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了吳軍老師的《見識》,內心十分平靜,誠如他所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套洞察世事和人生的獨特方法,因此,我想以「新知」為題寫隨筆。一則,新知表示此書許多地方給我新的認知,類似於開了腦洞;再則,書里那些從前知曉的觀點,再看到時候,竟又重新感知,有了不同見地。
#關於個人#
全書歸類為關於「個人精進」的主題,圍繞個人見識、個人發展、個人選擇等多個方面給我們打開了窗戶。於「個人精進」而言,我所了解的是身邊好些朋友的個人精進主要是在學校學習的過程里比較集中,而且進度很快,大部分人在離開學校進入社會之後,便隨著社會的洪荒滾滾向前,每每制定了個人年初規劃,個人年終總結,個人精進計畫表,都莫名其妙被今晚熬的夜,明早賴的床悄悄裹挾,不知所蹤了。
這幾年國家一直在提倡「終身學習」的理念,漸漸有一些教育人士開始重視個人的終身精進,並且感染了越來越多的人,於是社會上的成人繼續教育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占據了市場的大蛋糕。你瞧,敏銳的人,始終能夠找到市場的空缺。仔細想來,一個人立於世,不是靠學校里學習了十幾年知識,然後在餘生的幾十年加以運用的,而是要在之前的基礎上,去擴充、去積累,最後實現創造與再創造的過程。
「人生是一條河,每個人總希望自己這條河能更寬一點、更深一點、更長一點。要做到更深,是靠自己的修行和對世界的理解;要做到更寬,則是要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共同做一些事情。」自己的修行尚且可以通過自己不懈努力和堅持去實現,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做一些事情,最好能做成功,這便需要我們的個人魅力和行事魄力。簡單點講,你不僅要有做事的能力,還要有一定的領導力,要有籌謀的智慧。而這,也離不開個人的精進呢。
#關於伴侶#
我們都知道,伴侶是陪伴我們走完人生下半場的人,但是生活中鮮少有人能拎清楚伴侶的重要性。很多人在父母、子女、伴侶的排序上,不自覺將伴侶放在了最後,或許因為太親近反而忽視了。現實生活中有不少家庭也是因為關係顛倒而家宅不寧。在一個完美的婚姻中,雙方都需要明白關係的親密程度和重要性依次是「夫妻優先於子女,更優先於雙方的父母。」
比投資自己重要或更重要的,便是找到一個合適的伴侶。古訓有「一個好女人能富三代,一個壞女人能毀三代。」這裡說了女性伴侶的重要性,當然,合適的男性伴侶同樣重要。在此,總結吳老師的觀點給大家一點建議。一個好妻子,通常是:不搬弄是非而且性格好,迷人、有氣質、聰明。選擇一個好丈夫,便首先要看他的「婚姻觀」,其次看他有多少創造未來的能力。
這裡我還想表達的是,大千世界、茫茫人海,我們選定了自己的伴侶後便應當抱著堅守一身的信念來過日子,一邊提升自我,一邊投資伴侶。這就要求我們認真內省、相互監督,發現自己和伴侶身上的優缺點,取長補短,進行投資。現下的人們已經習慣了撿現成,男朋友、女朋友,情感方面喜歡撿他訓練好了的;財富方面喜歡挑已經衣食無憂了的;可多少忽略了人的發展性和精神的方面的成長,這是極可怕的事情。
#關於父母#
龍應台老師在她的書里提到,父母與孩子生來就是漸行漸遠的過程,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里陪伴他擁有獨自離開的能力。我們在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浸潤下長大,很大一部分人一時半會兒無法理解這樣的豁達。
其實,我們用開放的眼光來看,現今的父母多少是不夠成熟的。
首先,尊重和理解方面,中國的父母在精神、人格平等,對思想包容理解這塊是匱乏的,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未來實行「一手包辦」,總認為自己吃的鹽比孩子吃的米要多,自己的經驗能讓孩子少走彎路甚至不走彎路,一輩子順風順水。我想問的是,「然後呢?」太過順利的人生背後,孩子的一生形同被設定好的齒輪。
再來,獨立方面。我們的父母過多的把自己畢生的精力放在孩子乃至於孫子身上,讓許多遠遠超過18歲的年輕人如巨嬰一般生活著,完全沒有獨立的能力,不難想像,世世代代發展下去,我中華子孫何談一代更比一代強?
另外,輸贏之說。我們的父母是吃過苦的一輩人,他們對於輸贏的觀念特別看重,生怕自己經歷過的艱苦歲月再次發生在孩子身上,這邊有了所謂的「贏在起跑線」思想。總想著跑在隊伍的前頭,不要「落後挨打」才好。其實呀,現在的社會發展得如此之快,機會又浩瀚如海,在人生慢慢的馬拉松長跑中,起跑線一說當真沒有了說服力。我們不妨冷靜下來,看看有多少能人志士不是靠自己的雙手,創造了幸福的生活,而倒退回去,他們也曾經在起跑線的很後面呢。所以,一定要說起跑線的話,父母的見識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關於幸福#
幸福的主題太寬泛了,但我們多數時候是在說一種內心的真實感受。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些人喜歡坐擁揮之不盡的財富,有的人享受捐贈自己已有的財富;有的人喜歡熱鬧繁華中起舞,有的人喜歡安靜寧謐中閱讀;有的人喜歡生活在不停的增加,有的人喜歡生活一直做減法。瞧!這因人而異的。
吳軍老師把財富比喻成它是上帝的暫存在你這裡的,如果你沒花完,死後是要還回去的。這樣看來,不如把錢看成是我們提高生活品質的一個手段,適合自己就好了。如果擁有太多的錢,便需要考慮財富管理、資產配置、以及投資等問題,投資就涉及到風險,風險的來臨也會降低人的幸福指數。所以,財富也不是越多越有好處的,懂得有效掙錢、合理花錢以及管理錢才是好的。
我們大多數人喜歡熱鬧繁華、人潮湧動的地方,在這樣緊密的環境裡可以暫時忘了自己源自內心的孤單,於是有人感嘆「因為害怕孤單,我選擇熱鬧。」這是很多年輕人的通病,不敢一個人獨處。其實,有些人是喜歡獨處的,他們通過閱讀,通過打坐,通過焚香等等的方式,與古人對話,接近自己神性的一面,然後他們的思想得到飛躍。這樣的人畢竟占少數,他們默默的發光發熱,變得更加優秀。
生活需要做減法的思想大概是從日本的《斷舍離》一書發行之後開始風靡起來,給了我們看待生活的另一個視角,遵循減法生活的人大部分是年輕人,我們的長輩們依然還在越多越好的思想里怡然自樂。多少未必有個定數,首要的是自己要給生活定調,譬如,你喜歡極簡主義總不會添置一些繁雜構造的物件兒的,倘若你喜歡宮廷陳設,那家中自然要些中式風格的物品才能烘托出氣氛來。我對減法生活的認知是,我們大可不必向以往一樣,買很多東西留著不用,想著世世代代傳承,能增值或保值,說到底,潮流的趨勢變化得太快,與其花大力氣買這些東西等過時,不如好好經營好當下,只買適合自己的,並且自己需要的,物盡其用,提升品質便很好。
我想,遇見一本好書是緣分。尤其在合適的時間遇見,它的效能便擴大十倍、百倍。一本好書,本身可以幫助我們重新認識自己、認清世界,弄清心頭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從而成為一個更好的人。這個時代,我們需要閱讀,和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