣的勇氣,才能做到。看完書後,靈魂得到了一次洗禮,感受到了人生活著的意義和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