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德黑蘭觀後感(一)
《逃離德黑蘭》講述了1979年美國CIA特工托尼·門德茲假借拍電影選外場為掩護,解救六名美國使館人員逃離伊朗首都德黑蘭的故事。這是個真實的故事,充滿了傳奇的色彩。就算是直接引用,不加電影的修飾也會是個好劇本。看了下該電影在各大電影網站上的評分,排名中上,還是比較客觀合理的。
從我的角度來講,我個人認為電影拍的有些對不起這麼好的故事了,不過也算是一部讓人過目難忘的好片,畢竟如此精彩的劇情擺在那裡。
電影的主題還是介紹美國電影標準性的個人英雄主義和責任意識。其中一幕讓人印象深刻。當解救任務完成準備工作,將要開始實施的時候,白宮害怕無法承受任務失敗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決定取消解救計畫,通知門德茲計畫取消,自行撤退。這是的他實也對解救計畫沒有十足的把握,也害怕任務失敗命喪黃泉,不能和深愛的妻子、兒子團聚。他完全可以服從組織命令,得以自保。但是作為一名特工,不能不拋下六名同胞見死不救。拯救才是他的使命。
而電影劇情方面,為了加強緊張感和衝擊力,有些劇情做的過頭了,甚至牽強。一是這麼緊張的環境裡,在市場和商家發生衝突的可能性不大。二是機場的巧合太多。從機票預訂,電話確認,移民官審查,再到最後一刻登機,登機時身份暴露,起飛時被武裝人員阻攔。太多的巧合湊在一起便顯得太刻意了,缺乏真實感。
還有行動前夜六名大使館工作人員聽歌喝酒的行為我不能理解。生死攸關時刻,有幾人能從容應對。我覺得放置些面面相覷,相互依偎、擁抱、鼓勵,或是通過時鐘特寫來反映心理煎熬,時間漫長的鏡頭更加真實感人。
當然有假的一面,也有真實的一面。飛離伊朗領空時一行人的笑容,眼淚和那雙緊握在一起的手,CIA工作人員的歡呼與擁抱自然再真是不過。
整部影片我最喜歡的還是對主角,這個特工人物的塑造。個子不高,不算強壯,沒有出色的身手,()風流的造型,更沒有什麼豪車女郎,取而代之的是低調沉穩,臨危不亂的性格,那不言而喻的父愛和特工責任的擔當。
到片尾,他都沒有出名,甚至沒有人知道他的努力和奉獻才是整個解救活動的核心。當他被授予勳章卻不能與其他人分享,尤其不能告訴自己兒子父親的作為時臉上流露出的失望讓人看得心酸。不過這才算是真正的特工,默默奉獻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
影片結束的最後一刻總統的錄音,算是給影片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逃離德黑蘭觀後感(二)
《逃離德黑蘭》有這樣一個場景:六個藏起來的美國人不得已到街上去,跟伊朗一名官員見面,還要裝作採風的樣子,在集市上逛逛。於是,其中一個就拿著拍立得,「咔嚓」「咔嚓」。「咔嚓」到一位伊朗大爺,大爺突然暴怒了,用伊朗話大聲嚷嚷著美國人把他孫子怎麼了。拍照的一看不對,連聲道歉,要把照片送給大爺,沒用;用英語解釋我是加拿大人,也不管用。大爺的嚷嚷引來半條街的人,都揮著拳頭要衝上來打人,情形劍拔弩張。六人一看不對路,趕緊跑了。這場景用來表示當時伊朗對美國的仇恨。
可即便對美國再大的仇恨,跟街上走著幾個美國人能有什麼關係?當時伊朗大爺肯定不這麼想,美國動了我孫子!信不信我削你美國人?!對一個國家的仇恨,上升到傷害這個國家的平民。這種時候,談什麼寬容?
我們對不了解的事物,總不容易談得上寬容。大爺如果了解一下這幾個有血有肉的人,他們背後也有家庭有親情,也因為國家糾紛無辜受牽連,可能怒氣也會平息一點,可能也不會拿他們發洩仇恨。但又談何容易呢?連語言都完全溝通不了。更何況,哪來那麼多推己及人的平常心啊?!
說回平常生活中也一樣。一樣米養百種人,這世界上有多少種人就有多少種為人處事的方法,多少誤會、猜忌、甚至仇恨,都在不了解中滋生的。沒錯我們該做善良的人,可再善良的人,在感覺被冒犯時也會生氣的,在利益被損害的時候也會抗爭的。
梁文道《我讀》裡面有一句話:我們讀書的目的,是學會寬容地對待這個複雜的世界。讀來感觸頗深。也許,我們對這世界真要再多一點包容心。如果做不到,就請多讀讀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