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用他流暢而清新的文筆,寫出篇篇沁人心脾的文章。字裡行間總是透露出一種醇厚、浪漫的情感,平易,卻又帶著一股感人的力量。他的文章,總是令我愛不釋手。
「愛玉骨肉是清雅的愛好,但是一個人愛玉成痴,和玩股票不能自拔,和沉迷於逸樂又有什麼不同呢?」一句話,林清玄讓《情困與物困》中愛玉成痴的朋友徹底醒悟,也點亮了讀者的心。
本文記錄了作者一位愛玉成痴的朋友,為了把任何一塊自己所喜愛的上好的玉材占為己有而不惜一切代價。丟了房子,丟了車子,甚至也丟了工作。最終他家徒四壁,只好廉價出售自己一件件曾花了血本買來的玉器。作者頗為震撼,感慨連連。
「愛玉成痴」,這是多麼可悲可嘆。愛,原是世間最美好的情感,可是愛到痴迷,便是被束縛在玉的世間裡,無法自拔。
這或許看似可笑,可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是由剛開始的愛而到了痴迷的境界,沉溺其中無法自拔。痴迷於股票的人數不勝數,沉醉於網路的人多如牛毛。他們就像是被困在繭子裡的蛹,被緊緊束縛,看不見真正的自我。可是有多少人會明白,吐出厚厚的繭來包裹自己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啊!如果能夠克制地適當玩股票也並非壞事,賺一些額外的錢,讓心情更加愉悅。而多少人深陷其中而無法自拔,虧得傾家蕩產,卻還執迷不悟。適當地使用網路也對自己有幫助,放鬆緊繃著的大腦,學習更多的課外知識。只是有多少人,把網路這個工具當玩具,晝夜不分地在電腦上浪費光陰。當那厚厚的繭在不知不覺間束縛了自己,又有多少人只會抱怨「山重水複疑無路」而又捨不得咬破那個繭呢?而又有多少人能夠化蛹成蝶,破繭而出,看見「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沒有繭的包裹,沒有痴迷的束縛,才是真正的自己。
散文讀後感300字(二)
——《山中雜記》讀後感
初識冰心,對她了解不多。總體說來,她是一個被母愛和童真包圍的女性。讀過此書,才意識到我好像是管中窺豹。
她的散文常給我一種近似抒情詩和風景畫的美感,文筆清新俊麗,清倩靈活。看著「月光浸著雪淨的衾綢,逼著玲瓏的眉宇」,同她「倚枕百般凝香,忽然一念迴轉,默然神傷……」。
以情感人,是冰心散文的獨特風格。她善於擷取生活中的片段,編織在自己的情感中,抑或是對那些晶瑩美麗的回憶的抒寫。因為她曾說她喜歡做「埋存與發掘」的事,所以,她的最精彩、最富有靈氣、最自然的散文幾乎都是她用飽蘸真摯的情感之筆對「埋存」的令人難以忘懷的生活進行藝術的「發掘」所得。在她回憶與吳文藻的生活中,她會偷偷地將吳文藻書桌上她的照片換成影星阮玲玉的;又如她會故意把丁香說成香丁,吳文藻還認真地點頭。就是這樣,在她的感情天地里,沒有大海的壯闊,也沒有長江的奔涌,那是山間流出的溪水,平平穩穩;那是地心流出的清泉,汩汩淙淙。她的情感永遠也激不起大波大瀾,卻能給讀者帶來一種細泉似的脈脈溫情。
冰心散文營造的是一個真善美的世界。她讚美自然,愛慕賢良,探索真理。《寄小讀者》《山中雜記》等正是她真的人格、美的靈性、善的箴言的結合體。同時也寄託了她最純真的理想,她的理想就是把兒童培養成更誠實、更勇敢、更高尚的孩子。
冰心,作為歷史百年的見證人,在將近一個世紀的人生風雨表上留下的生活腳印並不在一條直線上,且有深有淺。她那支多彩的筆,記下了她的成長,她的觀察,她的感受,她的愛憎,她的憂患……
散文讀後感300字(三)
——《山中雜記》讀後感
我說,冰心屬於水,淡然的心懷,平靜的神態;我說冰心屬於火,熾熱的情懷,飽滿的文采:這一切的一切詮釋著她自然中與生俱來的氣息。
冰心,凝聚了太多自然的力量與魅力,正是她的這種自然力量與魅力,深深浸入我心田……
曾幾何時,自己也像冰心一樣在自然中尋找自己的影子,在自然中去癒合自己的傷口,搜尋那絲絲可以安慰眼淚的風景……終於,在冰心的《山中雜記》裡找到了自己的靈魂知己。
似乎是飄渺的竹林的風,載著滿滿的夢想,縈繞著快樂與美妙,從夢中來,從童年的夢中來,()正像那首短詩「童年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是的,童年的夢太美,又太容易破碎,是那麼真,又是那麼遠,可我們卻永遠無法回到那個年代;但我相信,童心不老,即使年過八十,只要你有一顆童心,靈魂不衰。夢,多美的字眼!「林」與「夕」,樹林下淡淡的夕陽,我在夕陽下看風景,美美的,這或許是我心中的最美最美的意境吧!
自然靈魂飄蕩,輕揚曲聲奏響。輕輕敞開我的心扉,奏響自然靈魂的散曲。
散文讀後感300字(四)
——《白種人,上帝的驕子》讀後感
最近我買了一本《朱自清散文》,當我讀到《白種人,上帝的驕子》時,頗有感想。
這時發生在電車上的一幕,作者看到兩個西洋人,他仔細的看其中的一個孩子,不料卻受到那個西洋孩子的襲擊——眼神的攻擊,那眼神中也透露著輕蔑與鄙夷,讓作者不禁感到一絲涼意。
我覺得朱自清說的對,人人都應有赤子之心,因為這個世界不屬於某種人,也不屬於某國人,更不屬於某個人。我們都有享受這個世界的權利,這也是文中世界之世界的含義。而文中的「小西洋人」卻片面的嵌入了國家與人種的定型中了,他們自認為比別人優越,所以以輕蔑的態度來對待中國人,來踐踏國人的尊嚴,這不光是中國人的損失,更是世界的損失,這也是對世界的侮辱,再回頭想想也就是那時中國人「低三下四」,才會出現「中華不振」的情況。也就是那是中國的「弱小」才「育」出了那樣的小西洋人。而我又從「臉上布滿了橫秋的老氣」看出,這樣的優越感不僅能使人變成窮凶極惡的禽獸,也能使天真的兒童變成老態橫秋的老人。我想這也是為什麼作者稱那個孩子為小西洋人而並非「孩子」,因為他不屬於世界,只屬於大洋彼岸一個渺小、孤獨的人。
文章的最後,作者說那白種人是一位強者,適者,但我覺得一個以侮辱別人來獲得「強者」這個標籤的人永遠不會成為一個強者。世界天天都在變,而只憑藉那一針見血的表現能成為一名永遠的適者嗎?
讀完這個小故事,讓我更加看清了這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我們每個人都應是其中一份子。而在這時我想,勝者也不一定為「王」,敗者也不一定為「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