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柴靜霧霾調查觀後感

你見過藍天嗎?你見過白雲嗎?

一個人,別說一個人了,一個活物應該這麼活著:春天來的時候門開著,風進來,花香進來,顏色進來,有的時候你碰到雨或者碰到霧的時候,你會忍不住想要往肺裡面,深深地呼吸一口氣,能感覺到那個碎雨的味道,又凜冽,有清新。——柴靜

2月28日,正是今天,柴靜在網上公布她歷時一年的霧霾調查作品《穹頂之下:同呼吸共命運》,這是柴靜自央視辭職後的首個新聞調查作品,來自記者的職業直覺和出於母親的責任感,讓她渴望了解霧霾是什麼、它從哪裡來以及我們怎麼辦。

這一年她拜訪了國內外多家研究大氣污染的學術機構,去了一些污染嚴重的現場調研,調查了背後的執法困境。接觸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改委能源所、工信部產業司、環保部等職能機構,也去了倫敦、洛杉磯這些曾經污染嚴重的城市,想找到一些污染治理的教訓與經驗。(柴靜接受人民網採訪語)

在演講時,柴靜提到,她曾經攜帶儀器,作為志願者參加霧霾健康測試,拍攝肺部深處的碳素沉澱後果,其危害和後果讓人震驚,其中的致癌物質大大超過了國家標準。在PPT演示的霧霾侵入人體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人體的免疫系統對霧霾基本上可以說是沒有招架之力。

我國空氣污染的60%來自煤和油的燃燒,霧霾問題很大程度上是能源問題。而想要從根源上控制廢氣的排放,不僅需要國家層面的巨觀調控,也需要普通公民的身體力行。10年前,柴靜採訪一個臉蛋圓圓的女孩,問:「你看過真的星星嗎?「沒有!」「你看過藍天嗎?」「看過藍一點的!」「你看過白雲嗎?」「沒有!」女孩的臉蛋稚氣,語調充滿童真,在電視螢幕上看到這一幕,我心酸的幾乎要落淚了,我感到了對孩子的虧欠,這種虧欠,並不能用所謂的物質的繁榮能夠補償,中國的大多數城市都生活在霧霾的威脅之下,我們對於下一代的虧欠,難以衡量,從衛星圖上看華北,那一片白霧茫茫的大地,而身處其中的人們,在霧霾嚴重的天氣,可能看不清幾米外的人群。

柴靜說:人都是從無知到有知的,但既然認識到了,又是一個傳媒人,就有責任向大家說清楚。不聳動,也不迴避,就是儘量說明白。因為如果大家低估了治理的艱巨和複雜,容易急,產生無望的情緒。如果太輕慢,不當回事,聽之任之,更不行。所以儘可能公開地去說明白,也許可以有很多人像我一樣有改變,為治理大氣污染做一點事。

空氣是沒有牆,我們生命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民,真的是同呼吸共命運。由此我想起多年前,在我的故鄉,是一個湘北的小山村,在它幾十里外的一個鎮上,曾經有一個國內最大的雄黃礦,沒有對污水進行治理,紅色的煙霧不經處理就排向了兩邊的青山,導致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內,兩邊的青山幾乎是寸草不生,周邊農戶連菜都種不活,紅色的污染肆意進入一條河的支流,我爸爸上學的時候,偶然踩水過那條小河,雙腿長瘡。如今,百度百科這樣顯示:「石門雄黃礦」位於湖南省石門縣白雲鄉,生產砒霜、硫酸和用來製造鞭炮、藥材的雄黃粉。礦石除供中國使用外,還遠銷世界10多個國家和地區。雄黃礦已有1500年開採歷史,在創造財富的同時,也造成了重大污染,是國家5大污染源之一。據當地磺廠醫院統計,從1971年到2013年1月,雄黃礦患砷中毒的職工中600多人已經去世,其中400餘人死於癌症。自2011年2月,在雄黃礦被關停後,當地已啟動了污染治理工程。

前任栽樹,後人乘涼,我們的上一代口口相傳的諺語,但同時也意味著,我們那些因為無知無奈對環境造成的毀壞,不僅需要自己,更需要我們的後代人一代代地承擔下去。柴靜的孩子還沒出生就被診斷患有良性腫瘤,一出生就手術,柴靜說,單她作為一個個體存在的時候,也許只考慮到自己在這個世間存在的幾十年,但是有孩子,意識到了自己和未來的時間有了更多的關聯,這讓我想起魯迅先生說的,我們的後代是在的,我們還需要留給他們一點東西,我們留給他們什麼呢?

我的祖父是一個勤勞的農民,他沒給我們留下什麼家產,他在屋前種了三十多棵李子樹,他在我六歲的時候就去世了,但是我常常想起他來,在這樣的季節,李子花開滿了樹,風一吹,細小的花瓣灑落一地,雪白雪白的,每年五六月的時候,李子熟透,紅的像胭脂。

中國人像來主張傳宗接代,逼婚的風氣估計20年內不會動搖,但有多少父母會意識到「我能為子女創造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呢?」好的社會不會憑空而來,也許連我們小時候看慣了的藍天白雲,都要存很多錢,去很遠的地方才能看到,甚至看不到。

我們不知道怎麼跟孩子描述春天裡藍天下盛開的油菜花香,不知道怎麼描述冬天裡用舌頭舔冰凌的味道,不知道如何告訴他「游魚細石,直視無礙」,這些屬於自然的生命的動人時刻,也許有一天會變成一個傳奇。

我多麼希望它不是一個傳奇,而是孩子們可以享受的日常,如果,我們能夠意識到自己對於環境的責任,哪怕是一個平凡人物,比如可以意識到,如果不知道如何保護,至少不要肆意破壞,哪怕只是選用公用交通,少開空調,這些看起來很小的很徒勞的小事,也要一一讓它發生,因為,每一個人,都應該看見,我們的「視而不見」會讓我們和我們的後代孩子遭受更嚴重的摧殘。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但我看到了很多人,就像視頻中的那位母親說:「我用盡全力,也要保護自己的孩子!」

這是我們的責任!

返回頂部