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人那狗觀後感(一)
我喜歡故事簡單、人性溫暖、世界美好的電影。生活已經夠累了,不想複雜。如果電影觀後,能給生活抹上暖色的詩意,那是最好不過。好電影應該給人安靜的快樂的感覺,或許微微憂傷,卻也是甜蜜的傷感。
今天我看那山那人那狗,發現這電影如此溫馨詩意,深深打動了我。我沒有被廉價地煽情得流出眼淚。以前看過一些電影,被煽情得幾乎落淚,看完之後,卻忘記為什麼要哭。但是看這部電影,不想哭,也不想笑,很平靜的心情,卻如此戀戀不捨,不想從電影的意境裡走出來。
一直想,如何寫電影觀後感,讓沒有看過電影的人閱讀文章感覺不太累,好像聽我談心。在他們聽完之後,被一個漸漸加強的欲望控制——去看看這部電影,因為游魚說過的。
回憶一次遠足,在深山看到幾戶人家,有點破敗的房子掩藏在樹林之間。走近,看到幾個老人在曬太陽,好奇地看著我們。時光對於他們來說,沒有什麼意義,只是表明陽光從這個牆頭移到那扇木窗,然後他們感到肚子已餓,該點燃乾柴,熱熱冷飯。
他們不願意離開大山,雖然子女已經移居山下。老人一輩子住在山裡,覺得離不開大山。山里人為什麼愛住在山裡?大概沒什麼理由,猶如雙腳穿在舊鞋子裡,就是感到舒服。
許多深山貌似杳無人煙。可是沿著山間小道——那是砍柴人踩出的小道——走著走著,忽然柳暗花明又一村,看見炊煙,聽見雞鳴。那些小路好像一條長長的青藤,而村莊就是開在青藤上的花朵。
村莊裡人們如何聯繫外界呢?
電話是沒有的。中國電信不可能在荒山之上拉出數十千米的電話線,就為安裝一兩門一年到頭沒打幾次的電話。就靠人傳話吧。某人打工回來了,會捎回幾句話。要不,就寫信!現在很少人寫信了。
但是《那山那人那狗》是拍攝於十年以前的電影,那時的山裡人,就是依靠寫信聯繫山外的親人。於是就有一個郵遞員穿行在山間,傳遞著信息,傳遞著親情,傳遞著文明。有一天,郵遞員年老了,那跋涉過山坡、樹林、小路、草地、清澗的雙足,也老了,常常感到疼。於是老郵遞員決定讓兒子接著送信。
為什麼一個郵遞員在孤寂的山路上,一走就是一輩子,是什麼支撐著他走下去?或許走在山路上,風裡來雨里去,讓雙足挺累的,可是他的心不累。因為他的心安靜、簡單、真摯,所以才把寂寞的職業做成快樂的事業。但是現代人的雙足不願意走路了,卻常覺得腳那麼累,更加讓人絕望的是——比腳更累的是人的心。
因為電影沒有什麼煽情鏡頭,也沒有深刻話語,只有冷靜的鏡頭搖過青山,搖過老人,搖過似乎走不到盡頭的山路。正因為鏡頭如此乾淨,所以故事如此簡單。正因為故事簡單,所以心情如此安靜。正因為心情如此安靜,所以一顆失落過的心回來了。
那山那人那狗觀後感(二)
2012年的春節即將過去了,明天就是過大年元宵節了,現在感覺對過年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了,沒有了兒時的歡樂和熱鬧,也沒有到處走親戚,一個年就這樣平淡無奇地過了,哎!
昨天在電視上看了《那山那人那狗》這部老電影,真的讓我感觸頗深。影片中由劉燁扮演的男主角住在一個偏僻的農村里,他的父親是一個認真負責有愛心有責任的郵遞員,負責把郵件送到更偏僻荒無人煙的山裡人家,他一當就當了二三十年,郵遞這條路曲折坎坷,要過河,要爬山,要翻山越嶺,但是他都這樣一如既往地堅持了二十幾年,現在年老體衰,因長期過河又引發了腳痛,所以他把這個艱巨困難而光榮的工作交給了他的兒子。他的兒子充滿理想有抱負,但是為了能實現父親的願望,他雖然不是特別喜歡當郵遞員,但是他還是答應了父親,在一次和父親一起送郵件的路途中,讓他真切體會到了父親的偉大和辛苦,()他這麼辛苦地送郵件,就是為了這些居住在窮鄉僻壤的父老鄉親啊,這些鄉親也特別地喜歡他,對他十分友好,以前劉燁還埋怨自己父親經常不在家,而與他爹有些生疏,但是通過這次同行,讓他真正理解了父親,讓他感受到了父親的偉大和辛苦,這時他對父親產生了深深的父愛,並背著年邁的父親過河,讓他父親十分欣慰感動不已。他父親養了一條叫老二的狗,十分忠誠聽話,可以說與他父親相依為命,並十分地理解父親的想法,並幫著撿丟掉的信,幫著帶路,這條狗真的很乖啊,後來劉燁獨自一人去送郵件時,這條狗就跟著他一起翻山越嶺,把郵件送到這些山裡的人們。
從這部電影中,讓我感受到了山里人的淳樸熱情,讓我感受到了劉燁父親對工作的認真負責堅守,讓我感受到了劉燁的孝順認真理解,讓我感受到了老二的忠誠老實,也讓我感受到了山里人雖然生活十分艱辛條件十分艱苦,但是他們卻樂觀積極地心態……真不愧是一部好電影啊!
那山那人那狗觀後感(三)
開著電視看小說,無意中聽到裡面在聊一部叫《那山那人那狗》的電影,講述人老梁對此片讚許有加。每個人都會認定那麼些人,對於他們欣賞、尊敬的事物,會認真去看待。
美麗的山裡女子、旖旎的湘西風光、細膩真摯的感情,緩緩的節奏,此片就如一首優美的散文詩。在講述山間郵遞員赤誠之心的同時,探討了人類永恆的話題—「父子關係」。父子的隔閡一路走來,一路展開,又慢慢解開,最後互相成了心底的知音。被一次次打動,因為其中的故事,更因觸到了相同的情。
小時候,父親外出打工,年關才回家,元宵一過便走,如此直到我上了高中。那時父親的形象很陌生,有次不知因何事獨自生氣地坐在黑暗角落,母親和奶奶哄得無奈便放棄。父親回來問我何事,害怕的說想喝水,裡屋的母親聽到了,直到現在還時不時拿來取笑當時我對父親有多畏懼。每次父親又要出遠門,母親便會沖人發脾氣、和人吵架,當時心中責怪母親脾氣太差。
那時最怕和父親單獨呆在一起,不知說啥。有時走一段田路,我走在後頭,會刻意落的較遠。轉機發生在高考落榜的時候,我沉浸在絕望的情緒之中,拒絕接聽關心的電話。夜幕中父親在回家的田埂上對我說「生活不能一帆風順,更不要因此遷怒關心你的人」。只有一個人逆境中,他才能明白很多時常聽到的大道理,能夠覺察到很多之前忽視的存在,會漸漸明白周邊的人,理解他們生活的豐富與艱辛。
漸漸的和父親變得無話不談。寒假的午後,曬著太陽,對坐在門前,聊聊歇歇,不經意間池塘那邊的山頭已經有了顆紅紅的夕陽。
父親太過辛勞,兩鬢現已泛著白,身軀瘦小依舊,他肩上的擔子是時候卸下,我來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