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變形記》讀後感

  陳翛

  經雨晴推薦看畢《變形記》,一個篇幅很短但是致郁效果極強的故事。簡單寫了一點讀後感留念。

  首先,《變形記》當中的社會關係是十分脆弱且淡薄的,親情、同事間的交情,都是如此。這些情誼,基本上只能通過勞動/金錢關係維持,秘書主任來家中探訪,是因為主人公無法到場工作,而主人公自以為和睦的家庭,在他不能創造財富和價值之後,也將他視作了一個敲骨吸髓的怪物。

  這也許正是卡夫卡在暗諷人情淡漠利益至上的社會。可以看到,當主人公失去其社會性,無法用勞動/金錢維繫和他人的關係時,他就會相應地失去他的社會/家庭地位,甚至失去作為正常人生活的資格。

  這是我第一遍閱讀後模糊地感受到的部分,在和雨晴交流之後,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一是卡夫卡對主人公變形後形態的選擇。格里高爾在書中變成了一隻臭蟲,一種在人類普遍觀念中被認為是害蟲的生物,遭人厭惡,避之不及。但卡夫卡恰恰將他設計為這樣一種形態,這無疑加快了他被社會/家庭拋棄的進程。如果,如雨晴所說,他變形成貓、狗一類能作為寵物的生物的話,家人也許還會選擇飼養他。雨晴說,人類對於「外表」或者說「外形」還是十分看重的。我想她說得沒錯,但歸根到底,這也許還是「價值」的問題:貓狗尚且有觀賞、玩樂的價值,甚至可以看家護院,而臭蟲如何能與貓狗相比呢?它只是毫無價值的害蟲罷了,於是死便死了,屍體的歸宿也如一般害蟲無異,家人也當是清除了普通的害蟲一樣,從此感到天下太平。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是維持「人」的外形呢?雨晴說人類看重的是「外表」,那麼按理來說主人公維持人形能在家中「存活」的時間應該最長,但我卻認為這點有待商榷。一來,這篇作品的大前提是「人情淡薄」,要想維繫人情唯有「創造價值」,而一個病人(植物人或癱瘓病人等)往往並不能做到這一點,況且,照顧病人的負擔也要比飼養貓狗沉重得多。因此,照我看來,主人公哪怕是維持人形,若不能做到繼續工作,受到的待遇也不見得能比臭蟲好到哪裡去,是的,甚至不如貓狗。只不過,前期家人尋醫問藥作出的努力應該會稍微多些,因此他能比臭蟲活得更長久些,下葬方式也更慎重些……僅此而已罷了。

  只靠利益關係支撐起的社會中,人一旦失去價值,就落到和一隻臭蟲差不多的境地,被親人和社會無情拋棄。在這樣的環境中,如何愛、愛到多深,才能不讓自己在走投無路時不至於如此卑微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