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書筆記

水滸傳書評

水滸傳書評(一)

《水滸傳》是一部經過宋元兩代數百年的醞釀、積累而最終完成的長篇歷史小說。它和《三國演義》不同,不是通俗化的歷史教科書,而是一部集合了無數英雄好漢生生死死的悲壯故事,凝聚了無數中國人的理想、感情和才幹的英雄傳奇。

北宋宣和年間,國家腐敗,外寇不斷來襲,朝中大臣內亂不斷,有志之士走投無路,百姓難以生存。一幫忠義之師揭竿而起,他們打著「替天行道」的旗幟,用武力懲治貪官,維護廣大老百姓的人身安全。他們的領袖人物正是——呼保義宋江。他本著「只反貪官,不反皇帝」的理念,帶領梁山一百單八將「披荊斬棘」,在老百姓的口中留下了很好的口碑。也許正是這種口碑,梁山好漢受到了皇上的賞識,受到了招安。受到招安之後,梁山好漢盡心盡力的為國征戰,最終傷亡殆盡、身死非命,但他們無怨無悔,一心為國。也正是這樣,他們在百姓口中傳為佳話,雖說這一百單八將武藝高強,但從不恃強凌弱。他們人各有性,果敢剛烈的武松、忠勇莽直的李逵、粗魯樸實的魯智深、悍勇精明的石秀、仗義幹練的宋江……正如清代評論家金聖歎說:「《水滸》所敘,敘一百單八將,人各有其性,人有其氣質,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口。」誠如斯言!

在當今社會,早已難覓「梁山好漢」的蹤跡,有的只是那高球等人。或許在水滸之中,你才能真真正正的領略到這一百單八將的性情。

所以說,一部《水滸》,讓我們看到了宋江「忠」的感召,李逵「狠」的魅力,吳用「智」的神奇,高俅「奸」的唾棄,在對各類人物的品味中,讓我們的心靈得到了一次人身的淨化!

水滸傳書評(二)

《水滸傳》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像武松打虎、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詳。《水滸傳》所反映的中心思想就是忠、義,所以《水滸傳》又被稱為《忠義水滸傳》,這本書裡描寫的就是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漢,因朝廷奸佞當道、民不聊生,所以逼上梁山,豎起一面杏黃大旗替天行道,雖然朝廷不滿,()但深受百姓歡迎,因為《水滸傳》充分反映了當時腐敗的官場,梁山好漢之所以離開朝廷就是這個原因,梁山好漢追求的那種「大塊吃肉,大口喝酒,論秤分金銀」的生活就是人民所嚮往的生活。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孟子說:「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梁山好漢就是這群捨生取義的人,他們可以為了兄弟的情誼放棄生命,在面對危難時可以為兄弟兩肋插刀。但在他們取義之時卻從未忘記過忠,他們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在遼國進犯時,他們挺身而出,在面對割據勢力時,他們義不容辭的出征,最後可惜的是他們雖然拼盡全力卻一一戰死,《水滸傳》的最後,宋江向宋徽宗匯報時說我們兄弟一百零八人出征,而今歸來者只有二十餘人,已經十損八九。看到這裡時,我的心頭一顫,其實,這就在宣告著這場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以失敗告終。

《水滸傳》讓我看到了中華波瀾的歷史,也讓我了解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了解到梁山好漢的忠義之氣與世長存。

水滸傳書評(三)

《水滸傳》本是一部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名著,一百單八將及其他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早已是深入人心。《水滸傳》成功地塑造了宋江、武松、林沖、魯智深、李逵等人物形象。作者善於把人物放在真實的歷史環境中,緊扣人物身份和經歷刻劃人物性格;善於把人物放在尖銳的鬥爭中生死存亡的關頭來描寫人物性格,還善於運用比較法、反襯法來突顯人物性格。

一書記述了以宋江為首的……水滸傳塑造了性格鮮明的人:雪中送炭的宋江,仗義疏財的柴進,膽大如虎的武松,機智聰明的吳用,天真爛漫的李逵等等。

《水滸傳》一書記述了「及時雨」宋江、「智多星」吳用等一百零八好漢從聚義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遼軍,最後剿滅叛黨,卻遭奸人所害的英雄故事。讀完整本書,印在我腦海里忘不了的只有兩個字:忠、義。

忠,即是對自己的國家,對身邊的親朋好友盡心竭力。宋江在種種威逼利誘之下,仍然對自己的祖國忠心耿耿,這就是忠;林沖的妻子在林沖被逼上梁山之後,面對高俅之子的凌辱,寧死不屈,最終上吊自殺,這也是忠。在當今社會中,我相信很多人能做到一個「忠」字,但很少有人能做到一個「義」字。

一個「義」字,包括了太多內容。《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好漢為兄弟,他們可以為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就只為一個「義」字;為百姓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為一個「義」字。由此可見,一個「義」字雖然只有三筆,有時卻得用一個人的生命去寫。在現實生活中,給人讓座幾乎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但救人於危難之中卻不是人人能做到的。因為這需要有相當大的勇氣,甚至一命換一命的決心。

我還清楚地記得《水滸傳》中的「黑旋風」李逵,他生性魯莽、性情暴躁,經常為小事與別人發生衝突,甚至搞出人命。但他卻能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做了傷天害理事的人聞風喪膽。在現實生活中,雖然沒有這樣驚心動魄的大事發生,但「義」字卻滲透著我們的生活。對朋友講義氣是小義。對素不相識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種正義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實際意義上的大義。

俗話說「忠義難兩全」,但我相信,人總有一天會忠義兩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